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木山英雄解读《野草》

2014-04-29 00:44何茜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野草鲁迅

摘 要:近年来日本学者对于鲁迅的研究,也在随着时代变迁而需找到属于自我的意识。而木山英雄是继竹内好、丸山升之后又一位研究鲁迅的代表性学者,木山英雄先生以其独特的思考模式为我们解读鲁迅先生的《野草》,打破了日本学界的惯性思维,也有别于国内学者对于鲁迅的研究。

关键词:木山英雄;鲁迅;野草

作者简介:何茜,女,漢族,1990年3月出生,江西赣州,现就读于汕头大学,为2012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2

日本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才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并且热衷于关注鲁迅研究。第一代比较著名的有竹内好著的《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习惯称之为“竹内鲁迅”,竹内鲁迅的腔调是“鲁迅是文学者,首先是个文学者。他是启蒙者,是学者,是政治家,但正因为他是文学者,即正因为丢掉了这些,这些才会作为表象呈现出来” [1],所以竹内认为鲁迅的文学根源就在于“无”的这个点上。而丸山升先生在对鲁迅进行研究时,侧重点就放在了“革命”二字,分析革命论战中的鲁迅。作为日本研究鲁迅第三代比较代表性学者——木山英雄先生,他至今翻译过来的著作只有《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和《北京苦住庵记》,他对于鲁迅《野草》的解读是独特的,他明白在那个超逻辑的世界里,所有的理论都显得苍白无力。他看到了鲁迅思想的本然存在,虽然时时感到虚无,但是又不安于虚无的现状。

一、《野草》的主体逻辑

《野草》由23篇散文诗组成,和小说《孤独者》等,可以说是鲁迅创作过程中最具阴影的部分,这种阴暗里潜藏着作者孤单、怀疑和颓废的思想情绪。木山英雄在对《野草》进行研究时就点出,装点《野草》的各种阴影不仅仅只是心情的表露,而且还有其深刻的思考在其中的。对于个中关注可以概括为,即作为稀有的散文家的诗,与义无反顾不息前行之战士的哲学。“我的目标是寻找不曾被天生秉性或外部环境之投影所淹没殆尽的、鲁迅创造的鲁迅,即这种意义上最具个性的鲁迅。”[2]木山英雄对于《野草》的研究执着于逻辑的探讨,遵循着作品本身的发展,既有涉及到前一阶段的《呐喊》和《彷徨》,也延续到了它的终了,主体在经历绝望与死而通向希望与生,就像在《两地书》里写道:“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3]

木山英雄从《野草》中的自我阴影入手去深刻地探寻《野草》的创作动机,把思维线向前延伸至《狂人日记》。从狂人的妄想迫害中,害与被害的双重恐惧在加重,在黑暗中不断潜行,在“人吃人”的世界里只有狂人是清醒着的,而觉醒之后的狂人也只能发出呼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将结尾的“孩子”换成“未来”,没有可能实现的未来,就只能是对绝望寄予的某些保留。而另一个方面是,既然对于现有的一切看不到希望,那也就只能由这一代人去结束黑暗的历史来拯救未来。现在与未来,被绝望之后的奔放机械地分离开来。现在本身无法孕育未来,与现在隔绝了的未来到底只是假定而已。鲁迅不得不将自己彻底归属于黑暗与过去一边的自我意识中,对于承担着呐喊的角色,慢慢变成了一种桎梏,在支持作品发生的力量也只能直接来源于作者自己去对抗黑暗的现实世界,并且要对灭亡置以“不”来维持其抵抗的这一生命活动。而现实中的的鲁迅就是这样一面对于存在于自己本身,并且完全相信覆盖了自我的黑暗的真实感觉,而另一方面却是不断将自我归于黑暗的一侧,将对未知的未来去承担责任,并且不断在这两者并列之间摇摆不定。同时,接下来的五四运动落潮,鲁迅在黑暗与批判之间产生了动摇,他开始对启蒙主义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直到小说《祝福》的出现,文中的“我”面对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活活折磨的悲剧命运竟失语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无人可以拯救,“黑暗第一次成为离开作者内在世界的独立存在。”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落潮,鲁迅的“寂寞”里又充满了挫败感,日益生发了沉重的自我阴影。因此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成了作者在重新审视战斗者的“自我”,于是剖析自我的散文诗集《野草》就诞生了。

二、《野草》的内部联系

木山英雄认为《野草》是各篇相互独立的又相互连续的文本,因此他从几个维度切入文本中处于运动状态的“自我”,按发表的时间选取里面篇目进行探究。从《野草》的开篇《秋叶》《影的告别》《求乞者》可以看出作者处于“明暗之境”中的彷徨意识。如《影的告别》里“然而我不愿彷徨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求乞者》里“我将用无所无和沉默求乞,我只是将得到虚无……”“黑暗”和“虚无,那确实让人感到那是一种激情,不断地反抗和否定,或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就是长期压抑在鲁迅内心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黑暗和虚无就成了一种意志性或伦理性的东西……这以后的《野草》也不排除这些虚幻,而要向“明暗之境”去展开更深沉的肉搏。

