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摘 要:“红炉一点雪”,它强调一种美,一种短暂与永恒的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与它有某种内在的契合。作品描绘的画面绝少人间的烟火气,给人以悠远脱俗的情味,呈现出空灵的审美情趣,而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空、无我、刹那成永恒的禅境在晚明小品文中的折射,“红炉一点雪”正是这种禅境的灵魂。
关键词:短暂;永恒;审美;禅境;空灵
“红炉一点雪”这是一个深蕴禅机的句子,它强调一种美,一种短暂与永恒的美。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俄然间跳出这个句子,总觉得它们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契合。
晚明小品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像先秦散文那样璀璨夺目,它就像一朵深谷幽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以一种清高拔俗的风韵摇曳绽放。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狂马轻裘的悠游生活。明清鼎革使张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曾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但这无异于螳臂当车,他的此举,正如红炉一点雪,当片片雪花你争我攘地投向艳色,到头来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顿悟红炉一点雪,忽惊暗室百千灯”,落魄与困顿使张岱充满负罪感与忏悔意,他只有虔心向佛,以梦的形式神游故国才能解怀醉心,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所以,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有禅境的空灵之感,这正是作者心境的折射。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品,他以清新淡雅的笔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冰封无化的世界和作者心灰意冷的心境息息相通,片言居要,言近意远,别有情趣。下面我们就对其试做一点粗浅的赏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起首两句,点名时间、地点。作者写此文时,清王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朱由检年号,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永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国古代文人固有的恋旧情结为全文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十二月”这一具体时间点明时值隆冬多雪之时,大的年号与小的时间叠加,可谓是雪上加霜,把作者心中的悲凉、凄苦已和盘托出。“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之地临近西湖,一方面点明了题目中的“湖”乃西湖,同时也为后文“更定”时分看雪埋下伏笔。正因为临近西湖,才无畏路远雪大,才能领略到西湖洗尽铅华别具神韵的淡妆之美。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仅此两句,就写出了大雪封湖之状,读来有一种彻骨的寒意迎面袭来,这种寒意,是他独对枯灯心灰意冷的外化。此句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与白居易的《夜雪》有相通之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一是“衾枕冷”,从触觉写雪之大;二是“窗户明”,从视觉写雪之大;三是“折竹声”,从听觉写雪之大。此外,还可以与柳宗元的《江雪》参照阅读。看来,张岱的小品文是深得唐诗绝句的精髓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寒夜冒雪去湖心亭看雪,这样的人的确是一个不随俗、不从众、遗世独立的“怪”人,故而为突出人物品格作了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更定”者,初更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作者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出门看雪,是因为他不想看人,也不想被人看,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孤高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拥毳衣炉火”则用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此所谓“狐裘不暖锦衾薄”也。在这种情况下,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字与后文出现的几个人看起来是矛盾的,实则是作者故意为之,一方面表明自己超凡脱俗,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是一幅用白描手法绘成的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难辨的景象,做到了动静相承,既写出了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视觉镜头由远到近,最后化为一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几句,不管从意境上,还是节奏的美感上,绝不会输给元曲中的小令。
这一段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先来感受文中的意境,整个画面以冰天雪地为背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这幅画绝少人间的烟火气,给人以悠远脱俗的情味,呈现出空灵的审美情趣,而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空、无我、刹那成永恒的禅境在晚明小品文中的折射,“红炉一点雪”正是这种禅境的灵魂。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游此境中,很容易滋生“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感慨。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在这种禅境中,作者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忧虑烦恼,获得心灵上的解脱,然而,在这种静穆之中,我们除了感受到作者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外,仍能捕捉到作者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隐痛以及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接着作者移步换景,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使得前文的“独”字有了依傍,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却反客为主,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叫曲笔法。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及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他们共同的心声。此情此景中的他们,可以说是惺惺相惜,有相见恨晚之感。二客“拉余同饮”,也不问姓甚名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外邂逅的知己之乐,给冰封无化的湖光山色增添了一抹暖色,也给孤寂的作者带来了些许心灵上的慰藉,这正如那红炉一点雪,是一种刹那间的永恒。“强”字表明自己平时本不能饮,但此时却顾不得这些,表现了作者酒逢知己的喜悦和豪爽之情。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君莫停”那兴高采烈的劝酒声。一“拉”一“强”暗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蕴,而三人鼎足对饮时酒酣耳热的情态也呼之欲出。饮罢相别,还不知彼此的姓名,仓促间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其语不详,只道“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两位湖上知己,原都是他乡游子,短暂的一次邂逅,丰富了这一生,此刻一别,后约难期,怎能不徒增伤感呢?奇遇时的惊喜,短暂相处时的畅快,分别时的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作者释然,这种情绪变化的一波三折,就像那飞舞着投向炉火的雪花,发生在瞬间而又定格成永恒。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在“舟子”这个世俗人的眼里,“余”冒奇寒看雪的举动已经够傻了,“湖心亭”上金陵客则可谓傻中之尤甚者也!高明的作者,用舟子的自言自语来画龙点睛,“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那一夜的雪是短暂的,那一夜的欢娱也是短暂的,甚至张岱的一生都是短暂的,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却是永恒的。只要文明不阻断,它就会摇曳生姿,永远绽放在属于它的那方天空。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
?誗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