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永羁旅离情词的感伤风格

2014-04-29 00:44王敏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王敏

摘 要:羁旅离情词是柳永创作的主题之一,其词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其羁旅离情词中含有浓厚的悲秋情结,并善于通过借景抒情、细节的刻画、回忆等手法的运用来表达情感。

关键词:羁旅离情;悲秋情结;借景抒情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1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读书中举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柳永是个放浪不羁、流连于青楼酒馆之中的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追求。柳永的《乐章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描写都市生活、抒发羁旅行役中的离情别绪,这类离情别绪与羁旅行役融为一体的词作构成了柳永词感伤风格的主基调。

一.浓郁的悲秋情结

在柳永羁旅行役词作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是“秋”,如清秋、深秋、秋光等等,且秋景常与暮色相联系。柳永善于在词中描写秋景表达羁旅行役中的悲苦,善于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秋日之景相融合。

柳永对“秋”这一意象的偏爱,其实是继承宋玉的,日本学者宇野直人说过:“柳永特别对于宋玉这个可以比照自己的人生道路, 拟托自己形象的人物情有独钟。”他赞成并沿袭了宋玉的悲秋传统,他的词中也多次出现“宋玉”这一形象,如其在《雪香梅》中写道:“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 当时宋玉应同。”在《戚氏》中说道:“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 向此临水与登山。”

离情别绪的抒发也是诗词的传统题材,这类词在柳永的《乐章集》中占了很大比例,他善于以自己的人生体验来阐释别离时的感伤,美丽而又深刻的将别离表现得美丽、深刻。

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柳永善于在词作中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比如《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何为“点染”?其实“点染”是一种画家手法,刘熙载用来评论文学作品,更加简单明了的将以景物来烘托情感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了。比如《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就是简单地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天阔三样景物烘托出来,表达出一种即将远离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后面说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的“伤离别”,用了“冷落清秋节”来渲染,离别之时的感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再后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運用杨柳、小风、残月,更是又更重一重抒发离别情感,达到一种情景相生的效果。

三.从细节处凝练情感

柳永善于运用细节勾勒情感,比如通过人物的神情或行为来描写情节,非常生动形象,通过细节的描写充分的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凝练主人公的感情。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设置背景,点明时间、地点、景物。“都门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从这三句的描写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场景:一对恋人即将分离,即使船夫不停地催促,依然拉着双方的手不忍松开。“执手”这个细节的刻画生动的再现出恋人的难分难舍。“相看”、“泪眼”这两个细节的刻画,讲分别时的痛楚和无限的深情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了,分离时的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更是用“无语凝噎”四个字生动的刻画出来。从执手、相看、无语这三个动作的细节描写,惟妙惟肖的将恋人的难舍难分逼真的刻画出来,似乎如电影一般在我们的眼前演绎着。

再如其《采莲令》:“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几个细节也深刻刻画出佳人的深情与离别的痛楚。“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更回首”这个细节刻画出了男主人公无尽的落寞和留恋。童庆炳先生在《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说道:“情感必须经过对象化,才能变成可以把握的诗情,所谓情感的对象化也就是使情与景结合的过程,未经对象化的情,只是存留在诗人心中的一种冲动,因其未经‘景的呈现而无法让人把握,这就是所谓‘情无景不生”。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词采用借景抒情、重视细节和回忆往昔的手法充分体现出离别之悲凉!并且,柳永一生尝尽漂泊滋味,写出深秋的长安,弥漫着低沉情绪,抒发自己的思念与不舍。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宇野直人.柳永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4]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 .

[5]宇野直人.柳永论稿一词的源流与创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