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花
摘 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他们对专业自豪感的情况并从专业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培养农林院校大学生的自豪感进行了浅析。并提出对策:以学生为本,合理规划课程设置;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农科专业就业质量;及时修剪,注重学生心灵呵护。
关键词:大学生;农科专业;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86-02
2012年我国的神舟飞天、蛟龙入海,让国人为之无比骄傲,更让理工科的在校大学生自豪万分;中国作家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使全民激动,更使文科的大学生对未来满怀憧憬。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取得骄人成绩等各种迹象普遍表明,有着较好大学、较热门专业的大学生,相对而言都有较强的自豪感。而与此同时农科的大学生在我国的农林院校中又是占有一个比例较大的特殊群体,那么,究竟什么是自豪感?当代的农林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农科专业又有着怎样的自豪感?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又会产生怎么样的作用?因此,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大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了他们的专业自豪感情况并对之进行了浅析。
一、自豪感及其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自豪感定义
自豪感一般有两层内涵:一是指个体对自我认知的一种心理状态,因个体优势而产生的一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表现为一种自信和骄傲的态度;二是指个体对与自己相关事物或群体的认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群体利益、需要、规范,加之目标与群体中每个成员个人心理特征的综合和概括,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群体自豪感的体现。由此可见,自豪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自豪感对大学生的作用
自豪感就像一个助推器,它能够使个体产生具体有社会价值的行为。此外,据相关心理学研究分析自豪感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责任感并在现实生活中愿意付出努力成为一名有社会价值的人。再者,自豪感也可以强化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例如,当个体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并得到积极的肯定,自豪感就会随之产生,从而强化个体再次产生类似的行为。那么,自豪感对当代的大学生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大学生自豪感是其在大学经过学习生活、接受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向和一定稳定性、持续性的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此外,大学生自豪感因特定环境的不同而凸显其开放性、先进性和独特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及心理状态也将会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求实、自立等精神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特殊群体他们的自豪感也集中体现着其所属大学的形象、特色和精神面貌。
二、农林院校大学生自豪感的现状及分析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自豪感现状调查
为了解农林院校农科专业大学生尤其是传统农科专业学生的自豪感情况,因而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从园艺专业一年级、二年级以及三年级分别抽取了28名的在校大学生,并重点对他们目前关于农科专业的满意程度以及将来就业是否从事本专业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一年级有9人被专业调剂的,二年级有6人专业被调剂,三年级有15人专业被调剂,其余的学生均是自己填报的志愿未经调剂。此外,在对专业的满意度调查中,一年级学生有4人非常满意;二年级有3人非常满意;三年级有5人非常满意;其余的均表示一般满意。同时,在调查学生将来就业是否打算从事本专业中,一年级有28人表示不确定;二年级有2人不会从事本专业,20人不确定,6人打算从事本专业;三年级有2人不会从事本专业,25人不确定,1人打算从事本专业。另外,在调查过程中,这些被调研的学生也大都均表示对所学习的农科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是不喜欢,同时也表示对其专业的认识程度一般。
以上所描述的数据显示,选择读取农科专业的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大学四年毕业后打算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此外,据该学院负责本科生就业的工作人员统计的近连续三年学生就业的对口情况数据显示2010年占56.25%,2011年占52.17%,2012年占55.45%。此项数据也充分说明仍然存在近一半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与农科专业相关的工作。那么,学生当中这种学农却不爱农甚至有同学反映学农感觉到很自卑的这种现象,由此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自豪感缺失浅析
1.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及周围的人们对农科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认识不足以及我国农林类发展相对的滞后,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触动着农科专业大学生的自豪感神经,从事与农相关的行业一般情况显示是工资低、远离城市、发展缓慢,社会地位低或受到社会尊重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学农的出路和优势,继而体会不到学农的自豪感。
学校的教育文化环境氛围、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等对学生的引导可能与学生的本身的想法存在某些偏差使得学生对农科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继而出现对农科专业的自豪感逐渐降低的可能。
家庭各方面的支持条件也对农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一方面他们深知父母从事农业工作的辛苦但却收入低的现实,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的贫困或者高考分数较低,而农科专业的录取门槛低,收费低从而使得他们被迫地选择了农科专业,因此,由于他们家庭及个人的客观条件不足而产生自卑心作怪进而加促了他们对农科专业的自豪感缺失。
2.主观原因的影响
