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瑾 刘志刚
高等学校教师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除了与自身素养、心理水平和专业技能等内在因素相关,还与其外在的工作环境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对于如何从内在因素激励教师发挥主观特性做了较多研究,本文拟从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的外在环境因子分析,以期达到促进教师发展、助力高等教育发展的效果。
教师激励高校管理体制高校文化一般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人员组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教师;第二部分是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和从事教学辅助的行政人员;第三部分是学生。其中,教师是高等学校中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主体,是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主力,是为国家培养先进人才的骨干。因此,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协作性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以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与创新潜能是教育管理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的环境因子时,拟将因子分为有形的硬件与无形的软件两方面入手。所谓有形的硬件方面指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的高校管理体制,其中包含教学管理机制、科研管理机制、人事聘用机制、职称晋升机制,等等。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制度,研究制度的首要问题是价值问题。制度投射到固定状态就是结构,高校的组织结构对教师激励机制也有很大影响。所谓无形的软件方面指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的高校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也会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较大冲击力。高校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同事、学校和社会交换信息、感情和思想的主要媒介。高校管理体制如果是高校的主干躯体,那么高校文化氛围就是流淌在躯体中的血液。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并且融为一体。硬件的高校管理体制与软件的高校文化氛围两方面作为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的环境因子指导教师的工作实践(如图1所示)。
一、高校管理体制及对教师激励机制的影响
高等学校的体制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为各个不同阶层与利益群体的权力分配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作用关系。从制度层面上,高校体制主要体现为高校如何运行和高校如何运行好的问题。从权力性质层面上,高校的体制受到权力控制,而高校权力又分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大类。学术权力是继承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者治校”,当前我国高校的权力表现为行政权力模式,且为典型的科层制模式,即为校、院、系三者间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维持着高校的正常运行。因此,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是以行政权力为主的管理形式。这种体制形式有利于执行国家政策、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绩效,但不足之处也很显著。
当前我国高校体制权力过于向行政管理偏移,必然会削弱学术权力的作用,限制基层人员特别是教师的自主权,从而阻碍他们的活跃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本文认为,当前高校管理体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方面,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在于其教学工作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等都不会与教师晋升或是薪酬相联系,这样的体制很难激发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只要工作量充足,教学质量的好坏并不被看重。以建筑类高校为例,带领学生参观一次有特色的建筑也可以算作教师的工作量,这显然没有教学质量的要求。
2.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相对于较为复杂的过程性评价模式,现行评价多数采用结论性评价模式。实际的教育教学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会也不能只在结果上寻求教育教学的价值,反而有时候教育教学的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实验课要求学生熟练使用水准仪,而有的学生确实会使用此仪器了,但并未理解其中包含的测量知识,这并未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实际上,教师通过教会学生水准仪的使用来巩固测量知识,才是该课程的最终目标,因此结论性评价对教师会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利于教师激励的形成。
3.人事聘用体制,当前教师自由流动性较弱,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情况时有发生。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仅存的流动也只是单向流动,即专业教师可以成为行政管理人员,而反之则极为少见。这样就降低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学科研的兴趣。同时,一旦教师被聘为高级专业职称,那么他已经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因为没有任何机制会解除其高级职称。这类教师将会达到职业生涯热情的低谷。
4.学科专业设置体制,很多已有研究表明,学科专业设置是一种官方知识的表达形式。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本学科本专业最为熟悉,但是其与对专业设置的自主性很小,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为适应高等学校的加速发展,符合新时代对高校的要求,给予教师适当的自主权,提升教师激励机制的适用度,本文提出对于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思路:
1.完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高校改革和学科建设速度日益加快,更加与社会需要接轨,更多地听取了一线教师的意见,建立了运行科学、运转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增强过程性教育教学评价,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教育教学是一个展开式的过程,不能仅仅以教学结果定论其优劣,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与认真度,所讲授知识的丰富性和前沿性都需要实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并且贯穿于这个教育教学过程。因此,建立过程性的教育教学机制十分必要。
3.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分配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教师薪酬与教师的专业等级和出勤率相关,至于工作质量并不影响薪酬的多少。本文认为,在建立过程性与结论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基础上,依据评价结果分配薪酬。对在科研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业绩突出的教师实行额外奖励政策。
4.调整失衡的职能结构,改革教师队伍管理。以党政分开为原则,依据学校教学科研的不同具体职能,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校、院、系管理体制的改革,促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校文化氛围及对教师激励机制的影响endprint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构成的复杂体。校园中的教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高校文化之于这个有机体就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即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全体师生认同且遵循的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学术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人生态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等要素的集合。从本体论的角度,本文认为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实在存在的学校形象决定学校价值取向的学校制度以及意识层面的学校精神。学校形象文化主要指学校建筑、校训校旗、教学设施、教学计划、师生举止等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表象。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具有大学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等。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等无形的文化核心。以上各个要素贯穿且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工作的每个细枝末节中,并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出来,影响着在校园中学习、工作、生活的教师们。文化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既包含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会成为制约教师发展,成为阻碍教师激励机制运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自由和学术交流氛围较弱。(2)少数教师缺乏崇尚学术、诚信敬业、追求真理的师德精神,忽视“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3)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普遍降低,文化品味有下降趋势。(4)高校权力过于倾向行政管理、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较有市场。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有效激励高校教师提升自身能力、促进高校教师发展自身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1)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校园环境是感受学校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它承载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精神,对教师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因此,一个整洁清丽、温馨静雅的校园可以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2)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提升教师工作激情。制度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文化,与学校教育理念相适应,可以体现出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影响教师的人生态度、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教师激励评价体系等形式完成,实现对教师的文化影响,强化学校文化所倡导的行为准则。(3)完善校园文化观念建设,形成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文化观念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思想,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强调科学求实和严谨协作的研究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工作。而这些无形的观念却可以形成强大的作用力来激励教师奋进。因此,以符合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观念为导向,改变教师和管理者传统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确立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念,能形成激励教师的效果。
三、教师激励机制有助高校人力资源实践
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具体点说,高校的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高校要培养优秀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实践。人力资源实践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位教师的实践都有不同的功能,并且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完成同一个高校目标与教师发展目标。教师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涉及到教师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如果教师激励机制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教师实践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的环境因子中,高校管理制度和高校文化氛围的作用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可见其重要性。本文认为,为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制度层面,在教师聘任制度上实行流动制和“末位淘汰制”,在晋升制度上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并引入“教授评议制”等。从文化方面,加大对现有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在教师管理中,坚持尊重教师意愿、了解教师需求的以人为本氛围;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启用具有特点的教师人才,使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科学研究中,对具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予以关心和支持,可以进行适当物质与精神奖励。
影响教师激励机制的环境因子可以从高校管理制度和高校文化氛围两个大的维度进行研究,而从本质上说,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可以更好地完成从新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从根本作用上说,教师激励机制帮助高校有效、科学且优异地完成人力资源实践,从而促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和提升高校良性文化氛围。正如图1所示,教师激励机制与高校管理制度、高校文化氛围、高校人力资源实践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作用,共同助力高等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10.
[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
[3][奥]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28-229.
[4]母国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
[5]刘铁栋.激励——教育管理成功的关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