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霞(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信息资源,[1]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仍属于稀缺性的资源,在其配置存在区域不均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通过在时间、空间、数量三个方面的合理规划和布置,使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要,达到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大多学者指出应以效率为导向,并把帕累托最优作为配置的最优状态。[2]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截止到2013年9月,国内有26篇文献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这26篇文献主要集中于两大层面。一是理论层面。孙瑞英等提出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标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1]贾晋认为信息资源的配置必须根据其具体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对信息资源交换的配置效率和生产的效率进行了分析。[3]房春英等人探讨了帕累托最优在我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中的应用,认为帕累托应用到信息资源配置上是可行的,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在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中应用和建议。[4]赵筱媛等引入平衡记分卡思想,构建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5]二是实证层面。查先进等人利用DEA方法对我国29个省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和总体状况进行测算。[6]段宇锋等人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利用DEA方法对我国和24个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确定)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国际比较指出我国改善的目标与路径。[7]司辉构建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2008年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相对有效性进行实证,得出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8]郑丽琳等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动态效率进行测算,并进行差异比较。[9]崔静、沈波、吕艳华等人还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农村、企业、医院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笔者曾对“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10]进行过研究,在“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中,构建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11]
综上所述,现有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系统深入,成果丰富,但尚未发现有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本文在参考与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计算出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2009~2011年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从横向上得到各省市相对效率的高低,从纵向上分析效率发生的变动。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在相对效率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 Cooper以及E Rhodes于1978年提出。[12]它是针对具有多输入与多输出的多个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之间相对有效性进行比较的一种新的效率评价方法。[13]
由于DEA方法不受输入输出数据量纲的影响,也不需要预先估计权重参数和函数模型,从而可以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同时运用DEA方法可以区分出DEA有效和DEA无效的对象,对于DEA无效的决策单元,DEA能给出指标的调整方向和具体的调整量。在资源配置领域,人们已经广泛地应用DEA模型对多种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进行了评价,它同样也适用于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本文使用DEA分析软件DEASolver,选择经典的CCR模型评价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
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j(j=1,2,3,…,n),每个DMU均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输入向量Xj=(x1j,x2j,…,xmj)T,输出向量Yj=(y1j,y2j,…,ysj)T,CCR模型为:
式中θ(0<θ≤1) 为DEA模型的配置效率指数,λj为权重变量,S-为松弛变量,S+为剩余变量。根据DEA模型含义,当θ值越接近1,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则表示该决策单元投入产出比高;当θ=1时,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高,表明该决策单元投入产出水平已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DEA有效;当θ<1时,S+>0,S->0,则说明该决策单元为DEA无效,由此可以判断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及效率提升的空间。[14]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宏观上的分配效率和微观上的利用效率。分配效率用于衡量信息资源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利用效率则用于评价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度。宏观上的信息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唯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资源,财力资源是一切物质财富创造和积累的基础,物质资源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这三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信息资源配置的主体,体现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因此选用这三种资源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投入指标,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反映信息资源投入情况。微观上的利用效率是配置所取得的成效,一方面反映了资源配置质量,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们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构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信息资源配置和利用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配置原则。选取从业人员、文献总量、本年支出和资产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投入指标;选取总流通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发放有效借阅证数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产出指标。同时还要考虑DEA模型对指标数量的要求,即DMU的数量和评价指标数量之间应满足不等式n≥2(m+s)(其中n为决策单元个数,m为输入指标个数,s为输出指标个数)。2001年,Dyson等人则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认为输入输出指标数的乘积不得多于决策单元数量的1/2。[15]本研究使用的输入输出指标数量之积为12,决策单元数为31,完全满足该严格标准的要求,选取的指标解释见表1。
