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
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持续下滑。3月18日,北京市政协发布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调研报告及建议案。报告显示,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而视力不良检出率则居高不下,中小学生两成“小胖墩”,六成“小眼镜”。针对上述问题,调研组建议,改进升学考试制度,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的体育分值。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在学生体质下降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协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并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努力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局面,其初衷值得肯定,对激发孩子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否有必要,还有待商榷。
将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继续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学校也好,家长、学生也好,肯定会对体育有所重视。不过,“应试体育”对提高学生的体质有多大的帮助?且不说进入考试的体育项目是否合理,对学生的体质提高有多大帮助,如果学生在应付沉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再抽时间单纯为了考试才锻炼,显然只是临时抱佛脚,对增强体质的帮助不大。一个人花点时间运动一下并不难,难的是运动爱好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应试体育”能做到这一点吗?
因为应试教育的荼毒,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少,体质下降,为了化解这个问题,又采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手法,岂不是南辕北辙?可怜的孩子尚未脱离文化考试的“虎口”,又将落入体育考试的“狼窝”。为了体育考试,孩子该牺牲多少休息时间?学生文化课减负的空当被体育培训替代,孩子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
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体育分值,表面上看是为了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在客观上也给孩子增加了另一种形式的课业负担,体育考试何尝不是一场残酷的“考试”呢?身体素质要不要?肯定要。但是,有关部门对体育成绩与中考、高考如何挂钩需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把体育纳入考试范围,增加体育考试分值,就能够立竿见影的。只有真正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将孩子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解救出来,让孩子有时间走出课堂,才能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与乐趣。如果不突破应试教育的思维,把增强学生体质的希望仍然寄托在考试上面,让孩子陷入另一种考试的泥潭,可能会事与愿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