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
【文章摘要】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十八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在河南已经于2008年启动,河南省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时间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扶沟县白潭中心社区为例,分析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问题;白潭中心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是落实国家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创新举措,更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选择。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自 2008 年开始启动,截止到2011年,正式开工见者2302个,初步建成700个,设备齐全,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但是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在广泛建设的背后,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本文以扶沟县白潭中心社区为例,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扶沟县白潭中心社区简介
白潭镇位于扶沟县西北部,三市(周口、开封、许昌)、四县(扶沟、鄢陵、尉氏、通许)交界处,是周口市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村庄居民建筑大多建于90年代以后,风格多为中式坡屋顶建筑,建筑立面及建筑组合形式单调,建筑质量一般。全村房屋质量按照建设年份分为三类,一类为建于2000年以后的一些新房,质量良好的建筑,二类为建于90年代,建筑结构及建筑外立面保持均比较良好;三类为建于70、80年代、破损严重的瓦房、土房或危房。居民居住面积较拥挤,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建筑质量较差。宅基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情况严重。
白潭镇中心社区所涉及迁并的村庄(田岗、郭庄、杜岗、河咀、王庄、丁庄、苏庄、世庄)共计3096人,658户。规划社区用地面积为14.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9.1平方米。规划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主体功能区和引领区;2、切实有效的机制体制创新、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集聚节地、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民生和谐的生态社区;4、全县重要的商贸集散区。
2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渠道不畅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期不确定,因此,资金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扶沟县白潭中心社区在建设过程中资金来源单一,主要靠开发商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数量有限,并且资金的使用成本较高。吸收过多的股东必然造成各股东管理意见不统一,相关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的看法,极大的影响到管理的效率。这都是融资渠道单一带来的弊端。因此,如何的拓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融资渠道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2.2 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认识不清,土地征收困难
虽然正式动工之前,开发商做了很多工作宣传工作,比如聘请设计人员讲解,村镇领导动员,开发商实地挨家挨户的实地走访,但是部分农民仍然不愿意放弃土地。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农民世代种地,突然让其放弃土地不愿意,觉得没有安全感,家里的收入来源没有保障。二是在补偿费用上有分歧。部分农户觉得开发商补偿的费用不合理,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所以迟迟不肯签订合同。特别是“40 后”和“50 后”的居民找不到工作,收入水平很低。拆迁补偿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容易激化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三是部分农户较为贫困,无力承受新居房价;四是不愿意承担小区的物业管理费;五是有些农户世代住平房,带有院子,宽敞,不习惯住楼房,觉得楼房面积小,很多的农用工具无法处理。
2.3 缺少产业支撑
产业支撑就是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农村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配套产业和项目,支持农民就近就业,“既不离乡又不离土”,在农村就地实现农民向第二、三產业转移,实现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市场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升值效果,变传统产业为优势产业,开辟出新的农民增收致富稳定来源。强化产业支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社区“三化”协调发展。
扶沟县白潭中心社区虽然在规划时做了产业规划:第一产业——主要发展有机小麦、蔬菜和瓜果等高产作物种植,在搬迁后的村庄用地上发展养殖业,为镇区和社区人们提供高品位生活保障;第二产业——依托白潭镇自身区位优势,发展加工业、轻工业;第三产业——在满足自身公共服务的同时,发展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家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并且还规划了生态园区,农业生态园区,高产作物区,商贸服务业等,但是白潭真的产业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难以保障农民的就业及促进白潭镇经济的发展。还需要自己的支撑产业。
2.4 社区的管理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与传统自然村落、行政村组迥异,又与城市社区不同。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全新的课题。房子建出来不是最终目的,物业的管理同样重要。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产物,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合村,将好几个存的人集聚到一起,随着逐步融入社区围绕“同住”“住好”,成立新的超越村界的社区管理协调组织是当务之急,常见的现象是居民虽然在住房条件上城镇化了,但生活习惯与居民素质仍然仍未改变,加上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不高,使得许多社区的面貌并不好。如何使得新居民快速适应城镇生活方式、融入主流社区并从医疗,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分享城镇化的成果是新型农村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在拆迁安置、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花费大量资金。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市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 2 亿元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社区内道路、排水管网、路灯照明等配套建设项目;整合涉农支出资金,优先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是,专项资金毕竟有限,涉农资金事牵多部门,整合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只靠政府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搭建宽广的融资平台,才能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除后顾之忧。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业主开发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各金融机构可以以创新联户担保、集体土地、承包地抵押等新型贷款方式,推行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按揭贷款,确保满足农户迁居的资金需求。
3.2 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新型农村社区要获得持续稳定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 有了可靠的产业支撑,农民才会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才会愿意留在社区、发展社区的愿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有内在的产业和经济支撑,否则,居住在社区里的农户都外出务工,社区将会出现空社区现象,社区也将失去其建设的实际意义。要实现农户就近就业,实现安居乐业,要求政府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根据社区所在的位置以及特色进行产业规划,并至少培育 1-2 个支柱产业,靠支柱产业确保社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每户入住家庭至少有一个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成倍增加,以此确保住户的动态稳定,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楼、空心村。
3.3加强社区基建及管理,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针对目前的狀况一方面应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各项配套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通过引进专业物业公司或居民自治委员会来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改善社区面貌,促进社区融合。另一方面要着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引导农民生活观念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3.4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能够更好地做到“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发展,而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改变农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模式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需求
因此要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和对群众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生活保障等热点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针对进入社区后的生存问题,要积极谋划,努力引入高效农业项目和企业,实施土地流转,走专业合作社和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使群众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J].决策探索,2011(12)
[2]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梁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民利益补偿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J].学习论坛,2013(2).
[4]王媛 ,黄腾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 ———基于全国 21 个省68 个村 2147 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