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哲明
长歌一曲 四海唱和
——奥运会经典主题歌曲回顾
文/范哲明
2013年,辽宁省承办了“第12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二运”)。筹备过程中,我和一些同行受“十二运”组委会聘请,参与了开、闭幕式文艺表演的策划,以及“会歌”、“主题歌”的评选、创作工作。开、闭幕式的文艺表演最终根据中央领导“节俭办全运”的指示精神改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集中展示,但“会歌”的评选、创作却没有叫停。不过,没有了大型文艺表演作为依托和平台的“会歌”或“主题歌”,想成为经典之作的可能性则大大降低。再者说,与其它国家举办的同类活动不同,中国大型文艺表演节目的审美标准常常要依负责该项活动的官员们的艺术品位来决定,专家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去落实官员们那些飘忽不定的想法,甚至还要去迎合他们的欣赏口味。因此,中国大型文艺演出或晚会的艺术水准并不完全取决于艺术家们艺术创意的优劣及艺术功力的厚薄,而与幕后领导们的文化素质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会歌”及“主题歌”评选、创作进程中,出于职业习惯,我对“体育歌曲”特别是“奥运歌曲”做了一些观察和分析,一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再者是想填补自己对这一题材音乐作品认识上的空白。之后,省文联请我为沈阳体育学院的志愿者们作一次体育歌曲专题讲座,以配合“十二运”的宣传工作,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个话题,也就有了这样一篇文字。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分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两个主要部分,此外还有为年轻人(14~18岁)举办的“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青奥会”)、为残疾人士举办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残奥会”)、为智障人士举办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特奥会”), 以及为聋哑人士举办的“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听奥会”)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开幕到闭幕,自始至终伴随着赛事进程的就是音乐,即所谓的“奥运音乐”。
奥运音乐通常由三部分主要内容与形式构成:
1.仪式音乐:奥运会会歌,入场音乐,颁奖音乐等;
2.表演音乐:开幕式、闭幕式的歌、舞表演音乐等;
3.宣传音乐:奥运申办与开幕前的主题歌曲与背景音乐,圣火传递歌曲与音乐等。
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最能广为流传的就是开幕式及闭幕式上的主题歌曲,而夏季奥运会的主题歌通常要比其它各类型奥运会上的主题歌影响更大。
自国际奥委会1896年在雅典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至今,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已经举办了30届。第一届奥运会上,主办的希腊人在开幕式上演唱了希腊诗人科斯蒂斯·帕拉马斯(Kostis Palamas,1859~1943)填词,希腊歌剧作曲家斯皮罗斯·萨马拉斯(Spyros Samaras,1861~1917)作曲的《奥林匹克圣歌》(原名《撒马拉斯颂歌》)。此后的几届奥运会上,东道主都会依此惯例,选择一些颂歌体的合唱作品作为本届奥运会的“会歌”在开幕式上演唱。1958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54次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上,《奥林匹克圣歌》正式被定为奥运会会歌(Olympic Anthem)。两年之后,在第17届奥运会(罗马,1960)的开幕式上正式启用并沿袭下来。
所谓的奥运会“主题歌”是指会歌之外的,为当届奥运会专门创作的,用在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表演中的,具有奥运主题意义的“主打”歌曲。其实《奥林匹克圣歌》及17届奥运会之前开幕式上演唱的那些“会歌”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主题歌”。但本文论及的奥运会主题歌则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夏季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表演中的“主打”歌曲。与会歌不同,这些主题歌多为独唱或重唱形式的歌曲,体裁以流行歌曲为多。
