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2014-04-26 15:56耿乃国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社会化子女

耿乃国

以大学生社会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对产生此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通过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视角。

大学生就业社会化现状产生原因社会实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8%增长到2008年的23%,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特征及现状

1.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特征

社会化是阐释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一个关键概念。从广义上看,人的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使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从过程上看,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体内化到社会之中,使自身融入到社会中去,与社会形成一体化;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大学生实施教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成员。

2.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急速转型,传统家庭结构改变以及受到不当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化不足的现象。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群体意识。一些学生对群体的适应能力不强,对群体中的分工没有明确的认识,在群体中不能很好地自我定位,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第二,缺乏规则意识。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法规制度,对制度规则产生较强的不适应现象和抵触情绪。第三,沟通能力不强。在群体中不善于沟通,不能通过恰当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第四,大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表现为,大学生毕业时,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这种过高的角色期望,很容易使人脱离实际、盲目自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将要从事的工作,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大了大学生自我估计与社会客观评价的差距,这给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适应现任的社会角色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第五,有些大学生非常单纯幼稚,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纯净的,人际关系是单纯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是正面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然而,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随之对现实社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感。第六,大学生应变能力较差。现实生活要求一个人从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转化时,要放弃或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以便和新的社会条件结成新的社会关系。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会突然失去生活上的依赖,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二、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产生的原因

形成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主要原因。

1.大学教育的滞后是导致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重要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使得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转型明显加速,新事物、新知识、新领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行为能力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然而,与社会需求的巨变相比,大学教育的发展则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我国大学各专业所教授的课程在近几十年里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变化。大多数高校还是延续着以传统的书本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与之相差甚远。因此,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从本质上讲,这是步入社会的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毕业证书”的结果。种种迹象已经表明,面对社会经济的加速转型以及社会需求的转变,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教育的这种滞后正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加速的变革时期,大学教育也应积极地进行改革,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并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以尽早降低社会经济转型加速期所带来的改革成本,并尽快弥补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鸿沟。

2.教育功利性思想导致大学生社会化基础薄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显著地改变,在教育上就是表现出了严重的功利性倾向。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各级教育机构以及学生家长都将学生的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在大学生入学前的受教育阶段,也就是从初等教育阶段到中等教育阶段,一切都在围绕着考试做文章。为了达到升学的目的,学校和家长将学生本来应该有的群体性活动尽可能地压缩,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为“单调化”,学生所追求的目标表现为“单一化”,这使得学生失去了进行社会化发展的土壤。因此,导致了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社会化的严重不足,薄弱的社会化基础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3.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endprint

根据风笑天2006年的测算,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8300万~9000万之间。据估计,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可能超过1亿。关颖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变故率(离异和再婚)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其影响也明显大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婚姻的变故对子女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广泛存在更加剧了社会化失败的可能性。风笑天等人从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社区环境三大方面,分析了独生子女青少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特定的环境。他指出,家庭规模的缩小、家长角色的变化、学校教育方向的偏离、大众传媒影响力的增强、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采取了计划生育的政策。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传统的大家庭结构中,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环境。由于现代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家庭小型化、子女唯一化”的特点,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失去了传统大家庭中子女社会化属性形成的土壤,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这使得一些独生子女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表现为对群体的适应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群体性生活等,这些都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4.传统教育思想阻碍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在传统思想中对教育的重视无与伦比,“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往往会只注重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这也就压制了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社会属性的培养。在一些人心中,只要孩子学习好,孩子的一切都可以代劳,孩子的一切需求都可以满足,孩子所养成的一些不良性格也都可以容忍。同时,一些学生家长将自己对高等教育的渴望过多地倾注在子女身上,试图通过子女完成自身的夙愿。因此,他们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子女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心里发展以及情感诉求等诸多潜在需求,这些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学生自身在其家长思想的影响下,也渐渐开始习惯了只进行单纯的书本学习,在其潜意识里已经放弃了对获取社会属性的追求,丧失了对于提升自身社会化的渴望。因此,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更加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5.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以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尚未处于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比较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的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未经历过世事的青年学子,思想上和心理上尚比较稚嫩,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因此,在这样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其原有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都发生了扭曲。面对社会上诸多不良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原有的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然而,这种扭曲的想法与做法只是学生个体本身对于社会现象的错误认识,在这种错误认识的误导下,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扭曲,这使得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后,会感到极其的孤立,并难以融入到所处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之中,这正是由于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导致的大学生社会化缺失所带来的后果。

三、以实践为根本途径,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受挫折能力较弱。面对一些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的现状,在学生工作中应把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属性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实践作为提升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应注重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协调与互动,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1.社会应提供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教化、内化和外化的综合功能。同时,社会实践还是检验、补建和发展主体社会属性功能的最主要途径。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验证和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化状况同社会要求的一致性水平,可以实现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化不足与缺陷及其不利影响的自我认同性确认,并能通过直接经验去满足大学生完善自我、适应社会的心理需求,通过成功的结果去实现大学生的价值并强化大学生的外化和完善自身社会属性的信心与动力。可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改造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

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社会必须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政府、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应适当的为学生开放,以吸引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理的想象力,使大学生社会属性在实践中发展得到发展,大学生社会化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2.学校应创造实践条件

面对当今社会需求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学校应积极地转变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应适量增加实践活动的安排,加强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大学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一项难题就是不适应大学生活,加强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通过开展新老同学交流会、开展文体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群体项目,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以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活动为主,应采取以加强活动过程管理为主、以提高活动效果为辅的工作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达到使学生适应群体生活的目标。endprint

伴随着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能力。学校应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开展上,要实现从辅导员领导学生开展工作到辅导员提供指导性意见、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转变;在活动的实施上,要实现从程式化的工作安排到学生自主创造式的开展工作的转变;在活动的考核上,要实现从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施到以活动目标为导向、灵活地开展活动的转变。学校应在不同的阶段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条件,以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群体生活,并逐渐形成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化属性,为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3.家庭应给予实践支持

家庭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虽然远离家庭来到异地学习,但在情感、思想、经济等方面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亲缘性使得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括对子女生理的照顾和智力的培养,也包括对子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质的塑造,健康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对他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懂得尊重他人,对社会具有责任感。

家庭教育应更加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应摆脱以往家庭教育只关注子女学习的误区,父母应给予实践以更多的支持,鼓励子女更多的参与到校内、校外的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促进子女社会化属性的发展。

四、结论

解决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生工作中要定期调查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地研究,最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学生的各项工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要以实践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作用,使之形成合力,积极地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提升,促成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能力、解决当今社会就业难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房燕.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2009,(4):104.

[2]成祖松.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框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129.

[3]蔡峰.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理论思考[J].前沿,2006,(12):172.

[4]黄必春,牙韩高.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6):23.

[5]关颖.城市独生子女社会化失败的家庭因素辨析[J].青年研究,2008,(8):39.

[6]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2006,(4):8.

[7]阙贵频.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要隐忧问题透析[J].学术论坛,2008,(7):199.

[8]阙贵频,许珍.关于大学生社会化途径的探讨[J].白色学院学报,2007,(10):64.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社会化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