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初探

2014-04-26 16:08史鹏霜何其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儿童过程

史鹏霜 何其

目前,从事教育研究的多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等成年人。一直以来,儿童是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学习的主体,虽然其智力水平、知识结构、价值观等没有发展完善,还没有形成太多关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观点,但他们根据自身受教育过程中的个人经历,必然会对教育的很多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如果让其参与教育研究,无疑对儿童乃至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儿童教育研究价值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以这一阶段的受教育主体儿童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研究确是鲜有所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诚然,儿童对教育的研究领域必然是与其自身认识、建构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

一、儿童依受教育经历研究的具体教育问题

(一)教师教学环节

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儿童内心对教师的期望。儿童接触到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术、历史,物理等,囊括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知识,当然其中包含小学和中学课程的一个划分,是针对儿童身心发展不同阶段设置,儿童即是通过这些课程接受知识内化伴随其身心不断成长。儿童清楚自己必然要随着对这些既有课程学习的步伐走下去,但是由于每个儿童的天性以及自身活动的差异性,自身不断显现的兴趣和需要也各有不同,进而儿童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的期许,诚然这种期许也正是儿童对教育研究的一个着眼点。越来越多儿童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对既有课程不同偏好,以及不止仅对既有课程学习的兴趣,还会引发对不同程度知识的渴求,这很大程度上也是跟教师教学相关联的。那么,儿童依据自身受教经历可能会认为教师教学应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实和学生有效沟通,充分认识、了解学生,能和学生亲切相处,并能够在真正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使授课内容以学生易于乐于接受、最佳的方式传授,并不仅局限于既设课程,针对学生对不同知识渴求的偏好,教师都应有能力驾驭,教学应能跟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呼应,唤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共鸣,进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儿童学习环节

学校、班集体发挥应有角色,提供良好环境。儿童学习并成长于学校,处于一个学生群体之中,拥有一个班集体,儿童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经历认为,教育工作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不同的意向以及学生状况的差异性,纯粹是为了学生自身想要发展的方向切实有效的服务,学生渴望学校应该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处于学校学习自身安全等受保护的需求。当然,儿童在学习过程当中会感受到枯燥乏味,以及学习的乐趣不敌玩耍的乐趣大,故而儿童会认为致力于教育,应该使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同学们之间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渴望被认可,应该能够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应能为学生学习渴望达到的程度发挥很好的作用,学生归属于一个班集体,这个班集体应该在班主任以及各位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温暖和谐。

二、儿童参与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儿童角色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有利转换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他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理,虽然儿童不会觉得和教育研究者一般儿大,但是他们能更多地理解教师教育教学现象及教育活动等,并能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去。儿童参与教育研究,不仅能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教育目的、教育现象、教学活动等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让他们身为儿童群体中的成员,能切实感受不同儿童的真实状况及差异性,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学的是什么,进而根据自己以及其他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来选择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

(二)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强调“顺从”“服从”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批判思维较不发达,批判性思维不是对所有事情都否定,而是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儿童参与教育研究,正是以这种“换位”的方式让儿童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客观地看待其受教育的过程,并对其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非常有助于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的重要支撑,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可以创造出除去以往教师以成人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设计的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等而符合儿童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从而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三)做自己的主人,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的尊重

一直以来,教育者在呵护对待儿童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对待儿童的不正确观点,认为儿童自身的思想、社会性尚未形成完善,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进行干预,实际上儿童渴望教育应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渴望用适合的而非成人的逻辑去分析、欣赏他们的行为,渴望用宽容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通常,教育专家或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往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感受不了解,对学生认知结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测定和评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那么,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后,参考其研究成果做一些教学或课程的变化,则能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引发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育不断地改革也是为了使学生幸福,儿童参与教育研究,可以使儿童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一面,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以较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受的教育,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原因,而其研究成果也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切实反映出儿童对现在教育的一些看法及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倾向,儿童在教育过程当中内心真实的声音就能被听到,这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启示,使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其教育工作的创新、实效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尽可能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总之,尽管儿童不能形成太多关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观点,但其受教育过程当中对教育的感受和认识颇丰,并且因其自身受教育经历各有不同,参与教育研究必然各有想法,各有侧重,这种做法对儿童自身、对教育事业、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桃.论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的责任——从孩子的心声看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

[2]于忠海.让儿童成为研究者[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批判性儿童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