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的关系及未来走向

2014-04-25 00:47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史学学科体育

郝 勤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的关系及未来走向

郝 勤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编者按:

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7月在成都体育学院召开,大会共收录近两百篇报告,有近百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会后本刊特别邀请了两岸5个作者群体对其大会报告加以补充完善后,以完整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和一篇会议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岸学人有着各自的学术习惯,如在术语的使用上,大陆学者称之为“学科”一词,在台湾则称为“学门”;大陆称之为“商品经济社会”,台湾称为“货币经济交易社会”;大陆用“形态”“报道”,台湾用作“型态”“报导”等等。在两岸作者各自的行文风格方面也不尽相同,台湾学者往往有文言白话夹杂的习惯,注释和参考文献使用体例上也不尽一致。为尊重作者及其作品,本刊除对个别涉及两岸政治敏感的用词如台湾用“行政院”“教育部”等加用引号处理外,还对台湾不同学者使用的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用语加以规范,如将“日据时期”“日治时代”统一为“日据时期”,所有编校处理均尽力保持其作品风格原貌,努力在以多元话语形态体现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到学术规范的合理尺度。

这一组体育史专题研究汇集了以往体育史学研究传统与现当代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思考,本刊今后还将持续组织发表相应的专题研究成果,期待更多的读者关注并推动体育领域的“新史学”和体育文化研究。

体育史学是记录、收集、整理、研究、解释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而体育文化则是一个涵盖思想精神、制度、组织到具体文化表现形态的内涵复杂,范围广泛,边缘模糊的新兴研究领域。体育史学是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与支撑学科,对当今的体育文化研究具有直接的影响。文章试图从我国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关系入手,阐述加强体育史学科与体育文化研究建设发展的意义与途径。

体育史学;体育文化研究;关系

体育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体育文化则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两者关系密切,但又承担各自不同的学科使命。北京奥运会后,体育文化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学科与支撑学科,体育史学在参与和促进体育文化研究的同时,也获得了本学科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契机。

1 国内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历程

体育史学是记录、收集、整理、研究、解释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认知体育并为体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的学科。体育史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也是主要支撑学科之一。

从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以来,体育史学就是中国体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之一。1919年,当中国刚开始出现体育教育之时,郭希汾先生便撰著了国内首部《中国体育史》,由此开启了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先声。此后,中国的体育史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1919-1940年代)、奠基(1950-1970年代)、突进(1980-1990年代)和沉寂(1999-2008年)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体育史学研究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样,受到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和学术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研究方向、重心、方法与规模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其标志性事件有1982年11月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成立,1983年1月《体育文史》杂志出刊, 1984年中国体育史学会成立以及1985年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的成立。此后,在“盛世编史”“盛世修志”热潮中,全国各地体育部门陆续成立体育史志机构,体育院校也普遍开设了《体育史》课程,形成了颇成气候的体育史研究热潮与一定规模的体育史研究群体,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地修史修志热潮退去和国内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体育院系课程体系调整,体育史研究渐入低潮,风光不再。虽有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委(后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委员会)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勉力支撑,但这一时期体育史研究人才流失,士气不振,成果锐减,学科发展乏力已成不争之事实。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申办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下,中国体育史学界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与需要,有意识地从“寻根史学”转向“参与史学”,亦即将研究重心由中国古代和近代体育史研究转向以现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在政府体育部门的指导与资助下,产生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体育通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体育》等重要成果,并力图通过这些课题研究与中国的体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接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体育史研究的功利化与窄化现象,具体表现就是中国古代体育史、近代体育史和外国体育史研究成果急剧萎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史学科的衰落不振是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内知名体育学者卢元镇教授与任海教授都曾多次对笔者说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价值的成果不多,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体育史研究的衰落而导致很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两位教授还多次对体育史学科人才流散感到十分痛心与惋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一度沉寂的体育史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体育文化成为中国体育新的发展领域与重点方向。

国内的体育文化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其标志是1986年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的“首届全国体育文化研讨会”。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体育文化研究是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成就,是部分中青年学者对改革开放前的泛政治化体育观及其阐释方式的置疑与批判,大胆提出以社会文化新视野和新的方法来定义及阐释体育,由此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和一批体育新学科的出现。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研究未能持续下去。20世纪90年代以后,体育文化研究并未出现多少有份量、突破性的成果,亦未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在高校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并未获得普遍认可。到目前为止,“体育文化”在体育科学领域中充其量还只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进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阶段。2009年12月于绍兴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讲话中首次将“体育文化”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并列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与任务。2011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在成都首次召开了全国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同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和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推动和促进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与目标。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研究也成为了体育理论界、学术界,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界的热门选题。

