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娥
摘要:《孟子·梁惠王》上篇中“为长者折枝”一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历来人们对“为长者”和“折枝”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我们结合前人的研究,通过考证认为,“为长者”应读作“为(wèi)长(zhǎng)者”,意思是“为长辈”、“替长辈”。“折枝”就是按压、磋磨手指之类,东汉赵岐“案摩折手节解罢枝”的解释是可信的。
关键词:《孟子》为长者折枝按摩
《孟子·梁惠王》上篇中《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课程必选的篇章。该文讲理、辩论脍炙人口。文中齐宣王问“不为者”与“不能者”之间的区别时,孟子举例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其中“为长者折枝”历来解法不一,影响到了我们的学习,也不便于教学。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两个难点:一是“为长者”难解,二是对“折枝”的理解有分歧。下面分条论述、析疑。
一、关于“为长者”
对“为长者折枝”一句的解释重点在“折枝”一词上,古代注释家没有对“为长者”或“长者”一词有太多异议。但也正是要解释“折枝”,后代也有学者认为要解释“折枝”,就必须先要弄懂“为”和“长者”的意思。比如,早在1990年,张降龙先生就认为“为长者”不是“为长辈”,而是要读作“为(wéi)长(chánɡ)者”,认为“为长者”要解释为“作为身材高大的人”,这样才便于将“折枝”解释为“攀折花枝、树枝”。[1] 。
古代的确称人身高时可用“长短”一词,也的确有“长人”、“短人”之说。如《墨子·大取》云:“长人之异,短人之同,其貌同者也。”孙诒让《墨子间诂》引俞樾曰:“‘长人之异,短人之同,当作‘长人与短人也同。”又《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然“长者”未必就等同于“长人”。退一步讲,就算“长者”可以指“长人”,那么句中用“长者折枝”就足以说明问题,又何必多出一个“作为”之“为”?岂不是有画蛇添足之嫌?这与孟子的“词不迫切,而意已独至”的语言风格又不符。另外,长者,就是年长的人,未必要解释为道德高尚的人。
显然,为了解释而解释,非但“折枝”未通,“为长者”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我们认为“为长者”按一般读法读作“为(wèi)长(zhǎng)者”即可,当解释为“为长辈”、“替长辈”。
二、“折枝”析疑
关于“折枝”,历来的注释无外乎三种:一是“折草木之枝”;二是“屈体行礼”;三是“按摩”。后学者的研究也多对这三种解释或支持、或反对、或演绎。有持一种观点的,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枝,通肢。折枝,指按摩。”也有持两种说法者,如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折枝:折取草木之枝;一说枝通‘肢,按摩肢体。” 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等;当然也有主一说,同时附另外一说或两说者,如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或解为对长者曲折腰肢,如今之鞠躬。又有解为替长者攀折花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还有将三说并列者,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等。下面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就三种注释加以解析。
(一)“折草木之枝”说分析。这种观点源于唐代陆善经《古经解钩沉》卷二十六引《孟子·梁惠王》:“折枝,折草树枝。”南宋理学家朱熹沿用此观点,并有所拓展。他在《孟子集注》中说:“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
后代学者有持此说者,如杨伯峻《孟子译注》注曰:“古来有三种解释:甲,折取树枝。乙,弯腰行礼。丙,按摩搔痒。译文取第一义。”[2]也有教科书持此观点,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样注释:“折枝:折取草木之枝;一说枝通‘肢,按摩肢体。”[3]这说明朱先生主要还是赞同朱熹观点。其他学者如陈祝琴在《“折枝”釋义及其他》中明确地说:“关于《孟子》‘折枝一词的解释最可靠的应当是‘折取树枝。其他解说都有欠缺。”[4]
我们认为此说虽有训诂依据,意思也通,然是否符合原文还值得商榷。第一,此说出现较晚,上千年过去了,有些汉语词义可能是发生了变化的。第二,就此解本身而言,也难以使人信服。简单点说,为长者折取草木之枝,假如折的是树枝,未必一定就“不难”,还受折枝人的力量、身高等条件影响。更不必说“‘攀折草木之枝这一动作与委屈自己、尊敬长者的行为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5]
(二)“弯腰行礼”说分析。此观点源于《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宋陆筠《翼孟音解》:“折枝,磬折腰肢。”后代持此观点者较多,并有所延伸,将“折枝”解为“跪拜”。如陆精康认为:“人有四肢,什么样的弯曲肢体的动作既符合屈己尊人这一要求而又随时随地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呢?那只能是跪拜。跪须屈曲下肢,拜须屈曲上肢,‘折枝其实就是古人所行的跪拜之礼。”[6]黄宾主沿用陆说,他认为:“‘折亦当为‘曲折、屈折, 而非‘弯折。‘折枝是‘曲折四肢,(屈膝行跪拜之礼)。‘跪拜比‘弯腰更使人有羞耻之感。”[7]
