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林,舒剑萍,苏维佳,孟三爱,魏鹏程
(1.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23;2.武汉轻工大学 学生工作处,湖北武汉430023)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选人用人标准更加凸显出对大学毕业生人格因素的考量。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还未能跟上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学生人格培养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对2008年以来入校的“90后”大学新生的人格状况缺乏准确把握,未形成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养机制。本文以本校实证调查为依据,对比分析“90后”大学新生人格状况,希望对“90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本校普通全日制2008级至2012级入学3个月后的工科、理科、管理、文科、医护和艺术专业在册本(专)科新生。
采用美国RB Cattell编制的16PF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共有187题,采用三级评分,问卷以16种相对独立的基本个性因素(即主要因素),包括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和紧张性(Q4)反映个体的人格特征,标准分4<Z<7为中间水平范围。此外,根据各因素得分推算出4项次级个性因素类型(二阶因素/第二级因素)和4项应用预测个性因素(即8种次级个性因素),次级个性因素标准分≤3分或≥8分为界定特征因子的标准,应用预测个性因素则根据各项的总分和均值,其高低分值界定的标准不同。
2008年至2012年的心理普查,发出调查问卷17 694份,回收问卷17 405份,回收率98.4%,有效问卷16 883份,有效率97.0% 。其中男生10 498(62.2%);女生 6 385(37.8%);农村生源 11 723(69.4%),城市生源5 160(30.6%)。
以班级为单位,定点集中,统一要求,组织学生心理普查;整理答题卡,建立Excel数据库,并导入测评软件提取标准分等数据。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正态性检验、t检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 <0.01 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本样本的各项人格因素均分基本居中值,除男女生的怀疑位于低分,兴奋位于高分,恃强、敢为和女生的乐群、男生的聪慧趋向高分外,男、女生组分别与中国大学生男、女组常模的比较结果显示(表1):男、女生组分别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世故性、紧张性因素方面均高于中国大学生男、女生常模;在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因素方面低于中国大学生男、女生常模,其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自律性因素方面,男生组高于男生常模,但女生组低于女生常模,其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恒性因素方面,女生组高于女生常模,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生组与其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大学新生与中国大学生男、女常模的比较±s)
表1 大学新生与中国大学生男、女常模的比较±s)
项目 男生 男生常模 t值 P 女生 女生常模 t值P乐群(A) 9.65 3.61 8.87 3.46 19.778 0.000 11.79 3.60 9.54 3.60 43.022 0.000聪慧(B) 8.76 1.98 8.17 1.79 27.400 0.000 8.98 1.77 8.46 1.77 20.317 0.000稳定(C)15.89 4.15 14.41 3.33 32.451 0.000 14.73 4.06 14.52 3.44 3.550 0.000恃强(E)13.35 3.83 11.41 3.55 46.079 0.000 12.70 3.80 10.42 3.51 41.271 0.000兴奋(F)14.41 3.93 12.60 3.94 42.017 0.000 15.14 4.01 12.56 3.66 44.237 0.000有恒(G)12.67 3.49 12.60 3.09 1.756 0.079 12.48 3.43 12.35 2.99 2.571 0.010
续表
大学新生在第二级因素方面结果显示(表2),均分基本居中值(除内向与外向型位高分、感情与安详型趋向高分外)。适应与焦虑型(X1)低分倾向者占25.4%;内向与外向型(X2)与感情与安详型(X3)高分倾向者分别占43.5%与17.6%;懦弱与果断型(X4)低、高分倾向各占 5.1%、6.8%;在应用因素方面,心理健康(Y1)高分倾向者占75.7%、低分倾向者仅占1.4%,专业成就(Y2)、创造能力(Y3)与成长能力(Y4)低分倾向者占 45.1%、43.0%与17.7%,高分倾向者占 16.5%、19.7% 与10.0%。
表2 大学新生第二级因素与应用因素均分±s)及得分分布
表2 大学新生第二级因素与应用因素均分±s)及得分分布
项目¯x s 低分倾向 高分倾向分界 人数 % 分界 人数%适应与焦虑型(X1) 4.41 2.00 ≤3 4280 25.4 ≥8 710 4.2内向与外向型(X2) 7.46 2.21 ≤3 529 3.1 ≥8 7336 43.5感情与安详型(X3) 6.25 1.82 ≤3 629 3.7 ≥8 2972 17.6懦弱与果断型(X4) 5.55 1.58 ≤3 868 5.1 ≥8 1154 6.8心理健康(Y1) 25.27 5.51 ≤12 239 1.4 ≥22 12776 75.7专业成就(Y2) 56.72 9.95 ≤55 7620 45.1 ≥67 2784 16.5创造能力(Y3) 79.42 9.62 ≤77 7267 43.0 ≥88 3333 19.7成长能力(Y4) 21.30 4.05 ≤17 2985 17.7 ≥27 1682 10.0