中国体育学界近年来体育文化研究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导向,但根本原因在于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方向变革的必然。由于公众对奥运金牌热度的下降,政府与学界都认识到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再不能以奥运战略和金牌取向为主导,从而转向体育多元化发展维度,更加关注和重视体育的教育、健身、娱乐、文化、产业等多元功能与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不再只意味胜负与金牌,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所蕴涵与显现的文化价值与符号意义开始凸显出来。而围绕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产品如精神道德、开闭幕式、博物馆、陈列展览、新闻传播、出版影视、网络产品、广告作品、艺术作品、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一不需要体育史学成果来支撑。这也就是近年来,包括未来体育史学研究走向新阶段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机缘。

2 近年来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的新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北京奥运会后的体育文化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文化研究有本质的区别。其一,以往的体育文化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中青年学者自发提出的学术问题,而当前的体育文化是国家体育事业的战略方向与工作内容;其二,以往的体育文化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和学术领域,而当今的体育文化是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事业与体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其三,以往的体育文化研究领域仅限于一些理论问题,而当今的体育文化研究则要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道德与精神、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非物遗产传承、体育对外交流、体育新闻与传播等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撑。

正因为如此,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体育史学面临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压力。围绕体育文化研究,体育史研究必须在视域和方法上发生变化,需要从以往相对狭窄而专业的体育史学研究向更广阔的体育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力求以传统的体育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和源点,进入更接地气且海阔天空的体育文化研究领域。

例如,在2010年亚科会体育史分会场、2011年东北亚体育史学术研讨会、2011年首届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2014年第二届(成都)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等,都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涉猎体育文化领域。又如,据不完全统计,2009至2014年,国内中文体育类16家核心期刊所发表的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类相关论文为近600篇,其中除了传统的体育史研究领域(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近现代体育史、外国体育史,奥林匹克史、地方体育史或专门体育史等)外,近三分之一是与体育史学有关的体育文化、体育非物遗产、体育人类学、少数民族体育史等专题研究内容。

另外,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看,2009年-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立项共计531项,其中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立项数较以往明显增加,达到了95项,占体育学立项总数的17.9%。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立项数为782,其中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类立项数为94项,占总立项数的12%。获立项数处于总体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近年体育史、体育文化课题占重要哲社课题份额

以上数据表明,北京奥运会后,在国家体育部门有关体育文化发展战略推动下,体育史和体育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为了配合体育文化研究与建设,体育史学界亦开始将研究重心重新转向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近代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史、少数民族体育史、地域体育史以及体育非物遗产等方向上。同时,近年来国内体育史研究在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引入了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理论与方法,综合采用文献典籍、考古文物、田野调查、口述史、影像图片等史料,力图多维度、多层面、多形式地记录、呈现、展示和探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面貌及相关问题,从而极大地弥补和改变了以往体育史研究单一依靠文献典籍资料的不足。

在以上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有:依托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五十余年研究基础而建立的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博物馆、在山东淄博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的蹴鞠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陕西省体育博物馆等,尤其是在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期间由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博戏——中国体育文物精品展》首创了在大型国际赛事期间多家博物馆跨界合作展示中国传统体育文物的模式,受到观众和各方高度肯定与赞赏。

另外,以已故胡小明教授为代表的体育人类学研究系列成果、中国体育博物馆研究者开展的《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武术家口述史研究》多项口述史研究成果,以及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建立的多个体育“非遗”基地等,也成为近年来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研究新的亮点,并为未来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上述体育博物馆的建立和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促使体育史及体育文化研究由极少数学者的学术活动变成了集展示、教育、科研、交流为一体的大众传播文化,更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原来主要由文献典籍史料研究发展为文献与文物相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文物相结合、口述方法与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展示相结合的全新格局,从而为研究和传承悠久灿烂的中华体育文化,推动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拓展体育史学研究领域以及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和社会文化成果开辟了新的路径和前景。

3 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的关系与未来

近年来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的互动发展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涵化关系。体育史学是记录、收集、整理、研究、解释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的学科。而体育文化则是一个内涵复杂,范围广泛,边缘模糊的新兴研究领域,从上位的精神思想层面,到中位的制度组织层面,到下位的具体项目、活动、符号文化等表现形态,其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功能等较之体育史学都有所不同。

