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惊艳的发掘未能消解三峡悬棺之谜

2014-04-25 09:45方龄皖编辑
中国三峡 2014年1期
关键词:兵书巴人棺木

文/方龄皖 编辑/任 红

那次惊艳的发掘未能消解三峡悬棺之谜

文/方龄皖 编辑/任 红

峭壁上的巴人悬棺,重庆巫山小三峡沿线、 摄影/杨维康/FOTOE

悬棺。 摄影/黎明

梅云来从事文物工作二三十年,发掘兵书宝剑峡,是他经历的“最大的事”。当时,他是秭归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发掘工作就是由他组织的。回忆那次令世界惊艳的发掘,这位老人感慨万千。

洞穴没有被盗墓者光顾。根据考古常识,一般悬棺里大多没有太多的文物,加上这里环境险绝,所以历代的盗墓者因此没有冒险对这个岩棺下手。但棺木叠加存放的现象令梅云来很意外,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没见过棺木叠放的情形。一个地方风水好,之前人葬在这里,百年或者几百年后原先坟包不知所踪,又有后来的死者葬在这里,客观上造成棺木叠加,“像兵书峡这样的没见过。”

2003年5月,三峡首次下闸蓄水135米。神秘的峡江就要没入水下,这里吸引着全球媒体的目光。5月31日,长江回水达到110米高程。

“哟,水快到洞口了。”市客管处主任杜俊当时是秭归港航部门的负责人,蓄水期间负责秭归江段的水上安全巡逻。当天,他站在巡逻艇的甲板上,行至兵书宝剑峡,峭壁上存放“兵书”的岩穴,“只在头顶上一点”。

神乎其神的“兵书”原来是三口棺木叠放在一起,风化得能看见层层木理。他赶紧给文物部门负责人梅云来打电话。

“请示了省文物局,他们派不出人手,要我们自行抢救性发掘。”梅云来和同事当天下午就赶到了现场,他借助绳索、梯子等工具上去了。梅云来可能是这个沉寂二千多年洞穴迎来的第一位客人。“很激动”。他快速打量着这个不足5平方米的洞穴,看见一个头盖骨滚落在洞的最深处,还有古代的兵器。他冲着下面喊:“有东西,有东西。”

洞穴没有被盗墓者光顾。根据考古常识,一般悬棺里大多没有太多的文物,加上这里环境险绝,所以历代的盗墓者因此没有冒险对这个岩棺下手。但棺木叠加存放的现象令梅云来很意外,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没见过棺木叠放的情形。一个地方风水好,之前人葬在这里,百年或者几百年后原先坟包不知所踪,又有后来的死者葬在这里,客观上造成棺木叠加,“像兵书峡这样的没见过”。

正式发掘开始后,工作人员把棺木用滑梯从洞穴移到船上。开启内棺前,梅云来紧捧一把香,在悬棺前叩了三个头,放了鞭,烧了纸钱。揭开“三峡第一悬棺”谜底的消息,让记者云集狭窄江面,“发掘现场几乎被媒体记者包围。”他们决定把悬棺运回县城后,再进行清理发掘。

2003年6月3日,长江回水淹至“藏书洞”,“宝剑”永沉江底。

每具棺木都由一根整木掏空而成,仔细辨认,甚至能看出当初木工掏挖的凿痕。不敢想象,这得需要多粗的大树。文物部门曾请林业专家鉴定过,这是黄金木。当地丧葬习俗,制作棺木的材料有“千楸万榔八百杉,赶不上黄金木一个桠”之说。

峭壁上的巴人悬棺,重庆巫山小三峡沿线。 摄影/杨维康/FOTOE

2012年11月26日傍晚,秭归县城,凤凰山彭家老屋,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久未开启的屋门。三峡蓄水后,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复建文物数量和集中程度居库区之首,彭家老屋是从青滩搬来的。

这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内冷冷清清,梅云来坦承,这些建筑失去民居的功能后,“都像丢了魂似的”沉默着。

穿过彭家老屋的天井,工作人员打开了偏屋的门,一推门,落了一身的灰。

“兵书”放在木架上,被蛇皮布包着。轻轻掀开一角,头皮一麻,“里面有人的骨骸。”根据后来的发掘报告,3号棺内主人系男性,2号棺内主人盆骨已失,性别不详。1号棺只有一头骨。考古人员根据随葬猜测,他们当初的地位十分尊荣。

