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燕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而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小学数学是基础,只有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正确引导才是他们学好数学的第一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比喻
和20世纪相比,现在的小学数学在编排上有较大改动,舍弃了一些在生活不常用的数学知识,增加了趣味性、灵活性。紧扣生活,使学生对数学没有陌生感,这样的安排从感情上学生愿意接受。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连课题都充满温馨。下面就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利用课题的趣味性,在数学教学中用上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数学,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关于概念性知识的类比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乘除的运算,学生容易接受,有些概念性的知识反而不好掌握,像一年级下册中的《观察与测量》,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学生对100倍这个概念一时难以掌握,那就要打比方,加深学生印象。最好从学生最熟悉的地方開始,比如他们的身体,可以告诉他们,一厘米只有手指的一节关节那么长,而一米有小朋友身高那么长,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还有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克、吨》,学生对重量单位也难以掌握,因为重量单位看不出来,必须亲自体验才有印象。可能知道单位的进率,但在运用时又拿不准了,比如,让他们填单位,他们在给出的物体重量后面不知该填哪一个。这就要在教学时注意,先给他们一个分辨的方法,比如说告诉他们能用一只手轻易提起的物体重量单位要用“克”,像一个球,一袋洗衣粉,一棵菜;要双手用力才可以提起的就要用“千克”,像一只小狗,一袋大米。接下来“吨”就是人力不能搬动的,一定要用汽车装运,像一头牛,一堆建筑材料。
三年级数学还有一个概念也容易弄混,那就是方位,这首先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概念,接下来的方位就容易记住,东南之间叫东南方,西南之间叫西南方。
二、分数和百分数的类比
在学习分数时,有部分学生对于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这个概念老是分不清,常常以为分母大的分数值也大。对于这种情况,那就要用比喻来诠释。最易懂的方法就是一个大饼,是两个人分分得多,还是八个人分得多?弄清楚了这个概念,对于百分比就容易得多。
有些学生马虎,在计算工程问题时,求时间的问题答案可以是分数,但有些学生把需要的人数也算成了分数,并且还是带分数。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幽默一下:“需要三又三分之一个人,一个人是一,半个人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个人,是不是一个人的腰部以下?这项工程是三个人和一个无头无手的下半截完成的?这难道不恐怖?”
三、应用题里的逻辑
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不去认真推理,而是发现有几个数字,就将这些数加减乘除地乱用一气。
有个数学题说的是:小玲今年9岁,妈妈的岁数是她的4倍,奶奶的岁数是小玲的7倍,奶奶今年多少岁?一个学生胡乱算出是312岁。教师幽默地说:“你奶奶是《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吧?这个年龄,只有清朝的小燕子活到现在才成啊!”
四、图形计算里的比喻
在认识了周长和面积之后,有些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又将两种公式弄混,有的是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混淆。在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引导分析,拿生活中的事例作比方。例如,求周长就是求床单四周的花边有多长,而面积就是求床单有多大,做床单要多大的布。
还有的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平方米和长度单位里的米总是混淆。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判断时容易出错。比如,有这样的判断题:“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一样大。”有的学生因为都有16这个数字,就说这道题是正确的。有个教师这样启发学生:“你今年体重多少?”学生回答:“75斤。”老师说:“哦!我邻居老头今年75岁了,原来你们一样大呀!”学生急得直分辨:“我怎么和他一样大?我是75斤,他是75岁。”老师说:“不都是75吗?那不就一样大了。”学生想了一下:“不对,我们单位不同,我是斤,他是岁。所以我们不是一样大。”老师说:“你也知道,单位不同,数字相同,结果不一样啊!那你怎么说,周长16米的正方形和面积16平方米一样大?”学生一下就明白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郭雪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2]马蕾.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09.
(作者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二中海东小学)
?誗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