表3结果显示,女生在乐群、聪慧、兴奋、敢为、敏感、幻想、世故、忧虑、紧张、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因素高于男生,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男生在稳定、怀疑、实验、独立、感情与安详型、懦弱与果断型、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成长能力因素高于女生,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有恒因素高于女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恃强因素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结果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乐群、稳定、恃强、兴奋、敢为、敏感、怀疑、幻想、世故、实验、内向与外向型、懦弱与果断型、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因素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有恒、忧虑、紧张、适应与焦虑型、感情与安详型、成长能力因素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且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聪慧、独立、自律和创造能力因素上,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3 不同性别和生源学生16PF各因素均值差异比较
2.5.1 不同专业学生16PF各因素均值差异的比较由表4可见,六种专业学生16种人格因素除了在成长能力(Y4)因素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其他的因素上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不同专业学生16PF均值差异比较
续表
2.5.2 不同专业学生16PF各种因素F检验后比较(LSD)
对表4结果进行事后比较检验(LS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果显示:乐群(A):工科、理科<医科、艺术类<管理类、文科学生;聪慧(B):医科、艺术类<工科、理科<管理类、文科学生;稳定(C):文科、理科<医科、工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恃强(E):医科、文科、工科<理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兴奋(F):理科、工科<医科、文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有恒(G):文科<理科、工科、管理类、医科<艺术类学生;敢为(H):理科、文科<工科<医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敏感(I):工科<理科、艺术类、医科<管理类<文科学生;怀疑(L):艺术类、管理类、医科、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幻想(M):工科、理科<管理类<医科、艺术类、文科学生;世故(N):理科、工科、文科<医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忧虑(O):管理类、艺术类、工科、医科<理科、文科学生;实验(Q1):医科、艺术类、管理类<文科、工科、理科学生;独立(Q2):艺术、医科<管理类<文科<工科<理科学生;自律(Q3):文科、理科、工科<管理类<医科、艺术类学生;紧张(Q4):艺术类、工科、管理类、医科<理科<文科学生;适应与焦虑型(X1):艺术类<管理类、医科<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内向与外向型(X2):理科<工科<文科、医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感情与安详型(X3):文科<管理类、医科<艺术类<理科<工科学生;懦弱与果断型(X4):医科<艺术类、管理类<文科<工科<理科学生;心理健康(Y1):理科文科<工科、医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专业成就(Y2):文科医科<理科、工科、管理类<艺术类学生;创造能力(Y3):艺术类医科<管理类<文科工科<理科学生。
2.5.3 不同专业学生16PF人格因素高分倾向与高低分倾向分布的比较(χ2检验)
6个专业的乐群(A)至紧张(Q4)等16个人格因素高分倾向与高低分倾向分布比例经χ2检验,χ2值依次为 585.13;77.785;46.461;27.975;135.149;40.620;84.775;329.855;34.748;82.471;39.072;18.600;39.832;147.476;37.794;46.133 。这表明除忧虑(O)的高分倾向与高低分倾向分布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15个人格因素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本研究中大学新生16PF问卷几乎所有因素的分位与1988年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有恒性G因子除外),与王挺,杜文东的报告一致[1],各种一级人格因素得分均居中值,与孙远刚,董成文的报告一致,而第二级人格因素均分基本居中值,且内向与外向型位高分、感情与安详型趋向高分则优于孙远刚,董成文的“次元人格因素有50%左右低于理论均值”[2]的报告。说明90后大学生新生较常模建立时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状况较好。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信赖随和、轻松兴奋、安详机警、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但过于现实、有时做事不计后果、贸然行事;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开朗、不拘小节,冒险敢为;独立、积极、好强、固执(支配性)。男生聪慧富有才识,女生乐群外向。然而,尚有3%—7%的学生常常容易激动、焦虑,并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满;或性格内向,通常羞怯而审慎,与人相处多局促而不自然;或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感觉挫折气馁,遇到问题要反复思考才能决定;或常常过于现实,忽视了许多生活的情趣,遇到困难,有时不经考虑,不计后果,便贸然行事;或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尽管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占1.4%,远低于理论的一般水平10%,但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40%以上学生在从事专业而有成就与创造力等两个因素方面都位于低分,位于高分者则不到20%;17%的大学新生在新的环境中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可能性大的仅为10%。