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华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班主任管理班级也是如此。太理性化的管理,一切按章办事,毫无人情味,往往会把学生的心管冷;非理性化管理多了,一切顺其自然,做“好好先生”,往往又会把学生的心管散。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管理行为中的一种哲学——宽严结合、刚柔相济,并且赋予它新课程理念下的全新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不是“刚有余,柔不足”就是“柔有余,刚不足”,很难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记得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时,我和学生打成一片,还为自己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沾沾自喜,但是渐渐地我发现班级的纪律越来越糟,学生越来越自说自话,不把我的要求、任务放在心上,班级就像一盘散沙,难以管理。第二年重新接了个班级,于是我吸取前次的“教训”,转而不苟言笑,严格治班,可是这样一来,学生和我的距离非常远,心里也并不服气,有时还会和我顶牛,班级工作也很难开展。看来,“太柔”和“过刚”都无法把班级工作做好。只有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才能在管理班级中游刃有余。
“柔”,要求班主任应以宽阔的胸怀对待学生,以宽容的态度谅解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班主任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始终以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的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必须放弃专制,把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运用“宽”的管理方式,来沟通双方的心灵,消除教育的天敌——感情疏远和心理对峙,使得班级活动始终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使得全体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的进取状态。
“柔”意味着班主任应以欣喜的心情来对待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他们的思维言行往往与要求不那么合拍,不那么中规中矩,于是便被一些班主任视为“出风头”、“耍小聪明”,甚至认为是“目无师长”、“异想天开”,或轻易否定,或置之不理。甚至恼怒讥讽。殊不知,“异想天开”正是一颗“创造”的种子,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宽容保护中精心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点压抑冷落都可能会使它们腐烂在泥土里。所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总是以十分欣喜的心情关注那些爱幻想、喜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并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鼓励引导,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柔”意味着班主任应用坦荡的襟怀容纳那些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往往兴趣转移很快,爱动好问,不愿盲从,敢唱反调,无见地的老师就会厌恶这样的学生。其实教育不是割韭菜,要求一般齐;也不是生产零件,个个是标准件。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应当宽容学生的个性。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从小个性怪异,叫声刺耳,颇讨人厌。可他的爷爷却注意到他的声音天赋,所以每当他童言无忌、高声震耳时,爷爷就会把他抱上桌子大加赞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这位老爷爷,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让其有针对性地发展。
“柔”意味着班主任应以真挚的爱心善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中小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闯红灯”,更要能谅解学生的过错。批评惩罚固然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最佳時机,因为内疚和不安感会使他们急于求助。这个时候,老师如果能宽容他的过失,或自责自己教育不力,或为其过失保密,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刻骨铭心。除尘不伤引擎远远优于没有给予其期望的轻易处罚。
“刚”,则要求班主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教育,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以自己严谨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事实上“刚”不仅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的希望。一次民意测验表明:100%的家长愿意选择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学校和班主任,98.3%的学生愿望与家长一致,1.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可见,“刚”是大有必要的。如何才能做到刚而得当、严而有效?实践中不乏成功的经验。比如严之有爱——爱事业爱学生,动之以情,才会自觉地对学生的品行负责,才会诲人不倦;严之有理——放弃命令式要求,晓之以理,教师的外在要求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严之有度——重视学生个体情况和心理感受,对学生要求适当,符合其实际,忌简单粗暴,忌急功近利;严之有恒——坚持不懈,忌虎头蛇尾,忌急于求成,避免抓抓放放搞突击搞形式主义;严之有法——严是“刚”,学生能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柔”,刚柔相济,寓刚于柔。如此等等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去进一步探讨。
“刚”和“柔”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说其统一,是因为两者追求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说其辩证,是因为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不可分割的。若失去“严”的刚性,就没有了原则性、制约性,教育活动便失去了标准和章法;若没有“宽”的柔性,就失去了可塑性、灵活性,教育活动便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刚”“柔”怎样结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讲来,小节要柔,大事要刚;处罚要柔,批评要刚;待人要柔,律己要刚。“柔”而不软、不乱,“刚”而不苛、不死为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