奥运会主题歌的历史不长,是因为在开、闭幕式上增加艺术表演这一创意实现得较晚。第21届奥运会之前,开、闭幕式主要以各项仪式为主,艺术表演规模较小,主要是观赏烟火表演。即便是这样,前22届奥运会,庞大的经费开支常常会使主办国政府赔个底儿朝上,有的甚至还会陷入财政危机。而颇具商业头脑的美国人却将在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看作是发财的好机会,他们将这届奥运会办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狂欢节”,而创意之一就是在开闭幕式上加入大型艺术表演。“洛杉矶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并深得各参赛国运动员和观众的喜爱,开幕式艺术表演中的主题歌《摘取》(Reach Out)也随之红遍世界。此后,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艺术表演就越来越受到举办国的重视,特别是此间推出的主题歌曲,渐渐成为主办者精心打造的重要艺术作品。
奥运会主题歌曲的艺术风格在歌词和音乐两个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奥运会主题歌曲的歌词一般具有以下4层含义:
1.奥运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拉丁文为Citius, Altius, Fortius,转译成英文为Faster,Higher,Stronger)。这是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亨利·迪东(Henri Didon,1840—1900)讲过的一句名言,他的朋友,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奥运会之父”的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将其引用为奥林匹克格言。此外,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理想——“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但最本质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也常常是奥运主题歌曲歌词的主旨。
2.奥运精神:“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宪章》)。
3.奥运原则: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
4.奥运宗旨:“通过没有任何岐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宪章》)。
此外,和平、博爱、进步、梦想,都是奥运会主题歌曲歌词创作的惯常立意。仅以薛范先生翻译的第26届奥运会(亚特兰大)开幕式主题歌曲《梦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Dream)的歌词为例,可从中体会一下奥运会主题歌歌词的内涵。
《梦的力量》
第26届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歌曲
作词:戴维·福斯特、“娃娃脸”、 琳·汤普森
译词:薛范
人人都一样,有个火种在心上,
它会燃成难以想像的火光。。
自从人之初,是意志和信念,
把世界各民族团聚在一堂。
我们日常生活琐碎平淡,匆匆忙忙,
但是有一天也可能登台亮相。
只要青春火不灭,只要勤奋图自强,
激励我们前往,去追随梦的力量。
世界给我们厚爱,鼓舞我们不同凡响,
正是梦的力量,你我相聚在一堂。
你放眼望远方,你心儿在跳荡,
你会发现前程由你去开创,,
无论男和女,他们来这世界上,
都怀着进取心,更怀着希望。
只要青春火不灭,只要勤奋图自强,
激励我们前往,去追随梦的力量。
愿世界永远有和平,愿人们永远友好,
正是梦的力量,我们相聚在一堂。
热血沸腾,精力昂扬,无论男女老和少,
此刻全忘掉犹豫彷徨,敢于奋勇往前闯。
只要青春火不灭,只要勤奋图自强,
激励我们前往,去追随梦的力量。
愿世界永远有和平,愿人们永远友好,
正是梦的力量,你我相聚在一堂。
只要青春火不灭,只要勤奋图自强,
激励我们前往,去追随梦的力量。
愿世界永远有和平,愿人们永远友好,
正是梦的力量,你我相聚在一堂。
这梦的力量,这无形的力量,
愿世界永远有和平,愿人们永远友好,
正是梦的力量,你我相聚在一堂。
勇气会消除你心慌,
无论你在何方,你认定你目标,
尽力实现那梦的力量,
尽力实现那梦的力量!
奥运会主题歌曲的音乐在创作及表演上一般具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征:
1. 旋律:热情、真挚、有品位;
2. 节奏:明快、欢悦、动感强;
3. 风格:庄重、时尚、国际化;
4. 演唱:亲切、细腻、个性足;
5. 伴奏:温暖、丰富、气势大。
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闭幕式上,主办方设计的艺术表演丰富多彩,并首次引入了主题歌曲——《再见莫斯科》(Goodbye Mosco)。此后各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经典主题歌曲层出不穷。
第23届奥运会(洛杉矶,1984)开幕式主题歌《摘取》(Reach Out),演唱者是美国歌星莱昂纳尔·里奇(Lionel Richie,1949—)[图片1] ,之前他演唱的单曲《真的》(Truly)风靡全美。《摘取》的词和曲由美国流行音乐制作人保罗·英格曼(Paul Engemann,1957)和意大利歌曲作家吉奥尔吉奥·莫洛德尔(Giorgio Moroder,1940—)合作完成。 这届奥运会闭幕式主题歌曲《彻夜》(All Night Long)也是由里奇创作并演唱的,这首歌曲早些时候已经流传甚广(里奇1983年出版的专辑《不能减速》之主打歌)。在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颁奖晚会上,里奇应邀再度演唱了《彻夜》。第23届奥运会过后,里奇大红大紫,次年录制的电影插曲《说你,说我》(Say You,Say Me)将他推至巅峰。
⑴ 莱昂纳尔·里奇