这些可能与他们刚刚踏入专业学习之途有关。因此,高校在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时,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需要更加注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应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专业成就、创造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成长能力。同时,需要积极关注少数同学的人格偏差等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适应调节。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新生的整体人格特点具有差异,这与周振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男生的情绪比女生更加稳定成熟,做事更加有恒心、尽职尽责;而女生比男生更加乐群热情,聪明富有才识,轻松兴奋但更加敏感、感情用事,也比男生更富于幻想、世故,却又更加忧虑和烦恼。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成长能力方面,男生优于女生。从生物和社会因素来看,男女在人格特征的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是必然情况,男性比女性更具有竞争性,而女性比男性更具有外向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较多地关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新环境中适应成长能力的提升,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训练男大学生尽量开朗,热情,参与,对人有兴趣,随和一些。
本研究城乡生源大学新生16种人格因素、第二级因素和应用因素的学习成长能力差异与潘蕾的研究报告一致[4],均表明农村生源新生不如城市生源新生性格开朗、热情活泼、更倾向于沉默、克制、孤独,甚至自我压抑,畏怯退缩,缺乏自信,着重现实,信赖随和;倾向于顺从、现实、朴实。城市生源新生活泼、轻松兴奋、敢做敢为、爱幻想、敏感、感情丰富而易感情用事。农村生源新生较偏于内向性格;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但常常过于现实,忽视了很多生活乐趣。农村生源新生学习成长能力分数上显著高于城市生源新生。而本研究的应用因素的心理健康呈现农村生源新生分值略低于城市生源新生的结果与潘蕾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以上差异,可能与我国长期的、特有的城乡文化、经济和教育的差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的影响更加广泛。比如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要求子女恭顺隐忍、自食其力、安分守己,再加上大部分农村新生因家里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背景,常常通过发奋学习来走出农村,肩负着更多对父母和家庭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多关心农村新生,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如多与农村学生谈心;提供人际交往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新集体等。
本研究所显示的不同专业大学新生在16PF各种因素多种指标上的显著性差异,可能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多元化趋势的反映,这种多元化趋势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测量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尽快适应这种多元化趋势[5]。一般来说,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于不同的职业。本研究结果表明,艺术生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方面均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创造能力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理科生的创造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提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相应的素质提升活动,关注艺术生的创造能力、文科生的专业成就、以及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心理健康。
[1]王挺,杜文东.江苏省大学生16PF常模标定[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34-637.
[2]孙远刚,董成文.“90后”普师院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调查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10(6):46-48.
[3]周振华,周秀芳,李燕.男女大学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查结果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8):633 -635.
[4]潘蕾.城乡生源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133-134.
[5]潘芳,张红静.1053例不同专业大学生16PF人格测试分析与建立专业常模的必要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