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2014-04-28 03:46
关键词:差距劳动力城乡

陈 伟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引言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突出表现之一。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以及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红利”已经发挥殆尽[1],而中国“人多地少、细碎化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一时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大批农民开始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农民进城潮流[2]。截至2009年,在7亿左右农村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到3亿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截至2009年末,中国农村人口为71 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28 89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5%。,可见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至非农生产中。由此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并存的现象。按照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很低的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可以通过缩小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差别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现实中却存在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现有文献中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陈斌开、林毅夫[3]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为此而建立的城乡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成为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推手。陆铭、陈钊[4]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户籍转换、经济开放程度、私有化改革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实施的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对差距的拉大具有显著的影响。近年来,对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分析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5〛,[6],但劳动力的转移又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原因是转移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以及农村向城市巨大的价值转移[7]。蔡昉[8]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如劳动力是向非农产业自由、无摩擦的结构性转移,转移也能够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等,即在转移过程中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还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两者的因应关系[9],但由于研究的角度、方法,选取的变量和数据的来源等不同,却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结论。

客观地说,已有文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作了大量的工作,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开阔的研究视野。但大部分研究只是探讨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而缺乏对产生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作系统的解释。本文从劳动力转移这一视角对现象下的本质作了进一步挖掘,对理论中的矛盾现象作一个系统的解释。另外,大部分的实证文献中对于将制度变量量化的研究并不多,而本文也将对这方面的工作作一些尝试。笔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现象,并不能直接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问题,而应该究其本质,从劳动力转移中伴随的障碍因素和相关反向效应来共同解释这个现实中的矛盾现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及测算

(一)劳动力转移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通过建立城乡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①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的指示》,由此建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政府开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管制。另外为了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国家实行“知青下乡”,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因此这一时期,不但很少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反而有大批的城市人口转移到了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转移,此阶段主要表现为“离土未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10]。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加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离土又离乡”转移。这一阶段,农民工总量呈持续增长之势,1995年就达到了8 000万人,2003年又上涨到了9 900万人,2010年更是达到了2.4亿,占当年农村总人口的58.4%。②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逐年扩大,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现象。由于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并且农民工在城市部门的待遇非常低,自2003年以来,国内许多城市的农民工数量迅速减少,许多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工人短缺人数高达200多万,长江三角洲和闽南等发达地区的工人缺口也有40多万,这种现象就是学界所谓的“民工荒”。2010年在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缓和的情况下,企业用工量急剧增加,务工人员反而减少,使得“民工荒”现象更为严重。“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由以往的供过于求、无限供给转为供不应求、有限供给,劳动力短缺或将成为此后多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呈现的基本现状[11]。“民工潮”和“民工荒”并存的现象,是结构性失业的一种表现,从中也折射出了一定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二)劳动力转移的测算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测算,本文借鉴何建新[12]的方法。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社会从业劳动力总量按产业和城乡划分具有一致性,故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TL为社会实际就业劳动力总量,AL为农业(第一产业)实际从业劳动力总量,IL为工业(第二产业)实际从业劳动力总量,SL为服务业实际从业劳动力总量;RL为农村实际从业劳动力总量,UL为城市实际从业劳动力总量。将式(1)变换可得:

由式(2)可知,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总量与城市从业劳动力之间的差额,和农村实际从业劳动力与农业从业劳动力的差额在数量上具有一致性,这个差额可以用来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即:

根据式(3)计算的我国1985—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年均3.52%的速度增长,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呈现加速转移的态势,由1991年的8 928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12 891万人,年均增长4.44%。而该时期城乡收入比由 2.39∶1 扩大到 2.79∶1,年均扩大1.67%,低于整个25年间的5.44%的平均水平。可见从直观上来看,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起到了缓和作用。

表1 1985—201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单位:万人

二、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回顾

图1 1978—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呈现出“W”形的走势(如图1),即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差距先是缩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又扩大,然后到90年代中后期短暂缩小,之后这种差距就一直呈扩大趋势。因而,可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缩小阶段(1978—1985年)、扩大阶段(1986—1994年)、再缩小阶段(1995—1997年)、再扩大阶段(1998年至今)。总的来讲,除部分阶段有所缩小外,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来说呈现扩大趋势,城乡收入比由1985年的1.86∶1扩大到2010年的3.22∶1,年均增长5.44%,其中,2009 年达到最高峰3.33∶1。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缩小阶段,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开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的增加,因而该时期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差距的短暂缩小,可能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临,全球经济环境恶化,以出口导向为主的沿海加工型企业受到冲击,进一步拖累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这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原因分析