第24届奥运会(汉城,1988)主题歌《手拉手》(Hand In Hand),演唱者是韩国“高丽亚纳”组合 [图片2],由美国词曲作家汤姆·惠特洛克(Tom Whitlock ,1954—)作词,作曲则由意大利人莫洛德尔再次担纲。据说这首歌备受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喜爱,他曾建议将此曲作为今后各届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的保留曲目。此届奥运会上另一首值得一提的主题歌曲是美国代表队的“队歌”《就在那一刻》(One Moment In Time),演唱者为著名的美国歌星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 ,1963—2012)[图片3],由美国词作家约翰·贝提斯(John Bettis,1946—)作词,英国歌星阿尔伯特·哈蒙德(Albert Hammond,1944)作曲。这首歌在随后举行的残奥会开幕式上再次演唱。1989年第31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惠特妮·休斯顿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感动了全场名流。之后,这首歌几乎成了她个人演唱会的保留曲目,直至其香消玉殒。
⑵ “高丽亚纳”组合
⑶ 惠特尼·休斯顿
第25届奥运会(巴塞罗那,1992)开幕式主题歌曲《巴塞罗那》(Barcelona),演唱者为英国歌星弗雷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1946—1991)与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蒙特塞尔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é,1933—) [图片4]和 [图片5] ,词与曲由墨丘利一人操刀。这首歌在此届奥运会之前被录制成MTV播出,作前期宣传之用,播出后反响极佳。不幸的是,墨丘利于1991年11月24日因艾滋病引起的并发症猝然离世,悲伤的卡巴耶因此拒绝在开幕式上演唱,《巴塞罗那》遂成天鹅之歌。因此,这届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主题歌曲《永远的朋友 》(Amigos Para Siempre)则“反客为主”,成为本届奥运会的“Top 1”。为弥补开幕式主题歌曲未能现场表演的遗憾,意大利人下大力气打造《永远的朋友》:委约英国词作家唐·布莱克(Don Black,1938—)作词,英国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作曲;邀请韦伯当时的妻子、英国音乐剧名优莎拉·布莱特曼(Salah Brightman ,1960—)与著名的“国宝级”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卡雷拉斯(Hosé Carreras,1946—)共同演唱,再续“英意组合”[图片6]和 [图片7]。
⑷弗雷迪·墨丘利
⑸ 蒙特塞尔拉特·卡巴耶
⑹ 莎拉·布莱特曼
⑺ 何塞·卡雷拉斯
第26届奥运会(亚特兰大,1996)主题歌《争先》(Reach),演唱者是有着“拉丁歌后”美誉,曾因车祸造成瘫痪却奇迹般地重返舞台的美国拉丁裔歌星葛洛丽亚·伊斯特凡(Gloria Estefan,1957—)[图片8],词与曲同出自美国女歌曲作家黛安·沃伦(Diane Warren,1956)之手。这首歌使伊斯特凡在次年获得第39届“格莱美奖”最佳女歌手的提名。获得了在此届奥运会闭幕式上进行艺术表演的主题歌曲《梦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Dream)同样精彩(歌词见前),演唱者为当红加拿大歌星席琳·迪翁(Céline Dion,1964—)[图片9],词与曲由加拿大歌曲作家、歌星戴维·福斯特(David Foster,1949—)、美国R&B歌曲作家、歌星 “娃娃脸”(Kenneth Brian “Babyface”Edmonts,1959—)和英国民谣摇滚歌星琳达·汤普森(Linda Thompson,1947—)共同完成。
⑻ 葛洛丽亚·伊斯特凡
⑼ 席琳·迪翁
第27届奥运会(悉尼,2000)主题歌《火焰》(The Flame),由澳大利亚女歌星蒂娜·阿瑞娜(Tina Arena,1967—)演唱[图片10],词、曲作者均为年轻的澳大利亚音乐人约翰·福尔曼(John Foreman,1972—)。开幕式艺术表演中的另一首歌曲《同在南方的天空下》(Under Southern Skies)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成为经典,这首歌曲之所以令人心动,是因为演唱者——当时只有13岁的澳大利亚女孩妮基·韦伯斯特(Nikki Webster,1987—) [图片11]纯净的嗓音及出色的乐感。闭幕式上,韦伯斯特再次出场演唱主题歌曲《我们将融为一体》(We’ll Be One) ,成为里奇之后第二个在同一届奥运会开、闭幕文艺演出上先后两次登台演唱主题歌曲的明星[图片12]。悉尼奥运会主题歌曲的创作及演唱可说是地道的“本土风格”——开、闭幕式主题歌的词曲创作全部出自年轻的本土音乐家之手——连同创作《火焰》的福尔曼,《同在南方的天空下》的词作者玛丽亚·米尔瓦尔德(Maria Millward)、曲作者达米安·哈洛兰(Damien Halloran)、《我们将融为一体》的词作者凯利安·休伊特(Kylie Ann Hewitt)、曲作者菲利普·图尔乔(Philip Turcio)都是澳大利亚人。
⑽ 蒂娜·阿瑞娜
⑾ 妮基·韦伯斯特
⑿ 妮基·韦伯斯特
