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学习还需从“微言”中悟“大义”!

2014-04-28 02:20谭培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标

谭培霞

近日,重拾“课标”,解读具化年段目标,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三条再学习时颇有感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深感“课标”亟须不断、反复地研读,这是“基于课标”进行施教的基础。

解读这条要求,我首先自问:“推想和联系上下文有什么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指什么?”我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下面谈谈自己解读的三步曲:

一、厘清概念 不能浅尝辄止

我就这两个词语意思问过身边的教师,甚至教研员。调查中发现没有谁能准确地肯定地说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解读的第一步应该是厘清概念。于是,查找资料:推想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揣摩、推测。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与第二学段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有承接之意,对不能准确说出意思的词句,要能根据上下文,推测出大意,这里更重于推理猜测;二是可以理解为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能够揣摩言外之意,这里更重于品读联系。概括起来就是一上一下、字里字外,即推想词句的表面意思和背后的含义。

“词语的感情色彩”如何理解呢?

我们乍一读马上会想到的是词语的“褒义”“贬义”和“中性”。这是“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精准解释吗?为全面了解概念,我“百度”了一下:感情色彩指词义中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感情色彩除传统认定的褒义、贬义等词性类型,还应有恐怖、喜悦、痛苦、悲凉等情感类型。如“英明”“英雄”等词含褒义感情色彩,“奸臣”“腐败”等词含贬义感情色彩,“骷髅”“僵尸”含恐怖感情色彩,“成功”“捷报”等含喜悦感情色彩,“失败”“失恋”等含痛苦感情色彩,“秋风”“落叶”含悲凉感情色彩等。读罢,头脑中固有的认识得到冲击,更新了认知。其实,有一些词语在使用时被作者赋予了强烈的情感,作者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某种情绪、情感和态度。这就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外延要大于我们狭义的理解。

我想到了《匆匆》一课中的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句中“头涔涔”和“泪潸潸”两个词语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外显,表达着深深的惶恐和忧伤。这样的词语就不是一个褒贬了得的。教学中要抓住这样的词句揣摩、体会,其实不就是在揣摩情感色彩及表达效果吗?如此想来,其实“词句的感情色彩”与平素的教学可以说如影随形,我们认识不到位,只因为对概念模糊没有厘清啊!

在解读课标时,有些概念不能浅尝辄止,都需要厘清、具化、联系,才能读懂课标“微言”之下的“大义”。这应该算是学习的第一步吧。

二、对接文本 具化课标要求

学习课标,倘若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结果不过是“识记”了诸多的要求而已。落实才是硬道理!解读时一定要结合教材,让二者实现对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二度融合,才算是对课标的解读。怀着这样的思考,我继续理解“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谈到“辨别”,有许多词语的褒贬义是约定俗成的,作者在运用中也是讲究的。比如,杏林子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写的:“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扰着我。”作者用“骚扰”而不用“打扰”,二者相比,显然“骚扰”一词厌恶色彩更为强烈,含贬义。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褒贬义”辨析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反语”现象、中性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感情色彩,是认知的难点,应该值得关注,然而,我们常常忽略这样的语言现象。

张祖庆老师的教学案例让我受益匪浅,自愧弗如:

案例1:《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红色经典,这篇课文曾经被认为思想教育性太强,一度要被删掉。在张老师教学后,大家都重新认识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张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文本特点,使课标的这一要求接了“地气”,设计如下环节:

1.出示两组词语:

●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气壮山河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2.朗读这两组词语,有什么感觉?分别是写谁的?发现什么规律?

在对比中,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组是写敌人的,一组是写五位壮士的;写敌人用的都是贬义词,写壮士用的都是褒义词。词语的褒贬义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两组词语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对敌人的蔑视和对壮士的颂扬。

结合课标的要求品味这一环节,令人拍案叫绝!这不就是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吗?这不就是体会其表达效果吗?对照反思,寻找差距,不是教材中没有例子,而是吾心中没有课标也!当课标中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文本、教学联系起来时,我们才略略懂得了何为要“基于课标”进行教学!原来,我们心中还是只有课本,而无课标;原来我们的教学依据于课本而非课标,课标没能引领教学!

备课时如果常常对照课标,情形也许会大相径庭!

譬如,就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尝试着从文中去发现。

案例2:五年级《桥》一课,有这样一些表达有特点的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些形象的描写,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突出了形势的危机,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仔细品读,有些词语跃入眼帘:“咆哮着”“跳舞”“舔着”“逼近”“呻吟”“发抖”……如果单独看这些词语,应该属于中性词,本没有好恶爱憎,但是用在这里就充盈着浓浓的情感。“跳舞”“舔着”本就是一个个动作而已,在句子中却分明感受到洪水如恶魔、似厉鬼,伸着长舌头,张牙舞爪、手舞足蹈地逼近人们,而那些人们那么无助、可怜,拼命挣扎。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们就不仅仅关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在品味中认识了词语活用的现象。

如此联系,我对课标中的这一要求豁然开朗——“微言”中要求得“大义”,需要具化,需要用事实诠释。

三、纵向联系 力求整体把握

解读到此为止吗?我以为我们还应该以此为点,串起年段间的联系。目标虽是第三学段的要求,不妨俯视前一学段,寻找是否有相关的内容。

在四年级下册第四组“我的发现”里有这样几个句子: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定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显而易见,这一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不同的感情:前两个比喻句表达了喜爱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厌恶之情。比喻句从一年级就在积累,三年级教材中有句子对比,体会比喻句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至四年级对比喻句的运用更进一层,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感情色彩。

除此之外,教材中安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园地“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初识明贬实褒的方法,同时初步认识了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

由此看来,其实课标中的第三学段的要求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编者在第二学段中就有渗透,只是我们掠过了,没有联系起来思考。如果我们能够连前想后,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那么,课标的解读是否更有效?

推想,课标中还有一些要求也可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地解读,所谓“自下而上”是在对教材熟知的情况下,不断回顾课标要求,达到二者的对接;所谓自上而下是说要先揣摩课标,然后俯视教材,完成课标的落实。当然,无论哪种思维,在解读课标时,都要结合着具体的教材内容,悉心揣摩,才会达到心领神会。

以上不过是笔者解读课标的一点学习心得,算是抛砖引玉。课标如同学科的“宪法”,其作用不言而喻。解读课标会让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更快捷更稳健!

猜你喜欢
课标
紧扣课标提素养 探究变式建模型——由一道填空压轴题引发的思考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立足课标,发展思维——2017年高考英语试题评析之江苏卷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标,以生为本,多样有趣——例说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从学科核心素养视野解读课标——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课为例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地理(课标丙)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选择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