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问题的核心》中的殖民话语

2014-04-26 16:04佘丹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殖民地殖民

佘丹

本文通过对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的后殖民主义角度的文本细读,认为该小说不仅折射出作者以西方为中心的殖民主义倾向,同时,基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格林也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反思,流露出超越其时代的反殖民主义意识。

《问题的核心》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反殖民主义一、《问题的核心》概述

格雷厄姆·格林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英语小说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作品被译成了多种文字,畅销全世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问题的核心》是他小说中的精品,讲述了二战期间英属某西非殖民地的警官斯考比,在无爱的婚姻和由怜悯引发的婚外恋情中进退两难,痛苦不堪,最终自杀的故事。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不断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评论家多从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作品的叙事技巧和宗教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了文本的多重涵义。而著名学者韩加明指出,《问题的核心》也是一部重要的殖民小说。殖民地背景对整个故事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后殖民主义批评风行的今天,反思蕴涵在作品中的殖民话语,对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意识,更多角度地认识小说的文学价值是大有裨益的。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

在殖民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强国通过海外移民、奴隶贩卖,对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进行残酷的暴力殖民。殖民主义结束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但是却难以摆脱宗主国的文化霸权,在意识形态上仍处于没有话语权的位置。因此,后殖民主义指的是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地区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殖民。20世纪80年代起兴起了后殖民主义批评,它力图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殖民意识和殖民话语,找出其中的殖民霸权以揭示不平等的文化关系,以此反抗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它试图把被“欧洲中心主义”边缘化的非西方文化中心化,使之与欧洲文化处于同一水平价值。

在后殖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开拓性理论家和评论家,爱德华·赛义德和斯皮瓦克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赛义德的著作《东方学》更被认为是在后殖民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作品。在这本著作中,他分析了法国、英国、美国对近代东方历史书写过程中运用的一个系统性的学术性话语,即“东方主义”或“东方学”。这是一种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方式对东方进行的描述、构建以及统治。由于西方思想和文化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东方社会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因此19世纪的欧洲试图通过宣传被编造的“东方主义”以使他们的殖民统治正当化。他们创造了模式化的“东方”来指称“非欧洲地区”。赛义德指出,西方的关于东方的知识话语充满了作为“他者”的东方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是一种扭曲了的想象,离东方本土的真实性相距甚远。在他们的眼中,东方永远是落后、野蛮、腐败、奸诈,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东方人正等待着西方人去解放。东方学从其基础来看是殖民者看待、谈论、代表被殖民者的思想和方式。该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构建二元对立的观点,是创建西方文化以及维持和扩展欧洲殖民统治的观点。

后殖民研究的另一重要人物斯皮瓦克在代表作《属下能说话吗》一文中也指出,殖民地国家的被统治者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和发表言论的渠道,所以在西方宗主文化学术话语中往往作为沉默者出现,不具有任何发言权。

三、格林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殖民主义意识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问题的核心》进行解读,我们发现作者格林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并存的两种意识:反殖民主义意识和殖民主义意识;自由平等的欧洲民主意识和欧洲中心的种族歧视意识。一方面,在20世纪初的欧洲,在殖民扩张的背景下,格林作为一名白人作家,殖民主义的话语特征必然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正如荣格所说,文艺作品是自主情结,常常受到一种积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格林在其潜意识里自然无法逾越种族、文化的不平等,“文化优越感”无法完全从他的意识中消失。因此小说的叙事话语带着“欧洲中心论”的殖民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历史远见、有人文思想和有良知的作家,格林也看到了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和对非洲的侵略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和东西方世界平等的发展,随时代前进的思想促使他重新评价帝国的过去并反省自身。因此,在小说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作家格林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个人原因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不多不少恰恰相当于土壤与从中长出的植物的关系。通过植物的产地,我们当然可以知道并理解某些植物的特性。”同样,任何作家也不可能超越其所处的社会现实而存在,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社会环境对作家的影响多少会在其作品中有所表现。正如爱德华·赛义德所指出的,“作家身上具有一种渴望揭示本源的意图,这一意图涵摄并折射出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力量,是一种使作家与其自身世界的诸种力量难以逃逸的网络。”格林也不例外,他的出身、背景和经历使他难以彻底超越殖民视角和自身作为白人殖民者后裔的身份羁绊。格林生活在20世纪的欧洲,正值欧洲殖民主义发展的高潮时期,欧洲诸殖民帝国控制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二的陆地。英国是头号的工业强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工业生产总值居全球之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殖民地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以极少的本土人口统治着远远多于它本土面积的广大地区。这使得它的人民充满了自豪感与优越感。而当时的非洲及东方一些国家还是落后的未开发的“蛮夷”“蒙昧”之地。因此,欧洲通过殖民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一种思想,即“欧洲中心主义”。根据这一思想,欧洲是全球的中心,世界其它地区都处于它的边缘,欧洲文明无论在道德上还是科技上都比其它地区的文明高级,其他地区理应被其教化和代替。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在西方殖民主义者身上如此的根深蒂固,就算他们倾心于神秘的亚非文化,其好奇和兴趣仍然是建立在优越的西方文化和神秘的东方文化的二元对立的西方中心主义之上。与此同时,不少英国作家也在他们的文本中一代一代地传递这种以西方为中心殖民意识和意象,并在众多的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中形成了一种有时连作家本人也未意识到的集体的殖民地意象和殖民国家的白人话语。位于这种殖民语境下的格林就在其小说《问题的核心》中表现出殖民主义的倾向。正如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以一种“有教养”的西方视野来看待印度一样,格林“通过‘文明的西方自由意识来感知非洲”。在西方的凝视视角下,非洲国家被描写为破败、肮脏的地方。endprint