关于农林大学生是否有着强烈的自豪感的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其中,大学生本身的人格特征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起着影响作用。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农科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倘若他们考入不错的一本院校,则能充分说明在他们上大学之前基本都是非常优秀刻苦的学生。然而,这部分学生也大多数是性格比较内向并且一心抱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然后能够成功跃入龙门的想法。但是,进入大学后的他们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学生,如果他们自身不能正确的调整和适应这种环境的巨变则会导致敏感心理和自卑心理的逐渐产生。此外,由于来自周围的各种压力、人们的议论比较和对农科专业的不良评价,同时他们自身的缺陷和认识不足并且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他们则会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进而对农科专业学科做出错误的理解和否定,从而进一步使他们不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熟悉更不用提学习农科专业了。因此,这类学生大都表现出不愿意提自己的专业,更害怕别人议论不同专业的性质、报考热门度、发展前景及就业去向等问题。所以,这种自身不良的认识和性格的形成则直接影响他们对农科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
三、发挥农林院校特色优势,增强农科大学生自豪感
通过本文对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自豪感的缺失表现情况介绍及简单分析,并结合在本次调查汇总中学生反映的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现总结出培养农科专业学生自豪感的几点对策。
(一)以学生为本,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授课的主体是学生,结合社会需要设置课程从现实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其自豪感。实践出真知,农林学科专业的特点更是如此。大部分农科专业的学生提出希望能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多进行室外实践操作演练,更希望学校设置成二者相结合同时授课的培养方案。学生若提出需求,则说明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作为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换位思考去鉴别和理解学生的需求,也许正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方面的缺乏而导致学生对其提不起兴趣。因此参考学生的合理意见并结合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对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课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调整,一方面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农科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为培养其兴趣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优势能力及农业科学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其自信心,进而提升其自豪感。
(二)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农科专业就业质量
在学生当中进行充分而广泛的专业爱好调研基础上针对农科专业的特点举办一些能够激发同学兴趣的活动,并鼓励广大农科学生积极参与。其次,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深刻感受农科专业领域不同其他专业的优势魅力所在,同时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内容。最后,就业是农科专业学生最敏感的问题,那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则对培养其自豪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学生所关心的在农业就业方面发展较好或有所贡献的专家教授及知名社会成功人士为学生树立典范激励其不断奋斗,另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与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为其不断输送学校培养的定向高素质农林毕业生,以达到形成一个良好的优势就业群体,继而不断感染和带动其他的农科专业毕业生。
(三)及时修剪,注重学生心灵呵护
自豪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只有培养适度的自豪感才会点燃学生不断拼搏的前进动力。大学生的心理是敏感的也是多变的。因此,普及周边大范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应该分年级分专业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给同学们一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眼睛,及时提醒,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另外,引导并帮助农科专业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其自豪感。最后,为农科专业的学生多创造机会多提供机会,从而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予以正确的心灵引导培养他们爱自己的专业爱自己的母校情怀,进而提升其对专业也是对母校的自豪感。
作为农业大国的发展离不开当代农业大学生,梦圆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中国梦离不开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建设国内外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更离不开农科专业大学生这股沸腾的血液,农科专业作为农林院校的传统和特色专业它的发展和发扬更需要农林学子的不断薪火相传。因此,农林学子的心理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其中农科专业自豪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之一,一种直接影响和促进农科学生自身发展的动力,它的健康形成是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维护的。因此,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农科专业的自豪感不仅是当代教育者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应当义不容辞分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蔡伟林.浅论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J].广西教育学报,2006,(5):36.
[2]徐强,周鉴卿,方国娟.谈农业院校大学新生自信心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41.
[3]邓谨.农林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和谐化教育—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1).
[4]王更生.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1):90.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