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吟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工业化引发的城市化发展全面遭遇安全问题、环境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以及文化冲突问题等复杂难题。因此,逐步提出和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从技术层面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新路。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复杂程度和规模的扩大,其发展实施难度尤其是资源投入和海量消耗又使得其本身的智慧受到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
一、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继上世纪“数字化生存”、“数字时代”和“数字地球”等项目提出后,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BM发布了《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振兴产业、应对危机。2009年2月,IBM公司在北京召开的年度论坛上,又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的战略,并相继与十余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自此开始“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得到热切追捧。通过分析“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建设“智慧城市”的理由。
第一,工业化以来的产业发展又一次遇到瓶颈。尽管新工业革命提出用“信息化浪潮”来谋得突破和变革,但作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国家之一,美国当年认为制造业是“夕阳产业”,因此放弃了制造业,片面发展服务业,使得其经济增速放缓,让日本和东亚、欧洲赶上。而在新世纪后的产业发展中,世界经济还是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思路,重点发展以房地产业和交通业为核心的产业,从而引起世界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因此,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从而引申新的产业道路。
第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在“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基础领域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交互方式,提高了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能源与材料的稀缺以及信息污染的难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演越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运用新的智慧解决其发展方向问题。
第三,世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治理普遍遇到不可持续的难题:如安全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节能问题、污染问题、就业问题、服务问题、效率问题等。而城市管理层的服务和治理能力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复杂环境,几乎难以继续其功能,甚至出现“城市破产”等现象。所以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希望能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应对城市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职能。
以上三部分都源自于发展“智慧城市”的根本需求,但这些问题存在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就是长期以来的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缺少智慧,割裂了生态的、系统的联系,缺少长远的、科学的、生态的规划和智能生成与发展系统。
二、必须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下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转化的。因而只考虑加强城市发展而不考虑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必然是要走“先发展,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这样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片面和不可持续的。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混乱局面和举步艰难的状况就有这个原因。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办法,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就为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在城乡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规划,重视和理解城乡一体、城乡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第一,城市的工业生产原料、能源主要来自农村。其中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轻工业的原料都是来自农林牧生产的可循环资源。
第二,城市市民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农村。如吃的食品、水产、素菜、水果、粮食,用的木材、手工艺品、花卉等。
第三,农村是工业和信息产品的主要市场。农业要产业化、机械化、良种化、生态化,农民要穿用出行。
第四,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几乎是处处互补的。城市污染重,农村污染轻;城市交通差,农村通行畅;城市土地紧张,农村土地富余;城市绿地少,农村绿地多;城市消耗大,农村消耗小;城市文化发达,农村文化较匮乏。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乡一体规划出发,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把推进综合协调机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首先就要把如何推进综合协调城市及其周边农村的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
这个一体化必须包括城市规模与其周边农村的资源提供能力相协调,应与周边农村环境可改善和可持续改善能力相协调,应与其本身和周边劳动力再生产相协调。该城市的产业规划必须与其传统产业优势和周边可循环资源的供应相协调,应该与其传统优秀文化和周边自然增长物资和文化需求相协调,应该与城市和农村的长久安全相协调,应该与能源最省相协调,应该与材料生态循环使用相协调。
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智慧要求
1.基本理念的再认识
智慧城市首先必须不断准确和深刻认识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智能的组合;智慧不是存在于单个人脑的知识集合,也不是某一种专业,一种文化的结晶。智慧是人类文化动态发展的生命力,是复杂网络自主发展的生态力。从人类开始逐步深刻认识到信息资源以来,人类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下图的发展路线图:endprint
根据目前对智慧科学的认识,它必须基于信息科学、知识科学和学习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有效地发展。近年来,虽然知识和学习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应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在更大的智慧前提下应用发展,还有待认识的深化和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实际含义可能多数人认为是没有认识异议,不需要再认识的。而实际上,正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一度把“城市化”等同于是工业化的必然支撑和途径,致使对城市的认识走向异化,使得“城市化”过度,让现代化建设走向不可持续的绝境。其实,城市早在工业革命前就诞生,它只是因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一些交易集市、手工业作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集中在固定的建筑群区内进行,就形成了城镇。所以,城镇从一开始就是自然产生的、生态的、与乡村一体发展的。
2.基本系统的再构建
一般从技术角度出发来看待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把这项工作仅看成是技术应用、技术领域的事。其实,现代任何一样复杂事物的解决都必须在三个层面同时发展结合才能奏效。这三个层面就是:理念、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因此,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最新实践,更应被视为城市治理理念的最新突破。技术进步只是实现智慧城市你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物联网技术解决智能终端和互联问题,这只是智慧化的条件之一,不是结果。智慧城市的活力在于能根据先验知识和现实动态问题自动生成新的知识,发展出新智慧的系统结构和机制,并将其用在智慧经济、智慧公民、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各个方面。
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将其智慧生成和发展的软系统方法论,生态模型的建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程度等方面纳入参考评价。除此之外,该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病包括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社会文化渐趋世俗化等引起的各领域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如何?这些都该被纳入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内。
3.基本支撑技术的再融合
推进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必然需要对各项支撑不断加强融合。这种融合最重要的就是各项技术与智慧的融合,而不是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智能与智慧的主要差别在于智能一般只是基于已有知识的、单体的、局部的历史解决方案的确定能力。而智慧是能自主发展的智能,是能根据全局和长远战略决策的智能。所以,把三网融合技术和知识发现、知识生产融合,把生态规律和智慧控制技术融合,把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智慧技术融合……这样一些新的融合技术必然会极大推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更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一种新型的智慧城市、一种不依赖于先出偏差而后治理的城市和乡村就一定会到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