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炎热的非洲殖民地。这里的环境丑陋、肮脏、破败、污浊,唯一美好的时刻只出现在黄昏时的港口,且这种美丽大约只持续五分钟之久。白天显得那么污浊,蚂蚁到处都是,屋子里食物储藏柜的柜腿必须放在搪瓷盆里,盆里放些水来驱赶蚂蚁。蟑螂也四处横行。无聊的官员们为了消磨时间而发明了一种游戏:打蟑螂。另一种丑陋的形象便是秃鹰。“秃鹰像火鸡一样在成堆的在垃圾中巡视”。就连警察局的空气里也有一股动物园粪便和氨的酸臭怪味,这味道透露着人类的卑劣和不公。这里的气候也闷热、潮湿,让人觉得压抑难受。一年当中除了雨季就是旱季。烈日炎炎时,地面蒸出热气,连白天写字都需要垫一张吸墨纸来吸掉胳膊下的汗;皮肤所接触之处汗珠也会出现。湿热的气候让皮肤上哪怕很小的伤口在一个小时之内不处理就会腐烂发绿。医院里满是疟疾和黑水热的病人。这样肮脏,破败的环境让很多在此工作的英国官员脾气暴躁,情绪糟糕,身体因不适而生病。他们甚至把这块殖民地称作“白人的坟墓”。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也很混乱。小说的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出毫无遮掩的腐败气息。一位长胡须的印度算命者,手里总是拿着一叠又脏又破的“官员们”所写的推荐信,在公共浴池里寻找机会,给新来的英国官员算命挣些钱。他的头巾因为经常塞了从食品橱柜里偷来的食物而发出陈腐的气味。当地的小孩子们则在码头性高采烈地领着水手去警察局附近的妓院。当地的商人,多是钻石走私贩和高利贷主。为了垄断当地的生意,他们相互攻击,并敲诈勒索阻碍他们的人。公平和正义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还有一类人使得这里的情况更加混乱,他们被称为“码头耗子”。除非有白人长官控制,否则当地警察可不敢到码头那边去。“这些码头耗子胆子虽然不大,却非常危险——一些是十六七岁的青年,用刮脸刀和玻璃瓶碎片作武器,成群结队的在货栈周围游荡。一发现容易撬开的木箱,这些人就把东西偷得一干二净;看见喝醉酒的水手脚步踉跄的走过来,他们就像一群苍蝇似地蜂拥而上……”白人警察只是白天例行巡查一下,根本不能给这个殖民地带来真正的秩序。