表1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
表2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2011年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
本文把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DEA模型的决策单元(DMU),指标数据来自(2009~2011年) 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各地区公共图书馆2011年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由于篇幅有限,2010、2009年数据略)。
利用DEA-Solver软件中的CCR-I模型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测算,得出我国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2011年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值。同理测算出2009和2010年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值。我国公共图书馆2009~2011年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值及排名如表3所示。
表3 2009~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从表3中可看出,在2009~2011年,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广东、重庆6省公共图书馆DEA分析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值每年均为1,每年都达到了DEA有效,达到了相对有效的稳定结果,表明投入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其他各地区的配置效率3年内不全是DEA有效,下面对各省市的具体情况做详细分析。
①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值不全为1的省份有北京、福建、湖北、新疆、黑龙江和广西6省市。北京、福建和湖北3省市在2009和2010的评价效率值均为1,每年DEA有效,但北京在2011年效率评价中,效率评价值降至0.680,为DEA无效,效率排名也下降至第20名。新疆2009年的效率评价值为1,DEA有效,但在随后的2年内,效率评价值在逐渐减小,DEA表现为无效,2011年效率排名降至23名。黑龙江2010年的效率评价值为1,DEA有效,2009年和2011年为DEA无效。广西2009年评价效率值小于1,DEA无效,但在随后的2年内,评价效率值每年都为1,DEA均为有效。② 资源配置效率值每年都小于1,DEA无效的省份有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安徽、江西、山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个省市。这表明其投入产出不相匹配,资源配置效率不甚理想。以上海、天津为例,3年全是DEA无效,综合效率排名处于全国的下游。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上海除了从业人员指标外,其他三项投入指标量基本上每年都是全国最高的,但其产出指标量相对而言却不是很高,这就说明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公共图书馆在资源配置中投入较多,产出较少,配置效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天津的投入虽然不及上海,但在投入与河南相近的情况下,其配置效率却与河南相差甚远。因此,上海、天津在保持较高投入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配置效率,达到更高配置水平。
DEA有效地区投入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均为零,表明投入产出相对平衡,信息资源配置合理。DEA无效地区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不为零,表明投入要素存在冗余;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不为零,表明产出要素总量偏低,意味着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表4、表5和表6是各年DEA无效地区投入产出指标松弛变量值,表示人员投入冗余量,表示文献总量投入冗余量,表示本年支出投入的冗余量,表示资产投入的冗余量,表示总流通人次的不足量,表示书刊文献外借册次的不足量,表示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的不足量。
表4 2009年DEA无效地区投入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值
表5 2010年DEA无效地区投入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值
表6 2011年DEA无效地区投入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值
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例,解释DEA无效地区投入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值。由表4、表5和表6可知:① 北京在2009年和2010投入产出水平为1,投入产出平衡,DEA均为有效,各指标的松弛变量值均为0;在 2011年需要减少 7907.574万元的支出和25821.162万元资产,并增加440万人次的总流通人次,配置效率才能达到100%。② 上海每年的配置效率要达到100%,必须在2009年需要减少2269.446万册的文献总量、14612.285万元的支出和82093.319万元的资产,并增加781万人次的总流通人次;2010年需要减少2943.572万册的文献总量、23759.471万元的支出和126994.4万元的资产;在2011年需要减少2288.916万册的文献总量、21085.53万元的支出和120611.48的资产,并增加40万人次的总流通人次。通过对上海的冗余量分析可知:上海每年在文献总量、本年支出和资产3个投入指标的冗余量过大,远高于其他地区,是导致其配置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③ 天津需要在2009年减少3828.774万元的支出;在2010年减少35.066万册的文献总量和3233.497万元的支出,增加4.649万册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在2011年减少67名从业人员和1457.522万元的支出,并增加260万人次的总流通人次,这样每年的配置效率才能达到100%。其他DEA无效地区投入产出松弛变量值读者可自行从表4、表5和表6中查到,表中数值可为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从表4、表5和表6中,可对DEA无效地区松弛变量不为0的指标分布进行统计,结果如下:①从业人员,2009年有13个省市在从业人员指标投入上有冗余,2010和2011年有16个省市有冗余;②文献总量,2009年和2011年有8个省市在文献总量指标上投入有冗余,2010年有6个省市有冗余;③本年支出,2009年和2010年有7个省市在本年支出指标上投入有冗余,2011年有13个省市有冗余;④资产,2009年和2010年有9个省市在资产指标上投入有冗余,2012年有12个省市有冗余;⑤ 总流通人次,2009年和2010年有5个省市需要增加总流通人次,2011年有16个省市需要增加总流通人次;⑥ 书刊文献外借册次,2009年有9个省市需要增加书刊文献外借册次,2010年有11个省市需要增加书刊文献外借册次,2011年有5个省市需要增加书刊文献外借册次;⑦ 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2009年有4个省市需要增加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量,2010年有5个省市需要增加此指标数量,2011年有8个省市需要增加此指标数量。
