梁悦 屈会超
编者按:九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所豫北名校究竟有何发展秘诀?从本期起,我刊特别推出河南师范大学内涵发展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牧野大地,卫河之滨,河南师范大学宛如豫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在头顶交错缠绕,三五成群的学子留下一路欢声笑语。与学校中心花园内绽放的鲜花相映照的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这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2011年12月,该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该校又被评为全国性价比前十的高校。在这所豫北名校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魅力呢?
大学文化建设奠定精神文明之基
“我们从2009年开始,在师生中就‘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怎样建设大学文化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经过多次广泛的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学校在2009年6月出台了《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和《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在按照这个设计稳步推进。”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周铁项说。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学校成立了文化建设委员会,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统筹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六个方面,逐步形成具有师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海旺说,“河南师范大学建校90多年来,一直坚持以文化引领并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形成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风景。”
实践文化与创新文化是目前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最具特色的项目,在强力推进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2013年暑假,该校美术学院学生冻苗与14位同学组织了“服务三农发展”志愿服务队,到新乡市获嘉县十里铺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个大课堂,在短短的为期15天的暑期实践中,我更加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增强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冻苗说。
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以“凝聚青春力量·实践中原梦想”为主题共组织了34个特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4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大文化。“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善于将所学付诸实践。”参加201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于慧君同学感叹说。
实践产生真知,实践发现问题,实践促进创新。河南师范大学多年来坚持在实践中实现学校文化的创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项目为支撑,使校园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国内首个大学生制作的3D打印机诞生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刘正阳的手中。“此前,我无意间在论坛上看到南非一位工程师提出了一种低成本3D打印方案。在其方案的基础上,我添入了自己的原创性设计。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建好的3D模型拷贝到3D打印机上,点击打印。随着原料的输出,一个简易的成品就可以完成。”刘正阳说。
2008年7月,河南师范大学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成为河南省实施该计划的两所高校之一。5年来,学校共确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项目221项,校级重点项目249项,校级一般项目1983项。每年有近60%的本科生从二年级起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因为有了文化支撑,学校的凝聚力、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强大的精神动力。
志愿服务铸就精神文明建设之魂
每年3月,河南师范大学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活动——“学雷锋系列活动专题”。校园中随处可见到“相约春天,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闪光”等相关的条幅标语,学生们通过参加主题演讲、座谈活动、读书征文活动,了解雷锋先进事迹、感悟雷锋时代精神,参与学雷锋实践活动。
新乡市太阳村是河师大奉献社常年联系的一个志愿者服务点。这里有一群特殊的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监狱里在押犯的子女。“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村里的每个孩子的人生不再因父母的过错,而被阴影笼罩,让他们可以不卑不亢地立足社会。”活动发起者邢曙光表示,“愿孩子们在未来的路上,自强不息,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河师大诸如此类的志愿者组织还有很多。爱童社、援孤社、奉献社、爱心互助社、童梦圆学社等社团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心公益。社团成员本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踏实的工作态度,定期组织社员来到福利院及敬老院,为孩子们与老人送去欢乐。在活动中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提升其综合素质。
“我校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常态化,助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聂立清说。
“助力幸福新乡建设服务队”“文明城市建设服务队”积极参与新乡市的文明城市建设,得到市民的良好反响。同时,学校与新乡交警支队开展警校共建“幸福新乡雷锋岗(街)”活动,学生积极参加了市文明办2012年“与文明同行、让幸福相伴”志愿者活动和2013年“告别中国式过马路”志愿劝导活动。活动期间,学校学生参加文明岗执勤共计60余次,参与人数达600余人。
在常态化的志愿者帮扶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还与尚庄村和长垣县老岸村结对帮扶。大学生深入农村幫助建立文体活动室,定期开展义务家教、义诊,进行普法、科普宣传等活动,从而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近期,我们又与新乡市前辛庄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正在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学校有信心做好新一轮的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聂立清说。
文体活动点缀精神文明建设之树
“道德讲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通过一个个道德典型故事,我更加了解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受到浓郁而厚重的道德熏陶,今后我还会继续关注道德讲堂。”学生白静激动地说。
河南师范大学的“道德讲堂”和“文明学校”,每月定期“开讲”,至今已成功举办8期,极大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成为河师大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
在河师大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强化道德观念是贯穿所有活动的一条主线。比起枯燥乏味的说教,道德模范的现身说法更能打动学生。2012年9月,新乡市“道德模范故事汇”高校巡演在河师大运动场举行,全国道德模范王一硕、吴新芬,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王百姓、买世蕊、黄伟,入选“中国好人榜”的范海涛6人受聘为学校校外辅导员。
说到河师大的校园道德模范,所有学生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人——赵莉莉。她去年冬天将自己辛苦打工赚的用来买电脑的3000元钱塞给路边走投无路的陌生夫妇,然后悄悄离开。之后受助人多方打听,找到学校来感谢,赵莉莉助人为乐的事情也渐渐为同学们所知,成为河师大的“红人”。
河南师范大学坚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开展多元的课余文体活动,活跃学校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种精品活动令广大师生目不暇接:“道德讲堂、‘共青颂·师大情合唱比赛”“师大英才——大学生风采展示大赛”“女生文化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班级球类比赛”“大众健美操大赛”“欢乐趣味运动会”“师生书画展”“教职工合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文体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在众多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校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口,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月是该校特色文化项目。活动由该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发起,向全校师生展现“非遗”的魅力。在每年非物质遗产文化月的开幕式上,上万师生共聚图书馆门前的广场上,欣赏来自各地的民间艺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来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提高大家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于俊魁说,“我们愿以实际行动来学习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让它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经典诵读”也是河师大十分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参加学校的晨读活动已经两年了,每周二、四、六早晨6:30—7:00都会在中心花园的校训石旁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弟子规》等著作。”学生李梦欣说,“在晨读中,激起了我学习古代经典典籍的兴趣,也增加了我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河南师范大学按照“贴近青年实际、贴近青年需要”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完善校院两级活动体系,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努力培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学校校训内涵和办学目标相符合的人文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