每具棺木都由一根整木掏空而成,仔细辨认,甚至能看出当初木工掏挖的凿痕。不敢想象,这得需要多粗的大树。文物部门曾请林业专家鉴定过,这是黄金木。当地丧葬习俗,制作棺木的材料有“千楸万榔八百杉,赶不上黄金木一个桠”之说。

在一具棺木里,还能看到裹尸的竹席,纹理细密,棺木外漆彩绘纹仍清晰可见。梅云来介绍,悬棺由三组叠压,每组分内外两棺,每组棺材叠放之间放置有垫板。外棺长2.49米,内棺长1.99米、内棺宽0.49米,“似乎都与9有关。”

更令人惊艳的是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根据发掘报告,悬棺是战国时期放置悬崖上的,棺内发掘了很多巴人武器,矛、戈、剑等。还有玉珏、花布衣带、布块、箭菔、箭弓等数十件珍贵文物。

最为珍贵的要数三号棺内的巴人竹箭和箭弓,箭杆头尾均有油漆涂制,上缠有丝线,箭弓还有漆彩绘纹,“这些都是中国考古史所罕见的,填补了巴人所用兵器的空白。”很遗憾,我们没能亲睹这些文物的风采,“秭归没有存放的条件,都封存在市博物馆的库房里。”

在最上层一号棺木里,梅云来还意外发现了两个弹孔,随后又在棺木里找到了弹头,“这可能是当初的外国人干的。”

古代巴人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中的,一直令人费解。学界经过考古、论证,普遍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栈道法,即在悬崖上凿孔打桩搁置棺木或人工凿穴置放棺木。二是悬索下柩法。“就是葬墓者从山顶或崖壁凹处将固定好的绳索拴在腰间,与用绳索捆梆好的棺木同时下降到崖壁洞穴的高度,然后踩脚窝左右移动,慢慢地将沉重的棺木移至洞口,置放到洞内。”

衣物,198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悬棺之谜”展览。 摄影/王琼/FOTOE

神奇的悬棺现象,一直是名胜古迹之谜,它们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目前在我国南方13个省区均有发现,宜昌也在多处发现。

梅云来提供的资料称,古人就选择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葬身之处,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

古代巴人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中的,一直令人费解。学界经过考古、论证,普遍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栈道法,即在悬崖上凿孔打桩搁置棺木或人工凿穴置放棺木。二是悬索下柩法。“就是葬墓者从山顶或崖壁凹处将固定好的绳索拴在腰间,与用绳索捆梆好的棺木同时下降到崖壁洞穴的高度,然后踩脚窝左右移动,慢慢地将沉重的棺木移至洞口,置放到洞内。”

兵书宝剑峡悬棺葬的葬法有可能为后者。梅云来说,他在洞穴下方左侧悬崖上发现有一排人工所凿的横向脚窝,“我就是踩着那个脚窝上去的。”

此外,外棺和垫板的前方和中部,发现各有两个绳眼。梅云来推测,当时每组棺材葬墓者是分两次放进洞的,先将外棺吊入洞穴,然后将内棺捆绑在垫板上,再吊入洞穴。“在洞穴内将内棺套入外棺。”

尽管三峡悬棺还有各种谜团待解,但考古专家们笃信,三峡悬棺里的尸骸应是古代的巴人。2005年11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闫鹏荣等3名学生通过对DNA的解密,论证三峡悬棺人是古百越人。

这一结论出来后,有媒体找梅云来谈看法,梅云来“没评论”。“出土的文物在那儿,多说没啥用。”这些出土文物都具有浓厚的巴国特色,他坚信,三峡悬棺,至少秭归区域内悬棺主人系巴人无疑。

当时,媒体还向原宜昌市博物馆馆长高应勤求证。

“三峡地区年代最早的悬棺,也是距今2300余年的战国晚期的。”高应勤说,古百越人分支散居在粤、桂以及闽、赣、浙等地,至少目前还没有史料显示,3000多年前古百越人曾在三峡区域活动,“而巴人居住在三峡流域,已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猜你喜欢
兵书巴人棺木
棋事
英勇善战的巴人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李瓶儿、秦可卿“棺木”新解
英勇善战的巴人
蝴蝶与棺木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
古代兵书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