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
其实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渡口,我们从这里出发,航向未知的命运。潘小楼和她的小说,就是这座秘密渡口的摆渡者。
当“80后作家”成为一个固化的语词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他们的“过时”——加在前边的年代数字不只是一个标签,也是他们的创作走入了某种规律的标志。他们出生在一个父母有理想的年代,但当他们长成了自我意识时,商业时代已经来临,他们很快被外部世界裹胁进消费的洪流,仅有的那点童年记忆也荡然无存了。所以他们的作品中缺乏童年,甚至也缺乏青春期,开篇就是物化的、消费化的情节。当然,不排除他们之中有警醒者——从文学角度讲,警醒者延续着文学的本来使命,而迷茫者则做了时代的俘虏。毫无疑问“80后”女作家潘小楼是前者,她的中篇小说集《秘密渡口》宣告了她的这一立场。
《秘密渡口》收录了包括同名作品在内的六篇小说,另外五篇分别为《罂粟园》《青柠》《小满》《端午》和《魁山》。据作者自己讲,这是她至今写作的全部中篇。读完这六篇小说,我不太敢相信这是一个“80后”作家的作品,尤其是《秘密渡口》《端午》《小满》和《魁山》,这四篇笔法之娴熟,叙事之旷达,结构之大气,意韵之宽厚,完全超出了我对作者本人的心理预期。
《秘密渡口》中的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即现实经验支撑着全部的创作格局。而对于“80后作家”潘小楼来讲,她的一切经验都是关于成长的经验。相对于年轻的小说作者们过于倚重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潘小楼则同时向另外一个方向行走,更多地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但她又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站在基础之上的攀升。她的文学地理学建构在右江河谷地带的水门关、尧村、靖圩这些小村镇上,那里是她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成长的地方,而她笔下的风物和人物都是那个地域特有的。《端午》里会包拱背粽的外婆、善做米粉的舒跛子,《魁山》中会做水圆的奶奶、会巫医的九伯,《小满》里会做烧卤的母亲,《秘密渡口》里的养鸭人,《罂粟园》里没有正面出场的懂中医的父亲,以及带有神秘色彩的地域风俗,这些风物、人物与那些地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彼此是对方独有的标志。这就足以让作品有了生命,有了“地气”,也就使作品有了区别于他人的特征。而她屡屡提及的满是灰烬的水泥厂、纸厂,以及作品人物的独特家庭结构,则让她的作品凸现了个性。即便不妄加猜测,这些经验在作品中的复活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直接与她的成长有关。她在名为《我就是那个行走在河岸上的孩子》的后记中说:“我是在父亲的工厂里长大的,那是一个上千人的水泥厂,毗邻右江,对岸是村子,溯江而上,是小镇”,这些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现实经验在作品中得到内化,再加上语言对感觉的准确表达,这些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特质,使她的小说走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路上。读这些作品,就能感觉到这就是“她”的,而不是别人的。
我之所以不太敢相信这些作品出自一个“80后”的“女作家”——尽管“80后”和“女作家”这样的标签用在潘小楼身上并不符她的意,但我还是使用了这样一个归类——乃在于她对世界和命运的体悟超出了她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具有的能力。《魁山》近乎是用显现在日常中的古老民俗文化积淀写了九伯这个人物曲折的一生,以及隐含在命运中不可知的神性。《端午》写靖圩这个小镇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故事,父亲、母亲、舒跛子、米糕团子以及我和舒小白奇怪的关系格局令人窒息,而外婆宽阔而深沉的爱则给了人生一丝光亮。《小满》中的母亲像莫言《丰润肥臀》中的上官鲁氏,为了孩子忍受一切苦难。《秘密渡口》则以一个出其不意的方式写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钱家有对妻子之死耿耿于怀,以至出现幻觉,在无桨无橹的河边为击中一个并不存在的动物而渡着自己的灵魂。《罂粟园》和《青柠》是两篇写校园生活的作品,讲述作者亲身体验的人生片段。《罂粟园》写了女学生对男校医的集体臆想症的源起和真相,揭开了人的个性成长与群体之间的秘密关系;而《青柠》则对青春期异性之间的特殊感受给予了准确把握。童年视角是潘小楼小说中常见的角度,但澄澈的目光看到的却不是欢乐,而是沉重的生命存在,也使这些作品具有文学史价值。
或许得益于作者兼修电影,因此《秘密渡口》这部集子是好看的,强烈的画面感和揭秘似的故事进程诱发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又提醒我们在经验之上观照命运和存在。其实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渡口,我们从这里出发,航向未知的命运。潘小楼和她的小说,就是这座秘密渡口的摆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