由于目前体育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文物考古与展示、体育精神与体育思想研究、体育非物遗产等领域与方向,因而体育史学必然成为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与支撑。毋庸置疑,缺乏体育史学研究的功底与基础,要从事上述领域的研究将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就是近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数量不少但大多乏善可陈的主要原因。

上述现象也凸显了90年代以来体育史学科衰落的后遗症和严重后果。由于学科不振,人才流失,尤其是体育院系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中体育史课程被大量删减甚至剔除,至使当前中青年体育史研究人才稀缺,而其它体育学科人才亦因知识结构不完整和缺乏体育史专业的学术训练,难以承担体育文化研究的重任。

目前就体育史学界而言,应该及时抓住和把握体育文化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天赐良机,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积极拓展学术研究领域,将体育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体育文化研究之中,与此同时力图推动和促进体育史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体育史学研究的变革方向与国际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20世纪以来,国际历史学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转向新史学的变革历程。其特点与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从传统的“叙述型”转向“分析型”,即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其二,从研究“显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转向研究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力量;其三,从狭隘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与“结构”;其四,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其五,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相较而言,传统历史学主要关心的是政治史,表现为史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单个事件,年鉴式的、机械的叙述事件,排斥经济、文化、心态,在方法上拒绝科学归纳,拒绝历史现象的普遍性,强调客观主义方式,从而造成历史学变成简单枯燥的“历史帐单”,陷入以“工具史学代替史学工具”的困境。而新史学主张用跨学科全面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事物,提倡全面史观,在史学研究中扩大和丰富史料采集范围,拓展视野进行全面化分析,主张引入经济史,文化史来分析和重建当时的历史模型,建立心态史,认为历史不仅可以解释过去,而且可以是诠释现在,这使得历史学真正成为了一门社会科学。

上述国际历史学界的“新史学”理论与变革极富启迪,应当引起国内体育史学界的思考与借鉴。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专史领域与分支,体育史学理应将自身的研究与体育发展实践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其中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存在价值。

毫无疑问,目前体育史学科与体育文化研究最迫切的事情是培养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学科的未来。综合而言,除了学者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与学术品质外,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研究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结构?笔者认为,其一,是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素养、知识架构与研究方法;其二,是体育学基本理论、体育史学基本知识以及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传播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其三,是掌握文献典籍研究、田野调查、考古文物、摄影摄像、视频制作、网络传播等专业技能与方法。

显而易见,上述人才目前只能通过高校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才能完成。但坦率地说,就目前国内各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体育学院而言,要培养出合格的体育史学与体育文化研究人才相当不易。就是以培养体育史人才著称的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而言,也极大受困于生源质量、师资团队、课程设置、培养计划限制等因素。

人才培养决定体育史学科的未来,也决定体育文化研究的未来。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有所作为:

其一,政府体育部门及体育院系领导的观念改变。只有决策层认识到体育文化之于体育发展的重大关系和体育文化研究之于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研究才能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这一点,在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和体育史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鲜明。

其二,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体育学术界要从事体育史和体育文化研究,必须自觉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加强文史哲基础学科的素养与训练。目前国内包括体育史在内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博士生培养方式难以胜任体育史和体育文化研究人才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文史哲等基础学科训练,尤其是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因而必须大力改进和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其三,加强跨学科合作与联系。体育学者在从事体育文化研究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走出去,加强与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跨学科合作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4 小结

由于体育文化建设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体育文化研究在今后数年内将成为体育科学体系中的热点领域。作为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与支撑,体育史学科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其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学术研究成果将对体育文化研究产生直接影响。体育史学界必须拓展自身的视野和研究领域,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思路,并高度重视新一代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体育史学和体育文化研究开创未来。

[1]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派(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2010)[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孙大光.体育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5]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 (3).

[6]郝勤.政府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2).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Historiography and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HAO Qin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041)

Sports history is a science subject that records,collects,sorts,researches and explains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sports as a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while sports culture is a new research realm that covers spirit,system,organizations and cultural form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icated connotation, wide range and ambiguous edges.Sports history science is the basis and supporting subject of sports cultural research, which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urrent sports culture research.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un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sports history and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history and sports culture.

sports historiography;sports culture research;relationship

G80-05

:A

:1001-9154(2014)10-0001-05

G80-05

:A

:1001-9154(2014)10-0001-05

郝勤(1955-),男,山西大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所长。

2014-09-05

猜你喜欢
史学学科体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超学科”来啦
我们的“体育梦”
史学漫画馆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史学漫画馆
西方史学通史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