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东
诠释着企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做优、做强新型肥料行业的美好愿景
2013年,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销售规模已连续四年稳居行业前三名,缓控释肥产销量连续五年稳居行业榜首。从1997年创立伊始,金正大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并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肥料供应商。
探寻金正大公司的成长之路,会发现金正大从复合肥起家、一直依靠着科技创新的力量在不断前进,而金正大在成长路程中所贯彻的五种思维,不仅给缓控释肥料产业带来巨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也诠释着企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做优、做强新型肥料行业的美好愿景。
领导思维
紧跟市场,全面布局
在新型肥料的缓控释肥料领域,金正大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企业。在中国由100多家缓控释肥料生产企业和包括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30多家科研机构参与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中,金正大作为重要的行业推动企业,始终以领导的思维在思考如何从市场和技术的角度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缓控释肥料在发达国家研究得比较成熟。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缓释脲醛肥料,开辟了人类在肥料领域的新天地。随后,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尿素改性及缓释肥类似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发达国家在园艺、大型农场的现代化耕作系统以及苗圃、园林、花卉、高尔夫球场草坪等非农作物上广泛应用缓控释肥料。
但在我国,缓控释肥料行业的研究在60年代才开始启动,但后来产业研究屡遭停滞。一直到上世纪末,我国的产业技术才逐渐成熟。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金正大公司开始接触这一行业,并且以缓控释肥关键和共性技术创新为主线,确立了在国际缓控释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我国缓控释肥技术进步及产业发展。
据了解,虽然缓控释肥料具有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且能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等功能,但由于缓控释肥料价格相对较高,因此推动其市场化并不容易。欧洲将缓控释肥料主要用于园艺领域即是这种原因。
但金正大领导在不断研究中发现,要降低肥料的成本,首先还是要通过技术研发来降低膜材的成本。因此,金正大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经过连续多年的研究,终于将包括包膜材料及工艺流程在内的关键技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使缓控释肥价格大幅下降。随着成本的下降,金正大的缓控释肥也逐渐打开了市场。
2007年10月1日,由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金正大共同起草、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金正大积极牵头组建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和带动了30多家科研院校、70多家企业进行缓控释肥研发和建设,在行业内形成了竞相发展缓控释肥等新型高效环保肥料的局面。2011年,公司率先在行业内启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该技术可以让农户一边播种子,一边施肥,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2013年秋季推出的硝基双效肥可成功应用于小麦,使核心市场中原5省(收入占比约80%)的控释肥市场空间扩大1.5倍,有效提高控释肥的产能利用率。
眼下,金正大又看准了水溶性肥料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始全面布局水溶肥行业。2014年公司在新型肥料的产能投放以及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又给公司带来了重要的内生增长动力。目前贵州金正大建设的40万吨水溶肥项目已经建成投产。2014年公司新增产能220万吨,增速46%,为产能扩张最快的一年,其中新增产能以硝基复合肥(新增产能占 57.1%)、水溶肥(新增产能占23.8%)等高端新型肥料为主。金正大项目的投产,通过技术、规模的优势,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我们在贵州瓮安开发磷矿资源,拉伸了产业链条,产品结构更趋于合作,产品质量更稳定,更有保障,所有金正大的水溶肥都可以源头追溯。”金正大公司副总裁罗文胜说。
创新思维
构建全面技术创新平台
科技含量高是新型肥料的一大特质。对于肥料产业,科技给予的推动是根本性的,科技所改善的是产品本身,所带动的是整个农业施肥和种植观念的改变。上海财经大学世界500强研究中心主任江若尘表示,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双轮驱动,是金正大的核心竞争力。金正大在15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复合肥、缓控释肥、新型高端肥料“产品创新三部曲”。
“公司这15年以来,一直走的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我们未来的方向其实还是走向集中化,会更专注于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在这个细分领域内做大、做强。”金正大副总经理陈宏坤表示。
2013年6月30日,由金正大筹建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于具备了较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及辐射扩散能力,顺利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而在科技部验收之前,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研发实力。相关数据显示,在该中心的支持下,近年来,金正大开发作物专用控释肥产品59种、新技术新工艺44项、10余种新材料。同时,金正大还建立了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和制定了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国家发明专利达到124项。
此外,在“中心”的带动下,我国先后有30余家科研机构、70余家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单位从事缓控释肥的研发、生产和推广。缓控释肥产能也由2009年的100余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00余万吨,年增长率45%以上(同期我国化肥增长速度3%左右),生产消费量已占世界总量5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带动了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公司副总裁陈宏坤表示,金正大正是由于重视产品的创新才将企业带到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地位,并促进形成了金正大缓控释肥、硝基肥、水溶性肥料等在内的完整的高端产品线优势。在未来三年,金正大公司将继续加大对“中心”支持力度,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优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肥料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为己任,致力于工程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开发,将“中心”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具有“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管理”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终为推进我国缓控释肥研究、技术进步以及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出贡献。
“平常”思维
向“平民化”发展
缓控释肥料因为生产成本高,在国外这种价格是普通化肥3~9倍的“贵族肥料”,至今主要用于苗圃、高尔夫球场、家庭花园等高端市场。在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生产成本已大幅度降低,但要“平民化”走向大田作物,尚需各方努力。业内专家也指出,要使缓控释肥得到有效推广应用,首先就是要通过田间试验示范,掌握大田作物的缓控释肥应用规律,让更多农民了解其优势。
而为了进入这一广阔市场,金正大在6年前就开始了推广活动。2008年,金正大集团配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山东、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五个农业大省推广缓控释肥,辐射面积达200万亩。2009年又新增了江苏、陕西、广西、辽宁、湖南、福建六省,新增作物种类10种以上,辐射推广面积达400万亩。据了解,公司先后在全国24个省的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30多种作物上开展缓控释肥应用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为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硝基肥、水溶性肥料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此后在全国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中,金正大集团、施可丰化工等企业开展了“缓控释肥普及大讲堂”、“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万里行”、“缓控释肥万村千乡科技入户工程”等一系列活动,为缓控释肥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副处长杨帆以在湖南、安徽两省开展的金正大含缓释肥料复混肥氮肥利用率试验为例,肯定了缓控释肥与测土配方施肥的有效结合。试验数据表明,在湖南双峰县水稻、安徽宣州水稻上,施用缓控释肥比配方施肥的普通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和5.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