1.制度障碍

一方面,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只是短暂的“候鸟式迁移”,并没有真正成为城镇居民。据统计,至2009年末,在转移至城镇的劳动力大军中,只有约43%比例的人口真正融入城镇,获得城镇户籍。①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推算,截至2009年末,在约6.2亿的城镇人口中,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数量应在3.9亿左右,而其中由农业户籍转为城镇户籍的约为1.7亿,占转移人口的43.6%。首先,户籍制度的差异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二元性特征,报酬高、福利好、收入稳定的工作机会很少对农村劳动力开放,他们往往在工资低下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拥有城镇户口的劳动力则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13]。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机会、工资报酬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现实中的城乡收入差距。其次,由于户籍的差异,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并不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和相应的公共服务,这就增加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和压力,扩大了隐性的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将农村居民束缚于土地之上,影响了劳动力的迁移决策。首先,农民工一方面拥有家庭承包制配置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还享有城市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对进城务工和返乡务农进行抉择,这种“亦工亦农”的状态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确定性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其次,落户城市的困难性又使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户口以后,必须放弃其农村土地。但是,想得到大中城市的户口又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不愿意轻易切断与农村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离乡不离土”的迁移模式。再次,现阶段政府给农民的征地补偿远远低于土地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失地农民并没有从土地征用中获得应有的足额补偿,这样虽然有征地后劳动力的转移,但其收入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加,加上失地后的就业得不到保障,其收入改善的程度就更有限了。另外,现阶段我国农村还没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闲置和抛荒现象十分严重,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程度有限,这就导致了“有地不想种”与“想种没地种”的矛盾,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现实路径没有形成,城乡收入差距就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总之,虽然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但由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形成的制度障碍并没有使城乡收入差距得到很好的改善。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型企业的不公平对待上。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型企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部门。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有70%以上就职于非公有制部门。近些年来,中小型企业平均每年增加就业岗位500万至600万个,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①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但是长期以来,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来说,非公有制和中小型企业在法律政策环境、监管力度、税收和融资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各地政府为了追求产值和GDP水平,往往重视发展本地大型国有企业,忽视了非公有制和中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第三产业的低水平发展上。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工业化的早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相当小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逐步增加。到工业化后期,大多数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而我国的情况是第三产业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截至2010年末,从事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达到2.6亿,只占就业总数的34.6%。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对就业吸纳的局限性,而能有效吸收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又没有很好的发展,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就业。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部门并没有给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加上某些岗位的短暂性和临时性,导致了劳动力流动的非连续性和搜寻成本的提高。这就出现了劳动力转移表面的数量庞大,而无实质的收入稳定提高,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未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3.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即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是指拥有较高人力资本者对周围的人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却并不因此而得益。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表现为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转向城市。具体来讲,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城市偏向的政策,中国在城乡人力资本公共投资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严重不足,因而城市在人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都远高于农村。同质的人力资本在城市的报酬远高于农村,因此,在城乡劳动力可以流动的情况下,在农村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流入城市的倾向,而在城市形成的人力资本则不会流向农村。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使得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降低。相应地,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加快了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使城市人力资本快速积聚,城市又获得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也随着人力资本的转移流向了城市。据测算,超过四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带来的[7]。虽然存在着大规模的资本溢出和价值转移,但由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在农村人力资本获得报酬的低下,加上农村劳动力确实从转移中获得了利益(包括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提升等等),因此仍会存在大规模转移。只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与流出过程中存在的扭曲,导致新增收益的分配极不均衡,成为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转移趋势不减并存的局面。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建立回归模型,Y=α+ΣβjXj+μ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相关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α、μ 分别为常数项和残差项,βj(j=1,…,6)是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相关变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见表2。

表2 变量说明

(二)数据的描述

本研究使用1985—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0》及《新中国60年农业发展统计汇编》整理而得。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城乡收入差距与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及相关指标如表3:

表3 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变量对模型整体有很好的解释作用。从各解释变量的具体回归系数来看:(1)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变量显著为负,说明单从转移这一现象来讲,其确实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2)财政制度和户籍制度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微弱的反向作用,这似乎有悖于预期的结果,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近年来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持续放松”的趋势有关;(3)土地流转状况、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都具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即具有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作用。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结论

作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劳动力转移本身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在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由于土地制度的障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的溢出效应,使得这一力量发挥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反而由于这些障碍因素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变得恶化。这就解释了现实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存的矛盾局面。

(二)政策启示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就户籍制度来说,各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扭转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逐步降低城市人口永久迁入的标准。以此逐步发挥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机制在调节城市就业问题上的作用。其次,应逐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农村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的覆盖面。最后,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以此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面积和农业现代化程度;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要给予被征地农民足额的补偿收益,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达到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14]。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收能力。首先,要以小城镇建设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是有限的,农民市民化也绝不仅是向大城市转移的唯一途径,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尤其在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更应倡导就地就近转移。其次,政府要通过自身以及联合民间资本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银行也应增加对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通过制度建设给予中小企业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扶持力度,以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吸纳转移出去的大量劳动力。

增加财政支农力度,提升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一是要彻底改变城乡人力资本公共投入的不公平格局,加大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形成的投入,使农村地区由人口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本增加转变;二是要努力消除城市劳动市场上的歧视,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鼓励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和有经验的外出务工者,带着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创业理念回到农村,带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逐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

[1]郑彩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08,(12):51 -52.

[2]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71 -77.

[3]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 -86.

[4]陆 铭,陈 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7.

[5]蔡海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0,(1):44 -47.

[6]张克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6):50 -54.

[7]朱长存,等.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宁夏社会科学,2009,5(3):65 -69.

[8]蔡 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解释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J].经济学动态,2005,(1):35 -39.

[9]郝爱民.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结构变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研究,2006,(12):39-40.

[10]曾思康,尹亿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进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2,(12):36 -39.

[11]余 征,牟晓娟.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0):261-263.

[12]何建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测算及未来趋势预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19-22.

[13]李中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就业身份与收入差异——基于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调查[J].经济经纬,2013,(5):30 -34.

[14]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94 -100.

[15]张立冬.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43-47.

猜你喜欢
差距劳动力城乡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