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

2014-04-29 14:30侯金燕
亚太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服面料美育

侯金燕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这些年来校服是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关校服落伍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只要有可能,几乎都不会穿着校服上课。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花了几百元买校服,结果一学期就穿几次,这样的校服甚至连“摆设”还算不上——摆设的基本是美的,而在学生看来这样的校服根本就不美,穿校服已经成了一种折磨。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从美育的角度去改良校服设计。

校服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下达《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件起,校服陪伴着中国的孩子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校服目前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作为学生朝夕相伴的主要服装,直接反应了学校文化,体现学生精神风貌,关于校服的争议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广泛。

服装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具有保护身体、遮羞等基本功能,校服则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学校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够起到彰显校园文化的功能。笔者认为校服在彰显校园文化方面具有以下几点功能:

(一)校服具有身份标识功能

校服首先表明穿着之人是学生,其次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服,马上就能够知道学生就读学校,具有特色的校服既是学生身份的标识,对学校来说也是学校形象的无声和流动的代言人。

(二)校服具有教育载体功能

1.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众会按好学生的标准去监督、评价穿着校服学生的言行,校服对学生自身也具有一种提醒规范的作用,这些情况都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必须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统一着装避免学生在穿着打扮上的攀比,有了校服后,可以使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再有穿着落伍的压力,不会因着装而感到自卑,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

3.校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校服为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提供了相互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集体活动中,能够鼓舞学生的士气,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团结向上班集体建设。4.高品位的校服还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

一套精心设计,具有鲜明个性,款式、色彩、图案、面料等高度和谐的校服能给人以美感,对学生的审美观点形成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校服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美育理念

校服全国少工委副主任艾玲认为:“校服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应蕴含相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准。强迫学生穿难看的校服,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一种摧残。” 同时,艾玲指出,校服普遍缺乏美感从而遭到学生厌恶,这反映出学生对美的向往,更折射出学校美育乏力的现状。

(一)校服作为一种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明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又具精神文明的综合。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我们的祖先曾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服饰。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二)校服作为一种学校文化

校服除了具有一定的审美和实用的作用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首先,校服它代表了学生的身份和所在学校的形象,时刻提醒着学生自己的身份和言行,区别于社会其他人,这样校服就具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着装者自己本身的特点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其次,统一的着装和设计精良的校服在外观上改变了学生的整体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再次,校服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学生的风貌,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反映了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现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统一、整洁、严谨、向上、凝聚之美,于此同时也展现着、传播着规范的力量。

校服设计需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

美育在校服设计中的应用需要兼顾审实用性和艺术性两大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在对校服设计中不仅要做到要美观,更要体现校服的实用性。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先从面料上进行选择,。由于在校学生的运动量较大,对服装的消费和磨损也相应地变大,所要选择耐穿的、易洗、易干、耐磨、耐脏的面料,注重校服的实用和简便。二是艺术性原则。在对校服设计中首先要在款式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现实中时尚流行元素,在设计风格中要做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充满活力,突出学生的精神面貌。这样的校服才能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这样也达到了教育的功能。

具体来讲,我们必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明确定位:

(一)款式主体定位

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校服样式陈旧,颜色沉闷,以运动装为主,款式比较单一,服装的结构也松松垮垮,这不仅没有体现出中小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特点,而且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服是以学校集体生活为主题,款式设计应简洁、统一,避免过分华丽或繁琐的装饰,一定把握要体现中小学生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基本审美原则。

(二)色彩搭配定位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花季、雨季,校服的色彩要给人清新大方的印象,不宜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必须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比如白色和蓝色,白色明亮干净,表达出一种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蓝色宁静平和,表达出一种和谐、安详,二者搭配起来无疑是有助于学生在校园安心学习的。

(三)面料选择定位

我国在校服生产中面料的选择上用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起静电的服装面料,对学生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不怪有的学生要抱怨校服穿起来是“冬冷夏热”了。所以,选择校服面料时,最好运用耐脏、耐磨、耐洗、透气、质地舒适、富有弹性的面料。要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需求,有利于中小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

(四)价格区间定位

目前市面上普通的运动款校服,售价在100元左右,普通家庭都可以接受,但布料大多低劣、样式粗糙,穿起来就像一个“面口袋”;布料好、做工精良的校服报价一般在300元以上,而这个价位并不是所有孩子的家庭都能接受的。所以,制作精良校服发合理的价格区间定位是校服设计的一个突破点。

关于校服的由来,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校服的出现是源于战争后,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穿着产生自卑感,也防止富裕家庭的学生炫耀,因此统一着装。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校服兴起。后来,又发现校服能够起到德育的作用,希望学生能够遵守纪律、自我约束、有集体荣誉感。但因为校服质量差、款式少、不能适应季节变化、没有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等等原因,造成了“学生不爱穿,家长不爱买,群众不愿看”的现象,实际情况是学生迫于学校的权威而不得不被动服从。

通过外在约束达到遵守纪律的目的,是教育的最低阶段,学生对纪律的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想通过统一校服增强平等意识、集体意识又或者说是自我约束能力做法是因果倒置的。不分性别和年龄的校服,真的可以减少青春期问题吗?青春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学生性别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宜疏不宜堵,不同的性别赋予了人们不同的优势和责任,对自我角色的合理定位,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和谐、家庭和谐,成为和谐社会的公民。

猜你喜欢
校服面料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锐角
记忆深处的校服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校服·校腐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女装流行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