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巧妙应对

2014-04-29 01:56陈桂华
求学·理科版 2014年5期

陈桂华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板块,也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题,其主观题部分更是不少考生的瓶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

文学类文本阅读基本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命题逐步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进一步突出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尤其现在大多数省市都取消了选择题,试题将更加主观化。散文这种文体很受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小说的阅读有加大分量的趋势。

考生只有准确把握备考的方向,才能建立起高屋建瓴、胜券在握的良好临考状态。不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综合性强,考生还需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充分捕捉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人生体验及其写作技巧,运用自己知识储备中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从而形成解题的思维链条。具体來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浏览一下,对它进行一个大体了解,这是理解分析的前提。高考现代文的设置,更是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例如探究性题目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阅读材料“中心”而进行辐射的,考生如果不能全面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认识方法,尤其不能上升到思想认识层面,该题回答就不准确,不能拿高分。而在探究题中,从环境氛围入手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又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考生能够从以下区域把握探究的空间:对乡土民风的赞美,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对人生态度的追问,对农耕文明的眷恋等。

例如2013年高考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第1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此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出得相当巧妙,因为在必修教材中有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本句从做人与交友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可以得出何容对友情的看重,作者对何容为人的认可。联系文本中何容性格“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以及作者能与何容“说得来”,可以看出作者做人的自信。再结合文本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时代,作进一步探究,“说得来的朋友”为什么只在“北平”有,且只有“几位”?说明当时具有何容这样品质的人很少,暗示当时的世态。这样也就不难得出答案: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关系。那么,如何实现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呢?首先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至少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其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再次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尤其注意议论抒情性语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二、研读题干,提取信息

题干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些提示,往往有答题的范围、内容、方向、句式、字数等指向性要求。有些考生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审题不清,应答时难免错位偏移,不得要领,或答非所问。仔细研读题干,全面准确地理解题目,弄清题目要求,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例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过岭》,写“我”骑马过山岭的一次经历,写出了“我”对“马性”认识的变化,由“几分神性”“暴烈”到“清高”“斯文”“聪明”。第17题: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骑马后所认识到的”信息要求,从而排除文中提到的“骑马前,我没骑过马,对马性不太了解,只听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等相关内容。所以答案应为: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再如2013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第7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文本”提醒我们,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切不可空发议论。具体回答时,还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见识与魄力”的具体含义,再从作者选择的材料和表达的思想中去挖掘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因此,需要从文中对旅游景点的判读——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对樱桃悲春的新解释“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等方面,根据要求“从两个方面”分条阐述,做到言之成理。

值得一提的是,题干中的“概括”“具体”“方面”这些词语,需要重点关注。考生没有看到“从哪几个方面”的字眼,就依次分析,结果不能得分的现象很多。

三、找准区域,整合内容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是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考生要找准题目涉及的段落,联系上下文圈点勾画,确定有效信息区域,然后筛选整合答题内容。大部分情况下,在找到有效信息区后,由于语句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还有一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整体把握或根据上下文提炼、概括。

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6题: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锁定答题区域,即文中5—10段。然后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写不下去了”“我扑向窗口”“我激动过分”“我懊丧地伏在窗口”“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写出了自己听到鼓声的内心感受的变化;“我承认他是幸福的,我分享不到他的幸福”,写出了我对幸福的渴望。最后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整合得出正确答案:①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式,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味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

一般来说,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或句子。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四、把握要领,掌握技巧

主观阅读试题,要求对各类文章从不同角度解读,没有也不可能有简明的答题公式,但并不等于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要提高备考效果,还需要夯实阅读基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把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巧并熟练运用。

例如2013年高考湖南卷第15题:“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某个部分的作用,是经常出现的考题,常规的答题思路应该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解答。就结构而言,如果在开篇,大致是点题,奠定基调,起铺垫作用,引领全文;在末尾大都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中心;在中间多半是照应前后,承上启下。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要从人物本身的作用与推动情节的作用两个方面作答。答题时既要用术语,又要引文本,因此答案如下:①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②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再以2013年高考湖南卷为例,第17题: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及主题把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抓住作者描写人物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的点睛之笔,抓住作者结合在叙述描写中的议论和抒情,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进行的评价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从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分析对主题的意义要将文本与术语紧密结合,注意题目中“深化主题”的方向暗示,可以得出答案: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一要与中心联系起来,二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三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人物”来说,自然环境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暗示人物的命运;就“情节”来说,自然环境可以为后文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其他如关键性语句理解,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语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解题时要披文入理,析文入情,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再如鉴赏表达技巧,可以从表达方式、选材组材、表现手法、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角度进行。

五、凝练语言,准确表述

阅读题的检测,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却不会表达,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地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2013高考四川卷第17题: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此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評价”的能力。题目要求对选文标题中的“负重”的内涵进行审美解读。作答时要先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负重”的基本义(因沙漠的阻隔,河流负重前行),再分析其比喻义和象征义(河流象征着生命与文明),最后指出作者(人们)的态度、情感(热爱、眷顾、惶惑等)。在此基础上化含蓄为直白,用精当的语言表达可以得到如下答案: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选用恰当句式来组织答案,用准确、简明、清晰、连贯的语言作答,既要结合原文又不能照抄原句。

总之,解答文学类的文本阅读试题要做到五清:考纲考题要清,问题的关键词要清,提示的语段位置要清,以何种形式作答要清,答题的得分点要清。如能做到以上五点,定能巧妙应对,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