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25 01:06单家凌
计算机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单家凌

摘要:针对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两个课堂,一种学分评价两个对象”的培养模式,同时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类;创新学分;两个课堂

0 引言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7大振兴产业之一,这为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计算机类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的局面。究其原因,我国高校每年的计算机类毕业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匮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热情大幅度下降,生源质量严重下滑,一些高校出现了计算机类专业“删、并”现象,民办职业院校生源更是严重不足,面临着生存危机。为此,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十分必要和迫切。

1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自身实际不匹配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仍不十分准确。职业院校的社会功能不同于我国“985、211”高校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目标,其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情况与上述院校差别很大,但并不是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不能成才,如果培养得当,他们一样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成为产业技术工人或IT工程师。

遗憾的是部分职业院校对自身的实际定位模糊,对于怎样建设有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什么方向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做过企业需求分析,使得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节。一些学校甚至直接复制著名高校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照抄照搬导致学生很迷茫,不清楚到底学了这个专业将来能做什么。由于非计算机类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相关课程,导致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区别不是很大,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明显,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极低。

1.2 教学方法陈旧

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是第三批次和第四批次录取,这些学生相对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也不是很强,甚至有些学生还比较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更应该因材施教,但是职业院校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沿用我国传统的教材、粉笔板书方式。虽然现在大部分计算机类专业已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而IT类企业大多要求员工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学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方式,相当多的教师上课就是在读PPT,缺乏启发和引导,不能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量的学生厌学、逃课。

1.3 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欠缺

目前,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呈现两个特点。其一,“两头大、中间小”,职业院校聘请的教师主要是高校退休教师,而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业务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严重不足。高校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但是由于长时间在普通高校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多年习惯的教学方式一时很难改变,学生接受起来也很困难;虽然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从教时间短且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把企业实际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使得计算机类专业课的教学只在书面上说明基本理论和原则,让教学流于形式,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其二,流动量大,由于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同度相比普通高校较低,不少教师把这里当成从教生涯的中转站,很难潜心教学,更谈不上创新教育。

1.4 评价体系单一

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教师出试卷,学生背题目,甚至一些教师考前划出重点范围,学生只要把考试重点掌握好,就能取得高分。学校评价学生的“好”与“差”,也仅仅是通过试卷上的分数,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高分,教师也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考试得高分上。大量学生认为只要考前背好重点就万事大吉,由此导致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专业技术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干什么和朝什么方向发展没有概念,也根本谈不上创新以及培养创新能力。

2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社会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于“985、211”类大学,而是“技能型、创新型”。笔者提出对计算机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两个课堂,一种学分评价两个对象”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用“两个课堂”和“创新学分”把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联系起来,构成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其结构如图1所示。

2.1 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2004年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进行分类。我国学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在宏观方面,就行业领域,按社会功能将人才分为4种类型:学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后两种人才主要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利益的工作,把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变换成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物质形态,不仅具有胜任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技能,还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对于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来说,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行业应用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比较合适,并且这种人才的社会需求数量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同样大有可为。

2.2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热衷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的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和水平的高低。职业院校应把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成。endprint

1)完善教师引进和培训机制。

一方面,努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引进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由于社会认同度低,职业院校很难吸引到这种类型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合适的环境,提供良好的个人才华展示舞台,让他们的价值也能在职业院校的创新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型教师,选派教师到工厂、公司参观、实习,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践训练给予指导,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潜心教学,以最终拥有一支稳定的创新教师队伍。

2)建立一个科学的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教师“好、差”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创新学分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将学生的创新学分与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挂钩,把考评的重点从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评价转变成“两个课堂一种学分”的评价;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津贴分配等挂钩,形成一个良好的激励体制。此外,创新教师评价体系还要求一个优秀的创新型教师不仅能对第一课堂进行创新教育,还能对第二课堂的课外创新活动进行专业指导。

2.3 采用“两个课堂”创新教育

1)第一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

(1)理论课的创新教育。在理论课教学中,抛弃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将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例如,在网络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并在项目的规划、设计,软硬件的安装、实施,工程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发表意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和应用知识的习惯。

(2)实验课的创新教育。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要求毕业生能解决企业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然而,学校的实验课教师不可能把企业的所有问题都讲到,况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飞快,有些新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天、小时”计算,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么势必意味着一毕业就失业,因此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验课的创新教育应该有一些转变。

教学目的需要转变。实验课教师不能只对照实验指导书“照本宣科”,学生也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完成一个实验,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以教师为主、以教会学生完成一个实验为主,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观念上。例如,对于一门让学生组建SOHO网络的实验课,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把网络组建成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主动思考,怎样解决网络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SOHO网络用在什么样的环境、特点是什么、需要哪些软硬件和拓扑结构等。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是思考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要转变。教师应该把典型的企业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从计算机工程师的角度看待企业问题,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查找资料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此外,教师还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且让学生经历课题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号性能评测等过程,强化学生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培养其实践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思维和意识。

2)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除第一课堂外,我们还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开辟第二校园大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举办各类大学生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个性鲜明,第二课堂应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方式,重视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学生课外学习的权利得到尊重,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激情,发掘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展创新科技活动。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工程师给学生进行科技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工程师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是怎么思考并解决新遇到的实际难题。定期开展大学生科技作品展、科技论文和创新设计交流会,组织文化、艺术和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如每年将4-6月定为学校科技创新节。此外,健全课外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组织机制,加强指导,通过科协骨干带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成立科技创新中心,组建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每个专业(系)成立一个科技创新中心,配备相应的创新实验室并免费向师生开放,选派一名骨干教师作为中心主任进行日常管理。计算机类专业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PC,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有免费网络接入的教室作为学生的项目工作室,让他们在学校就可以模拟企业活动;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3)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按专业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跨年级和班级。每年根据创新项目和作品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兴趣学习小组,建立相应的群组,如PHP群、Java群、网站网页群等。学习兴趣小组的建立,能够让学生感觉第二课堂学习是一种愉快和充满乐趣的学习。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多样化的专业竞赛是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全国、省级的计算机类科技竞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大赛、ITAT技能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高校杯、粤港澳创新软件设计大赛、机器人、博创杯等专业化竞赛。这些竞赛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学校可以提早准备,挑选部分优秀学生组建竞赛队伍,有针对性地选派骨干教师参与指导,让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证明其实职业院校的学生并不“笨”,创新能力并不差。这样的活动能够让高职学生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理解与应变能力。

2.4 建立技能、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两个课堂互相配合,实施创新人才的教育。目前,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智力因素占了绝大部分。学习成绩几乎成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唯一标准,相比之下,其他因素都被排斥或边缘化了。这样一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天赋被忽略,积极性会受挫,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甚至自暴自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往往成了无用的“书呆子”,远远达不到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这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

创新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模式,实施“一种学分(创新学分)评价两个对象(教师、学生)”的模式,建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学生及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出台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在科研、发明、大赛、论文、课外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申请记入创新学分,而创新学分与毕业证书挂钩,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将创新学分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想创新、能创新。

3

结语

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上,包括新的流程设计、适应新环境和继续学习等方面,而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职业院校应当将“两个课堂”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创新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两个课堂,一种学分评价两个对象”的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职业院校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形成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创新教育的开展,提高创新教育的效果,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这样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编辑:宋文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职业院校国家安全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探析
广东省规范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参赛选手获奖名单(中职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