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玮 魏玮
由于生物化学学科本身既基础又前沿的特点致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比如生物化学的枯燥、无趣无味与它的有趣性的矛盾;生物化学内容的庞杂与高度分支独立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授课质量。围绕课程有用性展开的课程改革采用任务驱动的课程构建方式对平衡这些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用性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是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基础。生物化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岗位的胜任铺垫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糖、脂、蛋白质、酶等生物分子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物质的分析检测技术等。
由于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科学,内容涉及到有关生物体的方方面面,比如对生物体组成物质的研究,如糖、脂、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激素等,以及对生物体代谢规律的研究,如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等,因此,这门学科的内容繁多且错综复杂,高职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且没有兴趣。此外,生物化学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的,涉及到的有关物质的结构如蛋白质结构等非常抽象、微观,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非常枯燥、没有方法,无所适从。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矛盾:生物化学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矛盾;生物化学的枯燥、无趣无味与它的有趣性的矛盾;生物化学内容的庞杂与高度分支独立的矛盾等等。
如何平衡这些矛盾,是本门课程在改革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关键点。
一、以生物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有用性”作为矛盾的平衡点
笔者认为生物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有用性不仅表现为生物化学这门基础课对专业课以及未来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辅助和帮助,更表现为生物化学对生活的有用性,比如生活中的饮食、健康、营养、医学诊断、疾病预防、治疗等方方面面。毕竟未来职业岗位充满我们今天无法预知的变数,但生活会一如既往,点化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帮助生活、热爱生活应该是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立足基础,服务专业、服务岗位定位的突破和升华。因此,以生物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有用性”为切入点,平衡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为绕生物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有用性进行课程改革实现矛盾的平衡
(一)围绕“有用性”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构建
1.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这个思想也同样能指导生物化学教学,因此,“生活”就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最直接的来源。比如,在学习脂类物质时,我们展示了很多大家熟悉的美食、食用油、涂料和日化用品的相关图片,图片的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图片中找出共性的东西,即我们这节课的主题——脂类物质。随后,我们的提问围绕着“你家做饭用的是什么油?”“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油?这种油的成分如何?”“使用这种油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家里的油应怎么保存”等问题展开,也依次完成了脂肪酸的分类、不饱和脂肪酸的抗氧化、酸败、食物的保存等知识的讲解。讲课内容来源生活实际,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与教师互动。最后给学生一个课后作业:分析自己家庭用油是否合理健康?及健康用油的量是多少?这些内容的选取让学生真正的从内心感受到:大家学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生活。
2.教学内容的构建
有了贴合生活实际和工作岗位的学习内容,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即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设计成不同的具体任务,并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糖的理化性质和应用时,传统教学过程是分别讲授单糖、寡糖、多糖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代表物,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记不住。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将本次课程内容设计成为实验室由于天长日久遗落标签的“未知糖”进行鉴定的工作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深刻理解单糖、寡糖、多糖的结构和理化学性质,并能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使学生切身实际的理解到:理论知识对实践应用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学内容构建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任务的设计要难易适中,让学生感觉能“够得着”。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基础,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难度要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任务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科学性,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等途径独立找到答案,完成任务。
其次,任务的设计要表现出较强的应用性。教师设计的任务或问题应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良好的任务设计也考验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不断了解专业、行业发展新动态,有条件的教师应到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最后,任务完成形式多样。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即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在以小组形式完成的学习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小组的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知识水平的结构层次。
(二)围绕“有用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生物化学课程中有许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既无兴趣也非常吃力。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例如:案例分析、互动讨论、引导启发等,尽量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时,由于蛋白质分子结构复杂、抽象,传统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采取让学生在教师初步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制作肌红蛋白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和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模型。学生对这种新鲜的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找来废旧材料,结合教材和相关信息,将自己想象中的蛋白质结构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奇迹般的展示了出来。在最后的成果展示和说明过程中,学生们都感叹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令教师欣喜的是看到学生克服了以往对复杂、抽象理论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反而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究意愿;而且真的看到了学生身上无限的潜力,这些潜力只待教师通过设计出更加实用而有效的学习任务去挖掘去发现。endprint
再比如,我们在讲解脂代谢中的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时,采用了一个虚拟案例:一男性,58岁,有糖尿病史,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较好(餐后血糖小于10mmol/L)。因感冒咽部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4小时前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查血糖25.3mmol/l,血pH7.14,尿酮体+++。对学生的任务要求是分析该男性为什么血pH会降低、尿酮体含量升高。通过案例中提供的已知条件,学生对酮体生成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关联糖、脂分解代谢中间过程,明白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糖尿病,糖代谢减少,丙酮酸缺乏,随之,可与乙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的草酰乙酸含量降低,减少酮体去路;同时因糖代谢降低引起脂肪酸不能完全氧化分解,在肝脏中生成酮体。因此,酮体生成量增加,利用量减少,使酮体积存于血液中,致使血液pH下降出现酸中毒;同时血内过多的酮体由尿排出,致使尿液中酮体含量增多。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之一。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通过问题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互动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了糖、脂代谢后,学生不明白学习这些代谢反应有什么用。于是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节食减肥不是科学的减肥方式?这个问题吸引了所有同学的兴趣和关注,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大家一起从糖分解代谢开始,将糖在代谢反应中的一步步变化直至进入脂合成代谢并最终生成脂肪的整个过程如抽丝剥茧般分析并串联起来。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深刻理解了糖代谢是脂代谢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糖代谢,会引起脂代谢的异常,并引发疾病。
在一年多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切身实际地感受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的兴趣增加了、打瞌睡的减少了;课堂参与程度增加了,袖手旁观的减少了;对未知事物探究意愿增加了、对复杂、抽象理论学习的畏难情绪减少了。而教师从原来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变化成“指点”或“提示”,劳动强度降低了,但是乐趣增加了,并从内心真正感受到了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邢彦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之后现代解读.职业技术教育,2008,(34):58-60.
[2]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刘辉.“任务驱动”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4):68-71.
[4]谢英辉.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施与结果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