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颐
“‘溜须为什么会成为‘奉承、讨好他人的代称?先来说说‘溜须的由来。”
宋真宗年间,有一个大臣名叫丁谓,此人“大中祥符初,伙同王钦若大营道观,屡上祥异,以阿谀真宗封禅,拜三司使,后又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当时寇准任职宰相,是丁谓的上司,丁谓对寇准自然是毕恭毕敬。有一天,群臣宴会,寇准不小心让汤水沾到了胡须上,丁谓连忙站起来,小心地给寇准擦胡须。寇准平时就看不惯丁谓,这时被他的过分热乎搞得浑身别扭,忍不住取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丁谓又羞又恼,从此记恨寇准。
丁谓“溜须”不成,反被譏嘲,错误主要在于他“溜”过了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擦胡须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旁人代劳徒增尴尬。凡事过了头,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反感。清末重臣张百熙爱才如命,但是很讨厌谄媚之徒。有一次,张的小妾生了重病,有一个门客听到消息之后,就在家中设了香案,天天为张的小妾祈福。张百熙听说了这件事,说:“我素爱其才,乃不知其德。”张百熙很失望,他看穿了门客的“有才无德”,从此后虽然表面上仍然看重门客,其实却渐渐冷落了他。
和珅的“溜须”之术,在历史上很有名。和珅很忠心也很聪明。和珅的忠心和聪明,在“溜须”这一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施展。话说乾隆南巡至山东境内,看见一座桥,名曰“八方桥”。皇上登桥远眺,诗兴大发,脱口作出一联:“八方桥,桥八方,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乾隆示意臣属对出下联。此联难度颇高,众人匆忙间难以对答,乾隆正觉得扫兴,幸好忠心聪明的和大人脑门上的电灯泡亮了,和珅连忙跪倒在乾隆面前,高声对道:“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下联,“溜须”的意味太浓了。可是,溜得及时、溜得自然、溜得合情合理,还溜出了和珅的机敏贴心可人劲儿,怎能不让乾隆皇帝舒舒服服、龙心大悦呢?
人的天性,都喜欢别人对自己说好话,做善事。尤其是下属对于上司,态度恭谨言辞诚恳是一种表达尊重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在职场官场中,适度适当的“溜须”是必须的。善于“溜须”的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溜须”是门技术活,如果溜得尴尬、溜得刻意、溜出了一副小人嘴脸,那还不如不溜。
候鸟摘自《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