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9-02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自我评价,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今天就以一节地市级公开课,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精心设计师,促进其学会学习、善于认知。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或修正学习策略,使自己尽快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师给学生做示范,将自己在学与教探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和行为,尽可能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摩,在获取认知的同时,也获取认知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参见课堂实况之步骤1:通过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搭建知识结构并就其合理性作个点评,然后以背景为例,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教师:同学们好,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套教材中6个课标要求的课程内容全部学习完了。对于上一阶段学完这么多个改革,大家总觉得其中有些规律、有些方法还需要总结,还需要学习,还需要思考。今天,我们就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题,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为例,和在座的老师们共同来探讨,鼓掌欢迎。
教师:请两位同学各搭建一个知识结构,勾划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来检验他們俩课前预习对知识的梳理是否合理? 播放视频:“步骤一、关于知识结构的搭建”
学生:略(在黑板上勾划,一左一右)
教师:请同学对黑板上勾划的知识结构作简要点评,你认为哪一个更合理?为什么?
学生点评:略(可能会说:对初学者来说,右边那个要点细,更合适;如果是学完总结时左边那个纲要明、条理清……)
教师:关于知识结构的搭建,还要注意什么?……整体把握,常见“总分总”的形式。每个大括号是否能包括其下的内容?比如在学习本课的背景时,首先要看:彼得为什么要“改”,摆在眼前的客观现实——国内外形势。从整体史观去看,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17世纪末西欧发展迅速”。
学生:略(政治上:荷兰、英国等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上: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盛行;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教师:西欧在发展,而俄国呢?(物竞天择法则)
学生:俄国闭塞落后。
教师:这一论点有论据吗?(培养学生论据意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学生:根据课文第67页第二自然段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教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何结论?(当然比较时要有可比性)
学生: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教师:是的。俄国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冲破内外枷锁(内有保守势力阻挠,外有强邻瑞典、土耳其虎视眈眈),向西方学习,赶上历史发展步伐。因此有人称之为必要性。
教师:其次要看:彼得愿不愿去“改”,也就是有没有“改”的主观愿望。谁能看出本课主观条件的用意?
学生:略(彼得亲政、掌权使改革成为可能,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团出访更说明他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教师:因此有人认为主观条件使改革成为可能,称之为可能性。彼得深知:“拖延就意味着死亡”,出访回国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移植西方文明的改革。
二、探究过程与落点要照顾学生实际水平,并不要求做出完善的答案,而是鼓励关注、鼓励思考、鼓励参与,期望从探究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凡有一得之见,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引导学生把自主、合作学习所得整理成条目,记录下来,可作为元认知监控的依据。学生之间也能提供有效的示范和带动,在相互学习中自行探寻学习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各自学会学习。
参见课堂实况之步骤2: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课本资料概括、提炼信息、并作具体分析比较,使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教师:播放视频:“步骤二、关于信息的提取和知识的调用”“请同学们据课本资料概括彼得一世移植西方文明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后的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是否存在本质区别?为什么?”
学生思考:略(正在根据课本第68-69页资料,概括、提炼信息,具体分析、思考并组织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要把握关键词“表现”,明确所指代的是“哪里”的表现,即西方文明;要明了概念“资本主义文明”,表明观点(是否),并阐明理由。
学生回答:略(表现:按欧洲方式改造军队,鼓励开办企业,引进西欧教育体系,推行西方文明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政治上较弱、不明显,形式上设参议院,实质仍是沙皇专制。)
教师注意引导:哪位同学还有什么补充?提示:说明“资本主义文明”,从经、文、政去理解。
学生:略(观点:是有本质区别。理由:①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企业使用自由劳动力——工人;俄国农奴劳动限制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形成,从长远来看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文化上: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兴起,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俄国尽管推行欧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其实加强文化思想专制。 ③政治上: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俄国尽管形式上设参议院,但实质上仍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沙皇专制,并通过加强皇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教师:也许有同学会问:到底改革是促进还是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播放视频:“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略(促进: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其次,已被企业雇佣的“工人”,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交纳地租后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看屏幕中“自由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市场狭小”等关键词。“改革是促进还是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问题已涉及到评价改革的标准。
三、强化史料解析、探究的功能,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探究历史真相,做出评价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增强证据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逻辑推理、思维和理论分析的能力。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内容,强调由当今切入并鼓励学生察往知来,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历史与现实、将来的双向沟通。教师课前精选典型试题,课堂上请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审题、作答的,然后请其他同学评判;给学生评价自己的思路、展示个人进步的机会,多一些正面肯定,及时强化训练等,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并感受使用学习策略学习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参见课堂实况之步骤3:通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补充材料,掌握一定方法和规律对彼得一世改革进行评价,使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评价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及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師:请同学们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播放视频:“步骤三、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评价”“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材料依据怎样的标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学生: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建议:在屏幕上附上其他评价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等。)
教师:播放视频:“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但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背离了改革的初衷。 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采用什么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看屏幕中“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其主流应该肯定……但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等关键词。
学生:略(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法。建议:在屏幕上附上其他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依据上述方法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
学生:略(进步:……局限:……)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看屏幕中补充材料:“材料三:(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材料四:(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指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上述材料三、四中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略(不同。前者持否定态度,后者持肯定态度。)
教师:材料三司马光为什么持否定态度呢?
学生:略(可能会说:王安石变法触犯到他的利益……因为他们俩是政敌……立场不一样等等。)
教师:由于有人有时会站在特定的立场去评价,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略(要把它放到它所属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评价,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更要用客观公正、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深入揭示它所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还要确定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主流或支流作用,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出评价性结论。)
教师:播放视频:“彼得一世采取强硬的手段推进改革,触犯了保守(习惯)势力的利益,为此有人认为他是个‘暴君。你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热烈讨论,畅所欲言,众说纷纭,对彼得一世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毁誉不一。
教师:关于历史人物评说,我们用何标准来审视?又如何探究他们与时代的关系?有待我们下阶段对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如有时间)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给予作答。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与教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中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笔者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给予高度重视。在“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为例一课中,运用和渗透元认知学习策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不依赖教、教不代替学,转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注入式“教本”模式,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激活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展现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以及培养主动学习探究历史的浓厚兴趣开辟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