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华小说《芙蓉镇》中的比喻类型

2014-04-29 04:18邓维娜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芙蓉镇类型比喻

摘 要:《芙蓉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格式,本文通过文本研读与分析,概括了小说中的比喻类型,得出了小说中的比喻在形式上多运用明喻与暗喻来建构比喻的结论。

关键词:芙蓉镇;比喻;类型

作者简介:邓维娜,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1

小说《芙蓉镇》在语言修辞上,尤其是在比喻的运用上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芙蓉镇》为语料,统计出作者一共运用了312个比喻。我们把同一本体在同一语段中比喻成同一喻体的算作同一个比喻,在同一句子中运用了不同本体和不同喻体的算作不同的比喻。在小说中,作者用丰富的比喻类型造成语言的新异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读者的审美情趣。

1、明喻

明喻指常用“好像”、“仿佛”、“一样”或 “如”、“若”、“似”等比喻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来表明相似关系的比喻。1 根据统计,在小说中有133个明喻,占比喻总数的42.6%,可见作者善用明喻来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以及推动情节发展,如:

(1)水芙蓉则上结莲子,下产莲藕,就连它翠绿色的铜锣一样圆圆盖满湖面的肥大叶片,也可让蜻蜓立足,青蛙翘首,露珠儿滴溜。

在例(1)中,作者通过类似联想把“叶片”比作“铜锣”,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即又大又圆,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增加了读者对芙蓉镇风光的即视感,塑造了一个风景秀美而灵动的芙蓉镇。

2、暗喻

暗喻用“是”、“成为”、“变成”、“等于”、“当做”等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来表明相同关系的比喻,有时候也可以不出现喻词。2作者在小说中共运用了90个暗喻,占比喻总数的28.8%,是作者运用比喻的另外一种惯常形式,如:

(2)然而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例(2)通过一个暗喻,将“历史”比作不是“一个小姑娘”,进一步说明历史是严峻的、是不受人控制的,引起了读者对之后将要发生的事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为之后红卫兵来芙蓉镇埋下伏笔。

3、借喻

借喻,是指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比暗喻更进一层的比喻。3借喻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达到了9.3%。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借喻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深对小说人物、情节的理解,如:

(3)邻居们好说歹说,婆婆妈妈地劝慰了一番后,暴风雨总算停歇了,过去了。

例(3)是支书黎满庚与妻子吵架之后,经过邻居的劝解,终于和好时运用的比喻。作者在这里用猛烈突然的“暴风雨”比喻夫妻二人歇斯底里的争吵,而“暴风雨”的停歇也就标志着吵架结束,二人回到相对平和的状态,为后文的互诉衷肠与检举揭发胡玉音埋下伏笔。

4、接喻

几个比喻连用,后一个喻体是在前一个喻体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可以称为派生喻、接喻,4作者在小说中运用的接喻占比喻总数的5.1%,这种比喻方式新鲜生动,能引起读者细细研读,加深本体在读者心中的印象,如:

(4)“你怎么像根藤一样地缠着我呀?来人了,还不赶快松开?”粮站主任真像棵树,全无知觉。

例(4)中,粮站主任谷燕山被李国香缠着,于是把李国香比作“藤”,而谷燕山却像一动不动的“树”,形象地描摹了二人的动作,让读者马上联想到“藤缠树”的意象,也明白了二人的关系。

5、引喻

引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是用一种事物的道理来比喻说明另一种事物的道理。5引喻能使读者从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明白另一个道理,加深读者对此的理解。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总数的3.8%的引喻,浅显地说明了与之相似的道理,如:

(5)秦癫子三十几岁,火烧冬茅心不死,是个坏人里头的乐天派。

例(5)中通过“火烧冬茅心不死”的道理,比喻秦书田虽然被打成了五类分子,但他并没有因此抑郁不振,反而乐观积极,使秦书田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6、其他类型

小说中运用的比喻还有其他的形式,如博喻、较喻、倒喻等,这些比喻都能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使读者明白本体的特征,更好地理解小说,如:

(6)冬笋竟和鱼翅一样成了稀罕之物。

例(6)运用了较喻,把“冬笋”比作“鱼翅一样”,读者通过二者的比较明白了冬笋这时的珍贵与难得,继而理解了王秋赦给杨民高送冬笋并获得提升的机会的情节,进而推动了之后王秋赦升官等情节。

7、比喻与其他辞格合用

小说中的一些比喻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辞格合用。《芙蓉镇》中比喻与其他辞格合用的情况占到了比喻总数的3.9%,可见作者运用比喻之熟练,如:

(7)这声音使世界上的一切呼叫都黯然失色,就像黑暗里的绿色磷火,一闪一闪地在荒坟野地里飘忽……

例(7)是胡玉音在坟地里呼喊已逝的丈夫时,作者把胡玉音凄凉尖细的叫喊比作“绿色磷火”,运用了比喻与移觉,也就是移喻,让读者把“磷火”和声音联系起来,从视觉的上的荒凉体会到了听觉上的凄楚。

古华在小说《芙蓉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在这些比喻中,明喻和暗喻是作者构成比喻的主要类型,其他比喻类型也大量存在。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也对故事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一个灵动秀丽的芙蓉镇,也阐述了历史转折时期乡镇变化与新生活已经来临的严峻的主题。

注释:

[1]谭学纯,蒲侃,沈孟璎. 汉语修辞学大词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谭学纯,蒲侃,沈孟璎. 汉语修辞学大词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谭学纯,蒲侃,沈孟璎. 汉语修辞学大词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谭学纯,蒲侃,沈孟璎. 汉语修辞学大词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胡樹森. 引喻说理 理明易懂——引喻的修辞作用. 当代修辞学,1984(4):44.

参考文献:

[1]古华. 芙蓉镇.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

[2]吴礼权. 修辞心理学(修订版).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8

[3]罗守让. 《芙蓉镇》的语言艺术. 娄底师专学报,1985,(2)

猜你喜欢
芙蓉镇类型比喻
美丽的芙蓉镇
电影《芙蓉镇》中的食物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的世俗伦理
比喻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
比喻最爱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什么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