在小说中,作为被殖民者的当地非洲人,主要以两种形象出现:男的做仆人,女的做娼妓。斯考比的仆人阿里,在小说中永远只处于服侍、伺候斯考比生活的位置,没有太多个人需求的流露和自我情感的表达。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服侍了斯考比15年,但最后却因斯考比怀疑其有二心而被尤塞夫指使人残忍的杀害了。当他与主人斯考比出现信任危机时,没有得到任何辩解和澄清的机会。至于当地的女性,小说里甚至都没有安排她们说话,她们被剥夺了话语权。不管是“年轻的黑人姑娘们,身穿蓝色运动罩衫,无休止的摆弄那些卷发”,还是“黑人职员的妻子们,身着鲜艳夺目的湛蓝和鲜红色盛装”,都没有语言,她们出现的目的就是吸引异性和白人男性的注意。被着墨最多的当地女性形象便是新来的英国官员威尔逊的性伙伴。“一个袒露到腰际的年轻女孩在雨中闪耀而过”,令威尔逊对当地黑女孩产生了兴趣,最终抵制不了诱惑,走向当地的妓院。结果看见那里“旧包装箱搭的床铺上面铺着土布”,“一个女孩子穿着肮脏的汗衫躺在包装箱上,活像扔在柜台上的一条死鱼”。“她正躺在那里等待主顾”。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女孩地位多么低下,生活状况多么糟糕。她与威尔逊只有一句对话:“要基格基格吗,亲爱的?十先令。”威尔逊想拒绝,却被妓院黑妈妈挡住去路并抬高价格,最后威尔逊屈服了,在“密不透风的雨帘和昏暗摇曳的煤油灯光中,”威尔逊闻到了性伙伴“身上发霉的味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地的女孩作为性对象,多么的廉价和卑贱。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国殖民者由于和当地居民习俗不同,产生了文化冲击。在小说中,殖民地的饮食也被描述为“鸵鸟吃的食物”。英国殖民者认为当地食物“太甜”,缺乏营养,所以不愿多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核心》中的流露出的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同时我们不应忘记,作者格林也是一个崇尚自由,关注人类生存和命运的人文主义者。随着他后来对第三世界社会现实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越来越直接的接触到这些国家的革命浪潮,他也对殖民事业越来越怀疑。除此之外,格林的个人成长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格林1904年出生在英国中部波肯斯特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校长,但他的童年过的并不幸福,他把这些一切都归罪于对学校的厌恶。因为作为校长的儿子,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亲近,所以他成了大家孤立和猜疑的对象。这种童年时代的危机感和恐惧心理对于早熟、敏感的他来说如此沉重,以至于他几次试图自杀。对他来说,学校生活使他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人世间的罪恶,以及生活在“边缘地带”所感受到的那种恐惧。格林的青年时代又经历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战争和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现实生活中的邪恶和犯罪,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使格林心灵蒙受了创伤。他去过很多殖民地,亲眼目睹了殖民地人民所受的种种苦难。这些经历一方面使他获得了深刻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也对殖民地人民的危难处境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受这样的思想影响,格林在《问题的核心》中也流露出了其反殖民主义的倾向。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格林对于非洲大陆的热爱上面。尽管格林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欧洲人对非洲人的臆断和偏见,然而他笔下的非洲却是真实的非洲。在《逃亡之路》中,格林说“31岁的我深深爱上了西非”。在小说《问题的核心》中,格林对非洲的热爱之情通过主人公斯考比表现出来。斯考比在西非某殖民地工作了长达15年之久。他常常想,“为什么我喜欢这个地方啊?是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性还没有来得及伪装起来?……在这个地方,你几乎可以像上帝爱人类那样—名知道他们有罪还仍然爱他们;你不喜欢做作的姿态和弄虚作假的情趣。”除此之外,在小说中,格林还表达了他对非洲大陆景色的热爱。小说中对美丽的港口日落有一段细致的描写:“每逢黄昏,港口会变得非常美丽,这种美丽大概持续5分钟之久。白天显得那么污浊、丑陋的公路呈现出像娇嫩的花朵般的单洪森,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心满意足的时刻:一些永远离开这个港口的人,在伦敦的某一个灰暗潮湿的傍晚有时候会记起这个转瞬即逝的昏黄灿烂来,他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自己过去这么厌恶这个海滨,他们甚至在把一杯酒关到肚子以前,渴望回到这里来”。此外,格林对于非洲人民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之情。斯考比的仆人阿里是当地人的代表。斯考比在与妻子的对话中就明确表达过:“我只爱自己,除此之外,我还爱阿里,这就够了。”对斯考比而言,阿里是人生中最忠诚可靠的伙伴。他在去班巴出差途中的梦境也折射出,尽管“家”的概念在他潜意识中早已模糊不清,但阿里是他惟一的伙伴:“他正走在一片宽阔,宁静的草地上,阿里跟在他后面。这个梦里再没有什么别的人”。尽管后来斯考比因害怕阿里背叛自己,默许尤塞夫将其杀害,但而后立即后悔不已。对阿里的死斯考比自觉难逃其咎,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企图逃避责任,“他心里想:我把你杀害了。这些年来你一直服侍我,可是到头来我却把你杀害了。”考托指出:“《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牺牲品,一个无辜的非洲人。斯考比的英雄特性表现在他完全明白是他的背叛导致阿里之死,因此他永远得不到赦免。”其他殖民者可以对阿里这样的仆人之死不予理睬,但斯考比把这看作不可饶恕之罪,这正是格林对被殖民者深怀同情的一笔。

综上所述,作为殖民时期的作家,格林能够超越阶级局限性,充分体现其热爱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由于其种族文化身份的限制,他始终无法超越殖民者的视角来进行彻底的反殖民主义书写,小说难免落下了些许“殖民性”印记。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批判性的鉴赏,同时注意到作品中发出的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张中载.《印度之行》的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J].外国文学,2000.

[2]爱德华.W.赛义德著.王宇根,东方学译.东方学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Maria Couto,Graham Greene : On the Frontier[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8.

[5]韩加明.漫谈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J].外国文学,1996.

[6]Graham Greene.The Heart of the Matter [M].New York:Penguin Books(U.S.A.),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殖民地殖民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帝国视阈与殖民主义电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风景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