从以上分析可知:从投入指标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从业人员、本年支出和资产指标上有冗余的省份较多,在文献总量指标上有冗余的省份较少;从产出指标来看,在总流通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指标上需要增加数量的省份较多,在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指标上需要增加数量的省份较少。因此,我国大多省份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减少多余的从业人员、不必要的支出和资产规模,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整体配置效率不理想。从效率评价结果来看,在评价期内,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中只有6个省市每年的配置效率为1,达到配置有效,仅占全国总量的19%左右,整体配置效率不甚理想,这更加凸现了国家在资源配置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2)配置效率与投入量不成正比关系。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与其投入量不成正比关系,投入越多并不代表其效率越高,如河南省的投入量除了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其他指标投入数量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2009~2011年的资源效率评价值却均为上海在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方面的投入较多,但配置水平却不高。
(3)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与人口规模没有关系。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与人口规模没有关系,只与投入规模和产出效果有关系,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没必要采用相对指标。本文对人均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了验算,计算结果显示各决策单元的配置效率没有发生变化。
(4)DEA评价是一种相对有效性评价。DEA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是对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相对有效性的描述,DEA评价有效并不意味着该地区信息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而只是一种投入产出的相对合理性。在各地区信息资源配置处于大致相同水平的条件下,基于DEA方法的输入指标量越小越好,而输出指标量则越大越好。另外,各地区松弛变量值只是DEA理论上分析的结果,在实际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不但考虑信息福利和效率水平的最大化,还需要兼顾信息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公平性配置问题,国家在宏观层面要积极地对资源进行调控,各地区也要从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地区文化水平等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以合理的投入求得最大化的产出。
(5)科学的产出指标应当能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判断。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用并不能简单地以其数量来判断,而应理解为消费者利用信息资源后所带来的效用,也就是说不能用直接的标准来判断,而应该用间接的标准来判断,因此设计的输出指标应当是与之相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而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具有普遍性、间接性和个体差异性等显著特征,在现实环境下无法直接计量和评价其经济与社会效益。
本文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本文只是对地区间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相对有效性评价,没有对地区内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对地区内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定期进行评价,以使地区内信息资源达到相对理想的配置状态。由于考虑到DEA模型对指标数量的要求,本文使用了7个评价指标,这7个指标能否完全代表投入产出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希望后续研究修改完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其他的评价方法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以期得到更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图书馆网站访问量和电子资源点击率是两个非常理想的输出指标,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和连续性(只能查到2011年的图书馆网站访问量),本研究并未采用这两项指标,今后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数据统计时,也要对网络电子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1]蒋永福.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及政府规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5):11-15.
[2]孙瑞英,马海群.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研究[J].情报科学,2006(7):967-973.
[3]贾晋.关于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J].情报杂志,2004(9):33-34.
[4]房春英,等.帕累托最优在我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6(9):1362-1365.
[5]赵筱媛,等.企业信息资源配置能力与配置效率的评价体系研究 [J].经济纵横,2005(6):69-70.
[6]查先进,陈明红.基于DEA的我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9(9):16-19.
[7]段宇锋,刘伟.基于DEA方法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7):23-28.
[8]司辉.网络政府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J].情报杂志,2009(9):92-96,16.
[9]郑丽琳,李想.基于Malmquist指标法的我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88-91.
[10]梁秀霞.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48-52,142.
[11]梁秀霞.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3):38-40,50.
[12] CharnesA,etal.Measuring theefficiencyof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12):429-444.
[13] Ansersen P,Petersen N.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un its indata envelopmentanalys is[J].ManagementScience,1993,39(10):1261-1264.
[14]马占新,等.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案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5]崔鸥晔.数据包络分析(DEA) 模型及其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综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7):1735-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