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盈,徐丽华
(浙江农林大学环资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浙江省山区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研究
邵盈,徐丽华
(浙江农林大学环资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低碳内涵广泛,但是国内外对低碳村庄的研究甚少。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庄建设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现状,对浙江省山区低碳型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探讨,多层面研究符合浙江省山区村庄实际情况的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浙江省山区;低碳村庄;建设模式
随着低碳研究的不断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名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频频出现。在城乡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低碳村庄”等新概念。但国内低碳乡村规划建设相对较晚,基本上还处于初期阶段,只有少数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低碳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研究,如姜秀娟的《农村新型社区低碳理念规划构思》,廖晓义的《把低碳乡村进行到底》等。然而村庄建设却是包括住宅建设、道路交通、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片面的研究将会局限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的发展。构建多方面、多角度的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有利于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对村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村庄建设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区村庄生态基础好,但由于山区地形的局限,山区村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
(1)资源匮乏,土地浪费。
(2)人口稀少,布局分散混乱。
(3)交通不便且建设成本过高。大多乡村只有一条简易乡村公路穿境而过,离城镇路途遥远,村庄分布在公路边或崇山峻岭间。
(4)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且规模不经济。
这些发展带来一些村庄发展的不良后果:经济来源渠道少,一些村庄选择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建议建立多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3.1目标层
山区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将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环境卫生设施、能源设施、住宅建设七个层面,目标实现七个层面多位一体的山区低碳型建设模式。
3.2实施层
(1)用地集约节约布局。①引导村庄适度集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度集中过分分散的农户,保留有条件发展的村庄;同时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②村庄选址更加科学安全。通过征询水利、交通、国土等相关部门意见,针对原本处于不安全地带的村庄,规划提出搬迁或增加防灾减灾工程措施。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村庄。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古村落以及特色村庄数量众多,具有独特江南水乡特色,需重点保护人文资源。
(2)道路交通系统完善。山区村庄路网具有主干道密度低、支路密度高的特点。采用高密低幅原则,适当提高路网密度,减少路幅宽度,合理选择道路的走向和线形,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1]。鼓励村民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出行交通体系。结合山区村庄实际情况,完善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见图表
(3)优化产业发展。根据村庄现状,发展低碳产业,在工业生产中节能减排,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乡村旅游业、生态农业都是适合山区村庄发展的低碳产业。
(4)改善环境卫生设施。建立“设施互补、设施配套、服务衔接”的城乡垃圾统筹处理系统,“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模式。结合村庄用水需求,在“五水共治”工程支持下,选择经济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
(5)创新住宅建设、能源设施。实现新能源建筑利用一体化。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革新传统建筑用能方式,同时必须对可再生能源设施设备一体化设计与施工,以取得节能成效与空间美观的双赢[2]。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
(6)绿地系统构建。适当增加公园绿地,改善村庄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7)政策保障。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首先在全国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其中包括浙江杭州市[3]。
图表
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在未来村庄发展进程中有着必然优势,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所在。目前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已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多个山区村庄展开试点,成效显著。低碳型村庄建设模式将成为新农村建设模式中潜力巨大的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龙彬.山地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岚,张京祥,陈浩东,朱东风.集约型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朱东杰,潘涛,曹晓静.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