在接下来的《希望》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跨越《影的告别》《求乞者》之归结点的方法,跨越了“明暗之境”的东西。从原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种递进的关系。1、“我的心分外地寂寞。”2、“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失,我身中迟暮也即凋零了。”(寂寞排除了反抗就不再称其为寂寞,在反抗之上的叫喊也就没有了自身和身外的区别。)3、“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彷徨中唱出生之歌,结果只能得到空虚,而死又是否能抵抗彷徨?)4、“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的暗夜了。”[4]正在正在进行肉搏时,“我”却发现“黑夜”不复存在了,木山先生认为这正是对抗绝望的一种激情的表现。可是,当把“寂寞”作为一种能力去抗衡“黑暗”和“虚无”时,青春已然逝去,只留下了“空虚”和“虚妄”。

顺着主体的逻辑,在散文诗《野草》里的四篇文章中,分别是《过客》、《死火》、《墓碣文》、《死后》,木山英雄看到了四种死的不同形态。《过客》和《死火》,《墓碣文》和《死后》分别是一对,

对立的死亡形态。《过客》是一种外部的前方的死,“相对于死为前方的坟墓,生则不过是到此为止的无力前行这样被动的客观性做出彻底的主观性反叛。”在五卅事件的前后数月,鲁迅在生与死这样一种选择的紧张或危机。与《过客》的坟墓比较,《死火》中的死,则是由作者内在想象出来的更逼真的死,使“火”冻结直至死亡的动机在于“凝视”的欲望。凝视的对象是生命之火,死是凝视的极限。《死火》中的死,与《过客》中的过客是呈现出两种前方与内部死亡的极限对照,在幻想中联系到一起。而到了《墓碣文》中死的象征又回到了坟墓,从一种死亡到了另一种死亡的新生,这无疑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单摆运动。《墓碣文》的意境实为虚,是动态的逼近内面世界的,《墓碣文》的向心运动是在自我中找寻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存在,而是空虚焦躁的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死好像也無法抵抗虚妄与彷徨。因此,在《野草》里各篇的完成,不是作为一个体系胶着在一起,而只是作为连续不断的往复运动之一极而留下的恒基。这运动发展至《墓碣文》时,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顶点。《墓碣文》“展示了连死也无法使其意义完成的虚妄世界全面终结的愿望”,即死也无法抵抗虚妄与彷徨,因此“所有的只能是更为深层综合的生之意识了,死又指向了生之意识;《死后》中的“我”“发觉自己还不应该死,并惊讶于死的无聊,突然坐了起来”, 死又回到了生。[5]所以木山英雄说“从《墓碣文》到《死后》的跳跃是《野草》运动发展中最惊人的一例。”[6]

三、苍白理论解读的世界

针对竹内好的回心说,木山英雄尝试进行探讨,他从特别显著对称的两篇《希望》、《墓碣文》入手,一实一虚,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部步步逼近内面世界。思考着这对称的两篇之间,似乎存在着属于鲁迅核心的东西。“我一直在追索着那求核心而不得的鲁迅之彷徨意识,而现在,突然提起什么核心来,其理由不在于鲁迅终于抓住了什么核心,或者我在鲁迅那里找到了什么核心,而在于我感到,无论哪里也没有终极核心的这一世界的痛苦,其本身终于成为一个核心。所以,比起核心,使用象征一词可能更好。”[7]木山英雄先生认为,作为《野草》核心的《墓碣文》不是寻找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存在”,而是寻找空虚焦躁的另一个世界的象征,而中《野草》所有的文章都是从各个关节通往这个“世界的象征”,即“不但行为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反而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无论向左向右都无以迈出步子,无论何物最后均无法自己完成等等”,是“他的中国在其内部苦闷而颤动的运动路线”。

从单摆运动中发展至《墓碣文》这个顶点后,又在内部孕育了向《死后》反弹过去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预备了向《颓败线的颤动》发展过去的又一个有力的摇摆。《颓败线的颤动》由两个场所相同但年代相去久远的梦中梦所构成,女人的形象在行文中由女娲的伟大,到现实中的形象。木山英雄还注意到了《野草》中“战士意象”的变迁,最初“友与敌”的两级对立;到《破恶之声》里期待具有伟大个性的天才式的“精神界之战士”;然后是《过客》里过客的无意义的前行;最后是《这样的战士》反复举起手中的投枪,战士不再是伟大的天才,而是经历失败后来到现实世界中复仇的孤独者。

《野草》讲述了孤傲的孤独者抵抗失败后的绝望,终于突破了明暗之境中个人的绝望暗淡,找到了生之意识,找到了现实的精神历程。木山英雄曾说:“在那篇半生不熟的论文中我集中思考的,是一个孤傲的精神抵抗着失败后的绝望找回现实的‘哲学性的故事,这是我当时自身状况的某种反映,乃是一个事实。”[8]在木山英雄的解读中,我们体会到了《野草》更多的内在魅力。在时代的发展中,《野草》也会凭借着它丰富的哲理性,在不断延续着它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2] 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鲁迅、宋景著.两地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鲁迅.野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5] 胡美玲.论木山英雄的《野草》研究,《北方文学》,2102年11月刊

[6][7][8] 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野草鲁迅
小心野草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鲁迅,好可爱一爹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一束野草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