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成 王祥锋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小学语文识字写字能力教学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一、打好基础,掌握识字工具,重视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是学生独立学会汉字能力,有了识字能力,就能比较轻松地学会2500个常用汉字,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识字。这就为学生独立阅读和顺利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
1.教会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
一是教好汉语拼音,让学生掌握自学字音的工具;二是教好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记忆字形工具;三是教会学生按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三套识字工具,就为他们独立识字奠定了基础。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编儿歌、加部首、加一笔、减一笔、猜字谜、评选识字大王、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比赛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了识字途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识字,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识字教学要做到“四个结合”
识字教学必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做到“四个结合”。
1.字的音、形、义结合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识字的过程就是牢固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学生感知字的任何一个因素时,要能准确地再现另外两个因素。对于多音字、多义字和意义抽象的字词,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这样便于结合词句和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文字,并能与字音、字形紧密联系起来。
2.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到对抽象文字符号的掌握,中间有一段距离,要缩短距离,就必须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录像、动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建立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在识字过程中增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3.识字教学要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识字学词是为了运用。学生在听、读中能理解学过的字词,在说写中能正确地运用学过的字词,这是学习字词的根本目的。学生识字以后,要指导他们认真朗读课文,这样生字在朗读中反复出现,从而得到巩固。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造句,在说话、写话乃至作文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词语。
4.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认字以后,如果不及时指导他们书写,就容易遗忘。在识字教学中,要在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掌握字形的基础上,通过写字来巩固字词,这样识字和写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识字的复习巩固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往往是学到后面,忘了前面。在识字教学中,不仅要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第一次感知的效果,对每个字的音、形、义都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且要重视做好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学过的字词回生,复习必须及时,而且要经常地进行,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汉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把培养正确写字姿势,作为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持久的任务,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对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培养學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也非常重要。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必定终生受益。
五、结束语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只要在双向互动的教学实践中要细心研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寻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识字教学必定会开启孩子们的心智,激荡孩子们灵性的创造,孩子们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延春.浅谈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J].现代阅读,2011,(9).
[2]张家芬.新课改理念下识字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9).
[3]王大红.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吉林教育,2009,(1).
[4]任士建.活用识字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J].校长阅刊,2005,(12).
[5]秦玉莲.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识字教学[J].世纪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