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Reporter 谭弘颖/TAN Hongying
成都工具研究所董事长罗勇
2014年2月24日,适逢CCMT2014在上海召开,本刊记者有幸在成都工具研究所的展台采访到了其董事长罗勇先生。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都是我国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建国初期,一大批人才被选派出国留学、一大批工业学院及科研院所相继成立。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很多老前辈而言,建国初期那是一段“工人阶级和工程技术人员激情燃烧的岁月”。1956年成立的成都工具研究所,就是这么一个有承载、传承的科研院所。
作为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直属的我国工具行业惟一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成都工具研究所响应国家的三线建设号召,1965年从哈尔滨迁至成都,从此在“天府之国”扎下了根,也在我国工具行业书写了一笔笔浓墨重彩。1999年进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即国机集团,2013年世界500强之第326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罗勇董事长自1984年进厂以来,就一直在成都工具研究所工作,转制以后的成都工具研究所更是有许多工作都是其亲身参与的。国企改制让原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企业,演绎了不同的版本的“人生”。
成都工具研究所之所以能在国企改制后做得有声有色。罗勇董事长认为,这一是归功于其厚深的底子;二是归功于成都工具研究所人的求变精神。
成都工具研究所的行业地位从挂靠在其上的组织可窥一二: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具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仪器学会,国家刀具质量监督监测中心,机械工业量具量仪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刀具、量具量仪认可实验室,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验机构(刀具)、科技成果检测鉴定部级检验机构(量具量仪)、全国刀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展会上展示的部分产品
成都工具研究所的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切削刀具类、精密测量仪器、表面改性技术及设备。在切削刀具类中,又针对不同领域划分出,如硬质合金石油管螺纹刀具、硬质合金可转位螺纹刀具、地质钻探螺纹刀具、金属陶瓷轴承刀具、超硬材料刀具、竹木刀具、硬质合金孔加工刀具、数控刀具等等。在精密测量仪器中,齿轮测量仪、蜗轮蜗杆类测量仪、主动量仪、坐标机、激光干涉仪以及其他量仪。在表面改性技术及设备里,则不得不提其QPQ技术。QPQ技术是金属科技领域内的高新技术,可以同时大幅度提高金属表面的耐磨性和抗蚀性,而且还具有处理后零件几乎不变形,无公害,节能等优点。因此被称作金属科技领域内的革命性新技术。成都工具研究所的QPQ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成功用于生产曲轴、凸轮轴、活塞环、气簧活塞杆、球头销等汽车零件;齿轮、工具、模具、开关零件、机车零件、机床零件等。此次展会,成都工具研究所就展出了其大部分主要产品。
这些年来,成都工具研究所的创新隔而不断,共获得国家级发明奖3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项、部省科技进步与成果奖140余项,2006年以来取得11项国内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一个老国企而言,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老国企里,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大批出自某国企的人出去后不管是单干还是在外企,都做得风生水起;而这些人原来在国企里要么不显山露水、要么乏善可陈。罗勇董事长在接手成都工具研究所后,也为此困扰并思考过。他给笔者聊到他们的想到的对策——“独立核算”。通俗点讲,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承包制,人还是研究所的人,研究所鼓励大家创新,而创新的成果,研究所给予外面或者说市场上同等的待遇。这其实是综合了机制、待遇、感情、事业等因素制定的政策。罗勇董事长认为,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才会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只有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这些年来,成都工具研究所人才凝而不散。现有职工572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高级职称112人,中级职称208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政府津贴22人,直接参与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达200余人。
正是这两者的结合,让成都工具研究所赢得了生存、赢得了发展,罗勇董事长认为,这不啻于“二次转制”。对于未来,成都工具研究所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一方面要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里不能只做个产品供应商,而是要做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诸如服务之类的隐形价值将引起重视。相信成都工具研究所会在国机集团这个大家庭里,越走越好,为我国的工具行业再增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