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河流劣五类水质占44.1%,这是因为再生水的注入而造成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会在地下积蓄,影响下一代甚至几代人。
◤因为再生水的进入,圆明园湖区必须防渗,因为这里是城市地下水水源地的上游,一点都污染不得。
朱晨东
2014年4月10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从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北京的水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2013年全市共监测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3条段,其中,劣五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4.1%,达到979公里。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总磷、化学需氧量等。
这种低劣水质是因为再生水的注入而造成的。
2000年以来,北京水资源更加紧缺,河道断流,湖泊干涸,为了保障饮用水的供应,不得不从河北省买水。而许多河道的景观用水,则是大量使用了再生水。一个最新的消息是,据媒体报道,2014年2月底开始,北京陆续向河道补给再生水约4000万立方米,相当于20个昆明湖的容量。
再生水,指的是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再生水的性价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据《2012年北京水资源公报》显示,当年北京城六区污水处理量已超过9亿立方米。这些被处理过的污水,绝大部分都退到邻近的河湖中,成为原先干涸河道湖泊的补充。
这些再生水已经不黑不臭,但它依然是劣质水,可以观赏却不可以触摸。例如,因为再生水中有一定量的大肠杆菌,如果河湖中的水仅仅是从远处观赏,它应服从的国家标准是每升不高于10000个;如果用手触摸河道中的水,其应遵守的国家标准是每升不高于500个大肠杆菌,两者相差20倍,而后者不经过消毒是达不到的。
如果河床是沙质或沙壤土质,这些劣质水会逐渐渗漏到地下,重金属(汞、铬、镉、砷等)和有害物质(苯、乐果、酚等)就会在地下积蓄,影响下一代甚至几代人。
据悉,2012年,北京城市河湖使用再生水量已达1亿立方米。为了使这些再生水流动起来,北京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水泵站和管线,将污水处理站的退水(经过二次深度处理的水)送往上游河道,使之循环起来,为北京城营造了一个有水的美景。
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胡洪营也曾对媒体讲过,再生水的使用并非百利无一害,在发达国家,不乏反对使用再生水的声音。最普遍的理由是,再生水使用不慎,很可能会污染地下水水源。缺少使用端的水质监测,这是目前中国再生水使用最大的问题。从实际经验来看,很多使用再生水的河道往往更容易富营养化,原因是这些水并没有达到使用标准。
北京的河道有水质监测,但并不会做国家标准(GB/T 18921-2002)规定的全部化验项目。有监测不等于有监管,待测出有问题时,谁来叫停?到真正污染到地下水时,即使停止再生水注入河道也为时已晚。
所以,我们不得不经常告诫身边的孩子们,不要到小河里去捞鱼、捞蝌蚪。当然,我们更反对建设以再生水为水源的瀑布、喷泉和叠水。北京用深度处理的再生水进行道路喷洒,也需要十分谨慎其水质是否达标。
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对再生水的水体在河道的停留时间也作了规定。如:当完全使用再生水时,景观河道类水体的水力停留时间宜在5天以内;在水温超过25℃时,其水体静止停留时间不宜超过3天。但是,北京河湖中再生水的停留时间很长,如陶然亭湖、龙潭湖、朝阳公园湖、圆明园福海的湖水几乎不流动。
其中,要重点提一下由圆明园东区防渗工程(在湖底铺设防渗膜)引起的争论,从2005年3月29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对圆明园防渗工程提出质疑,3月31日该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开始,两方意见不断交锋,现在应该可以下结论了,这就是:因为再生水的进入,圆明园福海等湖区必须防渗,要防止湖水与地下水的交流,因为这里是城市地下水水源地的上游,一点都污染不得。而后来的整改意见(即拆除湖岸垂直的防渗膜,保留湖底水平的)是不够完善的,即防渗不彻底。湖区因为不流动,容易造成富营养化,在这类河湖里不应该提倡触水游览,不宜划船、钓鱼,一定要单设监管、设警示牌。
目前,北京将通过四大类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率将由83%提高到90%,全市新建再生水管线484公里。届时将实现4大热电中心、30条河流、27个湖泊、多处郊野公园全部使用再生水。到2015年,北京利用再生水将达1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1/4以上。
再生水的使用已经不可阻挡,但它存在的致命缺陷令人担忧,有人因为不知情在此类河道里洗澡,是非常危险的,缺乏监管措施,将造成严重后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清水即将到达北京,如果通水初期的年水量到达10亿立方米以上,我建议,应该分出一小部分水量(1亿立方米)用来冲洗城市中心区的河湖,置换掉再生水;中心城的河湖必须靠清水维持,再生水要逐步退出天安门以西的河道与湖泊,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让北京城向宜居城市标准靠拢,让市民可以亲近水边,让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作者为北京市水务局原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