我们认为此说也难以服人。表面看起来,“弯腰行礼”、“跪拜之礼”之解于语意上没有障碍,似乎也是“不难”之事,然而正如赵泽福、魏华中所说:“训解者看到“折枝”是“为长者”,于是就把“折枝”定向在尊老礼节范围,而忽略了作者的语言个性和文章主旨对词义训释的制约影响,尤其“跪拜”说例证不足,缺乏说服力。“跪拜”说与孟子为文主张相悖。“折枝”用作表礼节,是一个模糊概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屈”到什么程度?作揖和稽首就有很大的不同。“屈”者为上肢?下肢?四肢?腰肢?还是肢体?“肢”不确定,所行何礼也更无从谈起。”[8]
(三)“按摩”说分析。“按摩说”最早出自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赵岐注《孟子》云:“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少者耻是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这里“案”通“按”,“案摩”即“按摩”。“罢”通“疲”,因为这是较早的解法,教科书多持此说。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云:“枝,通肢。折枝,指按摩。”[9]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注云:“折枝:按摩肢体。枝:通‘肢。”[10]郭本《古代汉语》基本上沿用了王力先生注释。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注云:“枝,同‘肢。这句意为为年长者按摩肢体。或解为对长者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又有解为替长者攀折花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11]这里虽然将三种解释都罗列了,但显然主张将“折枝”解为“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当然,学界也有反对此观点者。前面提到的陆精康先生就认为释“折枝”为“按摩”,缺乏训诂依据。还认为“按摩”二字“系增字解经”。[12]陈祝琴认为此说“最不可信”,理由是“释‘折为按摩,它书不见。”[13]黄宾主先生认为“按摩”说有不合常理之处。因为“‘案摩折手节解罢枝,即按摩身体、曲折关节、活动筋骨等,此于行为者来说,无从有羞耻感,今人如此,古人应该同样如是。”[14]我们认为陆精康、陈祝琴、黄宾主等三位学人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实际上陆、陈之理由是一致的,然“折枝”解作“按摩”真的无训诂依据?真的“他书不见” ?当然不是。
那么,“折枝”能不能解作“按摩”呢?
“按摩”一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又《周礼·天官·疾医》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贾公彦疏引(汉代)刘向曰:“扁鹊治赵太子 暴疾尸蹷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案摩。”
《后汉书·张皓王龚传论》上说:“岂同折枝于长者”。(唐)李贤注引(汉)刘熙注《孟子》:“折枝,案摩手足也。”
根据句意,这里的“按摩”指按压、揉摩之类。
今之“按摩”,古人还有叫法,如“按跷”、“乔摩”、“按扤”、“跷摩”。
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挢引、按扤、毒熨,一拨见病之气。”是说神医俞跗摸脚治病不用汤药、不用药酒、不用砭石、不用摇动筋骨按摩、不用牵动皮肉推拿、不用热灸敷药,只要找到脚上的特效穴,点拨之间就治好了病。这里“按扤”即今之“按摩”。司马贞索隐:“扤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按,据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扤为“抏”字之讹。或者叫“按抏”。
“按摩”又称作“按蹻”。《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治宜导引按蹻。”王冰注:“按,谓抑按皮肉;蹻,谓捷举手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东汉赵岐的解释是可信的,原因有三:其一,为老人按压、磋磨手节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事情,和上文意思相符。其二,赵岐是东汉时期人,距离《孟子》时代较近,他的注释可信度較高。其三,赵岐精通经学,是最早注释《孟子》的人,对《孟子》的研究颇深,对后世影响大。故而我们认为“折枝”就是按压、磋磨手节。语
参考文献
[1]张降龙.“为长者折枝”正义[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0(1):62.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4.
[3]朱振家.古代汉语(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6):255.
[4][13]陈祝琴.“折枝”释义及其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4.
[5][6][12]陆精康.说“折枝”[J].语文学习,2006(3):28.
[7][14]黄宾主.释“ 折枝 ”[J].语文学刊,2006(10):162.
[8]赵泽福,魏华中.也说“折枝”——与陆精康先生商讨[J].语文学习,2007(3):46.
[9]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295.
[10]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35.
[1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