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增加较多,高职生就业进入“双选”时代,在择业心态、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出现偏差,没有正确的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职业目标,影响到整体的就业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生涯 体系 职业文化 职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2-02
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预测到2014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可能达到727万,再加上往年遗留的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逐步的进入“双选”时代,崭新的就业模式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方面又出现“技工荒”,这里边有培养目标的错位,更有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导致的大学生择业心态、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出现偏差,没有正确的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职业目标,影响到整体的就业和学生的职业发展。
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职业指导类课程,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力度。本文就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生就业工作和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笔者通过对省内十几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研后,认为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及意义
1.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依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类型、能力倾向、价值观等方面,分析清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组织(行业)环境的基础上,为自己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计划的个人发展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生涯的妥善安排,在这种安排下,个人依据各计划要点在短时期内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运用环境资源达到各阶段的生涯成功,而最终达成既定的生涯目标。
2.作用及意义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清楚自己现有的和潜在的优势,准确定位,从而使学生树立目标,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基本做到“人职匹配”,增强个人发展的目的性、计划性,提高职业发展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未雨绸缪,认真分解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目标,促使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培训、发展计划,并积极地付诸行动;第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盲目就业,增强学生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能力,引导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合理配置。
二、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职业认识模糊
笔者曾经在任教学校针对2013级的1000名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一项调查内容为“你是否了解所学专业及该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相当部分学生对如何制作简历、写自荐信、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较多,也比较感兴趣,而对回答“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我的职业生涯是什么”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却是一筹莫展。更多学生表现为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简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个人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体的能力、优劣势,也不考虑当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就业十分盲目。
2.师资队伍匮乏
经过了解,大多数高职学院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资,大多数由学生工作部门、思政课或心理学教师承担。存在工作人员人手少、专业不精、硬件不到位、经费困难等现状,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职业测评,加之目前的就业形势使得就业工作人员成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工作量大而缺乏必要的培训,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
3.针对性不强
笔者了解到的高職学院有的采用的是讲座形式,几个班百余名学生集体上课,有的虽然单班,但也有五十名左右的学生,人数众多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同时针对性也大打折扣。学生只能了解基本的原理与方法,而很难与自己的具体状况相结合,从而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很多高职学校采用的教学形式依然以讲授为主,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充分的利用网络、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课程,考核完就束之高阁。
三、构筑职业生涯教育新体系探讨
1.加强指导,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学校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习,考取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和外部大型的职业培训机构联合,采用挂职锻炼、师资互聘等方式,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2.强化课堂内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衡量高职学院办学成果、社会认可度,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对于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办公厅于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要在大学生中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要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就业与当前经济需求结合前来,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教学中要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办法教学,如案例分析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要注重知识传授与学生自我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培训、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等方面入手,注重学生观念、态度的转变。
高职学院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减少单次上课学生人数,加强课程针对性,通过该课程教学,更好的处理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使高职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预期目标。
注重教材建设,笔者走访发现,现在高职院校所使用教材多数属于通用性教材,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够很好地结合院校特点,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建立一套集理论、测评、实践训练的教材迫在眉睫。
3.加强学生职业测评和个性咨询
职业测评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之上,通过心理测量等技术手段对人的职业心理素质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客观的测量和科学的评价。职业测量是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性格类型、气质类型、能力倾向、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量,使求职者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笔者了解到,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针对在职人员,针对性较差,并且测评手段不健全。
高职院校需要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或者可以和外部的测评机构联合,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立体化的评价,然后通过专业老师给予学生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例如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网络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咨询和学生职业生涯跟踪教育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工具,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等学生比较常用的平台进行交流指导。
4.强化校园职业文化氛围建设
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要求学生培养必须与职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尤其是职业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建立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社团,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面上的职业教育;也可以通过企业化的标语、路径命名、雕塑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笔者所在的学院推行“6S”管理、综合平衡计分卡等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也是对学生上岗前的重要职业文化培养。
5.与学生的职业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与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相结合。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推行的一学期工厂实习、真实生产环境实习等,可以让学生熟悉职业环境,增强感性认识;高职学生还可以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等措施,提前步入社会,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职业环境;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可以更加深刻的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社会的切合度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凌晓萍、蒋家胜.就业指导实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P47
[2]钟国祥、胡轶众、杨宇孛.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科学咨询。2008,(9)
[3]金永福、章艷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4)
作者简介:
张永强(1978-),男,陕西凤翔人,硕士,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院长,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