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计算机教学与就业需要的接轨

2014-04-29 09:11王奇岩
2014年33期
关键词:城市化新闻报道

作者简介:王奇岩(1978-)男,长春市人,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当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是职场中的必备技能之一。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成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如何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中职院校必须要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接轨;就业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跨步前进,自然而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环境下的职场必备技能之一,其实用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將计算机课程设为了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并尝试和探索着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存在问题,普遍采用的是高职和普通本科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分的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技术上面,忽视了基础课程的教学性质。为摆脱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与学生的就业需要更好的接轨,可尝试以下做法: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

中职学校的定位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而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越来越看中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中专毕业生,只有具备比本科生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会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但是当前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了毕业生就职选择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所以,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区别于其他性质的学校,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中职学校的教学是面向学生就业的,所以一切的教学工作都要以就业为导向。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和市场需要衔接起来,应当深入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了解不同行业对学生能力的不同需求。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和调整,对陈旧的不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增添一些新兴的、在企业中运用广泛的内容。在广泛的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只有在对市场进行真正的调研之后,教师才能真正的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所面对的就业状况,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切实的通过学校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实实在在的提高学校的就业成功率。

二、以培养操作能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操作技巧,所以,以能用为度和以实用为本是必然的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定好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的比例。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强调实际操作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做好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安排相关的实际操作内容给学生以巩固刚刚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部分也应该分层设计,首先应该有一个基础操作的设计,为的是让学生趁热打铁,在学习完当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迅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去以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当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课堂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记忆之后,教师应当安排一些进阶操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敏捷能力,进一步的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基础理论知识之上,添加一些与社会接轨的新的操作技术和技巧。

三、以训练思维方法塑造创新素质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极其重要。但是,要说学习这一门学科的核心,其实是思维方法。计算机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技术和理论不断革新。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同步就需要遵循教材而不惟教材。现实的教学中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程度,很多学生在学校照本宣科的学习到的知识和进行的相关训练,毕业之后会发现并不能顺利地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其实,即使在教师每年都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后,这些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也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单弱不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更新知识后果将更脱离实践的需要。因而,中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思维方式。不管社会上的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怎样频繁,隐藏在其背后的核心的理论和思维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例如,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上采用C++、JAVA等等。这些语言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有一些差异,但是学生在学习后都会发现,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之间有很多内容是互通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其内涵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教师在教授一门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到一通百通。

四、以灵活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计算机学科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学生很难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当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大部分高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无疑加大了这一专业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板书讲解的形式并没有将本身抽象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高职学生在理解上有较大的困难。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尽量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易懂。尽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因为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便于理解。教师在上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得益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实际操作的部分,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的实训练习做好铺垫,节省教学时间。

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习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教材时,学生很容易因为内容专业性强,较难入门和深入学习,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因为理论知识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材,这样技能节省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以增强自学能力形成好学习惯

高职学生要在学校收获的不仅仅是某专业的专业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是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发展。高职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但是这些能力往往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而得不到发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常常有学生提出一些很新奇或者很有创建性的想法,但是因为缺乏扎实的学科功底而无法得到呈现。这也是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的表现。因为中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往往很欠缺。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达到这两点,首先要改进的就是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很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机械的接受陈旧的教学内容而缺乏自我加工和展开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多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也是当前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硬性需求。(作者单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对新闻报道中农民工形象失实的思考王加佳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民工群体便也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日渐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新生群体,在媒体报道中也日趋占有大量比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对于农民工的形象塑造存在很大的偏差,这一现象不利于广大受众以及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理性认识。本文将从媒体所产生偏差的具体表现入手,在学习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向着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迈进一步。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形象;新闻报道 前言

大众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以及媒体的报道中,而前者因为出于作品的可读性和服务于主旨的使命,往往有或多或少的虚构成分在里面,因而大众对于这一群体的认识基本上就要凭借新闻作品中农民工的形象。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介作为最有力广泛的传播媒介,在对农民工这一社会边缘群体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通过近期调查,传媒对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现状和负面行为的关注度比较高,且对这些问题的报道往往停留在受苦受难现状和负面行为本身的描述上,缺乏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1.报道内容失实的具体表现

1.1.偏见和歧视导致农民工处于劣势地位

由于体制和自身条件多方面的限制,农民工进城后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時有发生;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作为高危劳动力,社会保障缺失。于是“农民工”这一称号,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似乎与城市化进程格格不入。城市社会中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和污名化成为现实,这一现实也流向了大众媒体,并在媒体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再现中表现出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报道单一,其中负面新闻所占比例虽然比前两年学者统计的数据有所下降,但报道的主要倾向还是着重刻画农民工的受苦受难的形象,所以整个媒介环境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依旧不容乐观。

