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蓉
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正确人地观知、情、意的有效达成是地理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何为人地观的知、情、意?知,即是认识、理解和掌握,是情和意的依据;情,即情绪态度,内心体验;意,即所做的自觉努力,支配行为的力量。根据课标要求,主要表现为能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形成协调人地和谐相处的基本技能,并自觉投身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下面就以“人种和人口”为例,对学生正确人地观知、情、意的有效达成进行详细阐述。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居民与聚落”所述四节内容,都以环境和经济发展与人口状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第一节“人种与人口”是继自然地理知识之后,人文地理的开篇。其中人口和人口问题是目前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一、正确人地观知、情、意的教学构思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基本情况,所讲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例如,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人口增长状况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标志。②人口增长和迁移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③讲述自然增长率是为了定量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④因为人口数量增长和分布都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故教材按人口增长—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顺序排列,先后呼应。故此,根据本节教材编写特点,应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广泛参与,将地理知识与内心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在体验中升华,使人地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融合。
具体教学构思如下:“人口分布及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实施知、情、意教学的基础与载体,演算、探究、辩论等过程与方法是实施的手段与途径,“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成为本节教学的主旨。
二、正确人地观知、情、意的教学实施
教师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上课场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意识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然后教师提出探究问题,从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长到人口问题的产生,层层推进教学,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引发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在教学中,运用丰富形象的图文资料,使学生通过参与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辩论体验,感悟、理解人地关系,由知→情→意,最终,正确的人地观念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与升华(如图1)。
案例1:人口分布——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一:展示热带雨林、浩瀚的沙漠、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伯利亚等地区的景观图片,请学生来选择他们理想的居住地并说明理由。
探究热身:①阅读教材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②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地方人口的疏密程度?
探究内容(如图2):①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请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找哪里人口稠密,哪里人口稀疏?②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人口分布有什么不同?低、中纬度和高纬度的人口分布有什么不同?在海陆位置、地形方面人口分布有什么不同?③从纬度、地形和气候及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地理表达和归纳能力及合作精神,认识人类的生存受环境影响。
上述案例中,教师首先展示热带雨林、浩瀚的沙漠、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伯利亚地区等地的景观图片,请学生来选择他们理想的居住地并说明理由。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推断出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在案例中,可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激发其兴趣,使其不断思考与探究,主动解决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纬度、地形和气候等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感悟到自然环境制约人类的生存,“地”、“理”紧密结合,有效渗透人地观念。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其成因等具体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等环节,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地理表达、归纳能力。同时分组活动,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中互补、互学,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促进人地观念的形成。
案例2:人口问题——图释探究,辩论体验
教学方法:做游戏、组织辩论会,寓教于乐。
学生活动一:做游戏说感想。
游戏说明:一把椅子,分别请1个、2个、4个学生来坐——抢座位(图3)。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认识人类与地球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学生活动二: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归纳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
学生活动三:限时辩论,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前后四人一小组,每大组设中心发言人3名。确定自己的立场,对“人口多好还是少好”进行辩论。
辩论材料:图4。
人口问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其实,人口问题与人口增长互为因果,人口增长快慢是因,导致人口过多或过少,从而产生人口问题是果。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以下问题: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人类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人口过多超过环境供应能力;人类无节制地滥用资源,使环境恶化。②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工农业生产若赶不上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的需要,就会带来不少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同样也会带来诸多问题。③人与自然及社会的矛盾激化,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④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人口问题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建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但是“人口问题”这一内容重在理论阐述,说理性强,难免枯燥乏味。因此针对初一学生心智特点,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抓住“多”字和“害”字,让学生动脑想,主动参与,大胆回答问题。故此,选用做游戏和开展辩论会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渗透“知”与“情”的融合。
首先请学生到讲台前做“抢座位”的游戏(放1把椅子,分别请1个、2个、4个学生来坐),并说说感想。做游戏,充满趣味与欢乐,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地球资源所能养育的人口是有限的,应该爱护地球环境。随后学生观察生动形象的人口问题图片,小组讨论归纳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认识人口问题,同时激发忧患意识。最后在正确理解人口问题基础上,出示辩论材料,组织学生开展题为“人口多好还是少好”辩论会。辩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甚至争论地面红耳赤,不可开交。通过辩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认识到人口“多”或“少”的“利”和“弊”,对不同类型的人口问题形成全面、辩证的认识,懂得人口要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人口观。至此,正确人地观知、情、意的达成水到渠成。
辩论会这种开放式教学,能使学生展开多端思维,培养其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各种潜能。但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有些片面,甚至有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与肯定、鼓励,不宜求全,以免挫伤学生自信心;交流可能会众说纷纭,教师应及时进行正确引导,使讨论方向、发表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辩论中更要注意组织学生有序进行并调控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