第28届奥运会(雅典,2004)主题歌《海洋》(Oceania),由冰岛女歌星比约克·古德芒斯多蒂耶(Bj·rk Gudmundsdottir,1965—)作曲并演唱[图片13],著名的冰岛诗人、小说家希约恩(Sjón/ Sigurjón Birgir Sigur·sson,1962—)为之作词。比约克有着一张东方女性的面孔,她的创作与表演风格独特鲜明,并兼有“跨界”特征,这使她不仅在欧美流行乐坛独占鳌头,而且在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及我国的港台地区颇具盛名(台湾人将她的名字译为“碧玉”)。2008年,《国家地理杂志》将比约克和她的音乐称作“冰岛名牌出口产品”。《海洋》的整体风格个性有余,共性不足。尽管比约克将其收录在专辑《精髓》(Medulla)中,在这届奥运会期间推出,但并未收到预期的轰动反响。
第29届奥运会(北京,2008)主题歌《我和你》(You and Me),演唱者为莎拉·布莱特曼与中国歌星刘欢,词、曲作者均为中国旅法作曲家陈其钢(1951—)[图片14]。《我和你》在体裁形式上与此前历届主题歌曲大相径庭,一反以往奥运主题歌激情昂扬的总体风格,听起来更像是一首混合着童谣和摇篮曲风格的“情歌”,特别是男声演唱部分,阳刚不足,阴柔有余,听不到北京奥组委最初宣称的“风雅颂”风格。陈其钢是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作曲家,他的交响乐作品将中国音乐文化完美地展示在世界经典音乐的“圣殿”之中,但他显然不是一个“流行”歌曲写作的行家里手。还有一首配合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主题歌曲《北京欢迎你》,由香港词人林夕(梁伟文,1961—)作词,内地音乐人小柯(柯肇雷,1971—)作曲。此歌的制作人动用了100名演艺明星参与录制(绝对是奥运会主题歌“史”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制作成MTV隆重推出。但这首歌的曲调缺乏真挚与热情,颇有些心不在焉,甚至于有点油腔滑调吊儿郎当的感觉。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这首歌不仅没能“走向世界”,甚至也未能“唱响中国”。
⒁ 陈其钢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围绕着歌曲的演唱与创作,网上热议两大丑闻:一是开幕式上《歌唱祖国》的假唱,再就是《我和你》的歌词被指剽窃。
《歌唱祖国》虽非主题歌曲,但却有“第二国歌”之盛名。开幕式上《歌唱祖国》录音的演唱者为时年7岁的女孩杨沛宜[图片15],但现场的表演者却是长杨沛宜2岁的林妙可[图片16]。假唱事件被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不仅对两个孩子特别是林妙可伤害不小,更为中国人的形象带来不应有的损害。
⒂ 杨沛宜
⒃ 林妙可
在第29届奥运会准备阶段,北京奥组委便开始分期面向“全球”征集奥运歌曲,包括莫洛德尔、谭盾在内的著名中外作曲家纷纷投稿,共征集到奥运歌曲及歌词作品98871件(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作品)。2008年4月30日在北京太庙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庆祝活动暨第四届北京2008奥运会歌曲评选活动颁奖晚会上,公布了30首获奖歌曲(其中《北京欢迎你》排名第四),《我和你》并不在其中。但据新华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的报道,《我和你》(原名《永远一家人》)早在2007年10月进行的“定向征集”(北京奥组委向专业音乐创作人士委约创作)主题歌曲的评选中,就已经被定为主题歌曲重点推荐作品了。《我和你》的歌词作者陈其钢虽然是功成名就的著名作曲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歌词创作上的造诣也已达到了其音乐创作上的高度。北京奥运会后,山东大学副教授王瑞华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文联主席张明仁联手将陈其钢告上法庭,指陈署名作词的《我和你》剽窃了他们投送给北京奥组委“征歌办”的奥运征歌作品。有人在网上对三人歌词做出比对,陈的歌词与王、张二人的歌词相同率竟高达59.5%。即便最后被告方赢了官司,《我和你》词中与王、张二人作品中那些雷同的创意和文字呈现,让旁观者们对其二人心存同情,据说还有117位海内外专家为此签署联合声明,要求法院公正判决,一时间非议四起。其实陈与王、张都是受伤害者,“罪魁祸首”应是北京奥组委——一边搞什么“全球征集”,一边又不得不“定向委约”,发动大众参与这么专业的事情,结果必是劳民伤财,激起民怨。这种“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在国内的大型活动中搞搞也就算了,奥运会可不带这么玩儿的。
第30届奥运会(伦敦,2010)主题歌《生存》(Survival),演唱与词曲创作都是英国缪斯(Muse)摇滚乐队的主唱马修·J·贝拉米(Matthew James Bellamy,1978—)[图片17]。这首歌反响一般,且褒贬不一。好在开幕式的艺术表演中汇集了太多的英国经典流行歌曲,因而也冲淡了人们对主题歌的注意力。
⒄ 马修·J·贝拉米
刚刚结束的第22届冬奥会(索契,2014)开、闭幕式上,俄罗斯人向全世界概括地展示了他们厚重的近代文学艺术。那些历史上的和现如今的俄罗斯艺术大师们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与表演震撼世人,大家也就无暇关注主题歌曲的优劣了。
第31届奥运会(里约热内卢,2016)拉开帷幕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其开、闭幕式一定会连续呈现出歌与舞的海洋,巴西人一定会以他们浓郁的拉美艺术特色来向全世界表达他们的奥运情感及民族梦想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