1.2农民工群体形象妖魔化

妖魔化或丑化某人、某个群体、社区、国家的形象,就是不顾事实、不加分析贴上恶的标签,用舆论之棒一棍子打死,使其失去辩解的话语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2],像这样的宣传策略曾运用在战争双方的媒体中,为了造成特定的舆论影响而专门为对方制造一种被动的舆论环境,也可算作是一种心理战术。而如今,一些大众媒体在将注意力聚集在到农民工群体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妖魔化的策略运用到农民工身上,在这类新闻中,“赌博、欺骗、强奸、讨薪、素质低下”等都成为描述农民工形象的常用语。农民工的形象就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逐渐被丑化,而在与媒介接触过程中,他们的话语权依然受到限制,大量真实的心理、生理状态和需求并不能有效的表达出来。

1.3对农民工的伪人文关怀

一直以来,农民工都属于弱势群体,这原本就毫无争议。新闻媒体因其自身的特殊性,理应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上,充当农民工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已有很多媒体把关注焦点对准了他们,义务帮其讨薪、关注其生存环境、关心其子女的入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维护了他们的利益,但就在好多这种看似慷慨好心善举背后,往往大有深意:在一些报道中,农民工往往作为一种“被施恩”的对象,而施恩者则大多数是政府、或者是某些知名企业甚至是活动的广告赞助商。不少记者在报道农民工时,看似客观公正,实际上是有点“冷”。传媒及其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媒介产品的质量受到文化环境、新闻政策和社会道德观念等外在因素以及利益驱动、个人素养和管理机制等内部因素制约,在报道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媒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媒介从业人员人文关怀的缺失。

2.改变对农民工报道失实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2.1媒介应摆脱议程设置偏差的负面影响

必须承认的是,媒介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上存在着议程设置偏差。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的议程设置,而不是对社会环境的维护监督,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报道时主要体现在对其问题的忽视、形象的失真和身份歧视等方面。媒体并未对农民工群体赋予平等的权利,让他们拥有同样的话语权,这就影响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认识偏差,加剧了媒体与之的矛盾隔阂。

2.2报道内容提倡多元化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应充分调动积极性,突出报道主题,增加报道类型,改变目前报道内容相对简单和刻板的状态,增加深度报道,通过不断拓展信息的来源增加此群体表达话语的渠道和空间,在笔者调查中发现在此类报道中,涉及农民工的被施恩、负面的报道占了很大比例,而其他方面涉及的远远不够。

2.3在报道的立场中增加中立报道

在农民工报道中,报道者应站在平等的位置,讲述这一群体的诉求与生活状态。媒介应该多给予他们关注,全面而客观的描绘他们,一方面加强主流人群对他们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寻找社会认同感。[3]媒体真正把他们当作是城市人口社会组成的一部分,而不能简单地视为弱势群体,给以同情,甚至轻视视,要挖掘他们身上优秀的素质和价值,消除城里人与农民工之间的隔阂。

2.4加强媒介的行业自律,提升媒介素养

既然媒介人的素质对媒体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那么,传媒要想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媒介人素质的把关。既要严格把住进人关,又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素质的培养[4]。如果能逐步提高媒体的职业素养,增强其服务意识,在考虑媒体的利益同时承担其社会责任。那么也许“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界限有朝一日会不再那么明显。

2.5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在引导规范媒体正确报道农民工群体时,政府应致力于建设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制定政策法规对媒体报道加以正确的规范与引导。由于我国并未出台正式的新闻法,因而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报道中媒体更应该注重报道方式与原则,使维护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制度化、法治化。

2.6农民工自身采取的相应对策

农民工要融入城市社会,需要其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资本的不断积累。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应该主动、充分地运用各种媒体,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呼声和意愿,实现利益诉求;由于网络媒介的异军突起也给传媒活动带来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接触到这一平台,自身也自然而然地担负起着上下沟通的桥梁,使传媒活动打破单一的单向传播的弊端局面,让农民工逐渐有了实现话语权的途径。

3.结语

在信息时代,媒体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改变弱势群体在信息拥有量与媒体资源使用上的弱势地位,为他们提供实际需要的尽可能多的信息,维护弱势群体从媒体获取公共信息的知情权,为这个群体创造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各种机遇。如今的农民工群体是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权利通过媒体表达诉求,媒体也有义务为其服务。因此,媒介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做好和谐社会中舆论中的引导者,以平等、理解、尊重的态度来采写新闻,通过客观的报道向广大受众展现一个真实的农民工群体,还原这一群体的正确形象。(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孙昊鹏.浅析新闻媒介对农民工群体的塑造模式[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4):

19-21

[2]李天时.农民工本是弱势群体,形象为何总被妖魔化[N].新京报,2004.9.21.

[3]黄娴.董小芳媒介议程设置与农民工媒体形象的边缘化——以人民日报和扬子晚报为例[D].浙江:中国传媒报告,2007.30.

[4]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95—296

猜你喜欢
城市化新闻报道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