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鹰
伤心和伤身哪个疼?虽然伤心看不见摸不着,但疼痛却不一定亚于伤身。《时代》神经科学记者马娅·萨拉维兹告诉你那些伤心事伤的不只是“心”,还可能伤身。从《心理科学最新趋势》新刊载的一篇报告所列举的证据来看,事实确实如此:研究表明,“身痛”和“心痛”都产生于大脑的相同区域。
“心痛”=“身痛”?
该报告的一名作者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娜奥米·艾森伯格。她在2003年发表了一篇大脑扫描成像论文,首先揭示了“身痛”和“心痛”在大脑中拥有相同的产生区域。在实验中,她用一个虚拟传球的电脑游戏来研究人们在被他人排斥之后的反应。“当时我在分析数据,而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事正在分析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痛感数据。”她说:“忽然,我们注意到我们手上的这些神经数据是如此相似。那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身痛和‘心痛的相似性。”
艾森伯格解释说,所谓“身痛”是由 “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组成。其中“感觉”包括疼痛刺激的位置、强度和时程。躯体的哪部分受到疼痛刺激,疼痛的“感觉”就会出现在相应的大脑体感区域。而疼痛的“情绪”是疼痛所引发的厌恶和不愉快。它主要由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简称dACC)负责。而dACC也是产生“心痛”的地方。
止痛药能止心痛?
dACC拥有大量的内啡肽——大脑自然合成的鸦片类物质受体,因此它也会受其他鸦片类物质——比如海洛因和奥施康定(一种强效的止痛药)的直接影响。而那些长期被疼痛折磨、以至于不得不求助于脑科手术以移除部分dACC的慢性疼痛患者也报告了类似现象。
艾森伯格发现,即使是非鸦片类止痛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也能缓解“心痛”。在一份发布于2010年的研究中,她带领的研究小组证明,持续3周服用泰诺的实验组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的区别不仅在于前者所报告的痛感更少,还在于前者在遭遇社会排斥之后,其dACC的活动较不强烈。
艾森伯格说:“在实验的第9天,你会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始产生区别,然后这区别一直保持至实验结束。”“9天”这个时间段也许能部分解释为何泰诺没能像鸦片之类的药物一样成为一种街头流行毒品。尽管嗑药者总想找新的药物来麻痹“心痛”,但是他们更倾向于那些即时有效的药物——要知道,嗑药成瘾的人通常是想要借助药物来立即逃避社会排斥和情绪焦虑的,他们可不想等上9天。同样的,这也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慢性作用的抗抑郁药也不会被嗑药者滥用——不管它们对于降低社交焦虑是多么有效。
也许泰诺和阿司匹林之类的治疗“身痛”的药物有着迄今为止人们未曾想过的抗抑郁疗效。艾森伯格认为,尽管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那些已经被证明足够安全、可以在药店出售的药物也许对于温和地缓解抑郁有更多好处。
当然,这可不是在鼓励人们靠吃泰诺来避免“心痛”。“心痛”之所以存在,以及它和“身痛”根源于大脑的相同区域的事实告诉我们,也许它是一种必要的演化优势。在群居生活的动物中,“心痛”很可能是维系个体之间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让排斥变得艰难痛苦,而让帮扶变得温情喜人。
情感支持能缓解身痛
尽管“身痛”和“心痛”之间的关联早已被学界广泛接受,但是止痛药对于“心痛”有疗效的观点在首次提出时还是为人指责。上世纪70年代,雅克·潘克塞普在白鼠实验中发现,动物宝宝因为被带离它们的母亲而产生的抑郁可以被吗啡缓解;反之,这种抑郁也能被纳洛酮——一种阻止鸦片类物质作用的药物增强。
不久,潘克塞普的结论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它们反复证明了鸦片类药物可以产生类似于恋爱的脉脉温情和社会排斥不再、焦虑消失的感觉。艾森伯格也发现,那些拥有某种特定基因,因此对“身痛”更为敏感的人,对社会排斥也更为敏感。换言之,也更易“心痛”。毫不意外的是,正是这同一种基因负责编码鸦片类物质受体。
而“心痛”和“身痛”的关系也是双向的:正如用于“身痛”的止痛药可以缓解“心痛”,通常用于缓解“心痛”的情感支持——比如紧握所爱之人的手也能缓解“身痛”。
更有研究证明,“心痛”有时也能刺激大脑中负责“身痛”的“感觉”成分的区域活动。最近的一项关于失恋者的研究发现,这种激烈的社会排斥会刺激大脑体感区域,而体感区域曾经只被认为与“身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