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深树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长沙 410006)
湖南省生猪产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武深树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长沙 410006)
本文根据湖南省不同生猪产区的生产和养殖密度变化情况,从饲料供应、养殖基础、政策环境、经济条件、地理空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各生猪产区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对该省生猪养殖产区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以下预测:湘南产区的生猪养殖优势将进一步发挥,湘中产区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长株潭产区、洞庭湖产区的优势地位将呈下降趋势,湘西产区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成为新的生猪优势产区。
湖南省;生猪生产;养殖产区;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湖南是全国的生猪大省,列入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县有50个,占全国生猪优势县总数的11.4%。2013年湖南的出栏生猪量、猪肉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4%和8%。生猪饲养产值达到1 017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8.3%,占农业总产值的20.7%。本文以2000—2013年的生猪养殖情况,结合各区域的人口密度、饲料生产、地理环境等因素,分析转型升级时期湖南省生猪养殖区域的分布变化趋势,并预测湖南省生猪主要产区养殖规模的变化趋势,为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完善养殖支持政策、推动生猪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图12000—2013年湖南省各养殖产区的生猪出栏量
根据湖南生猪养殖的发展基础、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湖南省的生猪产业可以分成五个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养殖产区,即长株潭产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湘南产区(包括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湘中产区(包括邵阳市、娄底市)、洞庭湖产区(包括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湘西产区(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2000—2013年各养殖产区的生猪出栏量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0—2013年的14年间,湖南省生猪出栏量增加1 753.39万头,增长27.83%,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2000年全省出栏生猪6 299.70万头,随后6年稳步上升,在2007年大幅下降,2008年又明显回升,2010年达到7 998.58万头,2011年小幅下降,2012年再次回升,至2013年,全省出栏生猪8 053.09万头。
从不同养殖产区间的变动情况来看,各养殖产区均在2007年、2011年出现生产下降拐点,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湘南产区和洞庭湖产区的产业地位优势进一步提升,至2013年,这两个产区的生猪出栏量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52.02%;长株潭产区和湘西产区的产业地位有所下降,是全省生猪出栏增幅最小的两个产
区,其中湘西产区的增幅仅为4.09%。全省5个不同生猪产区的变化趋势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⑴从不同产区出栏生猪的增长量来看,湘南产区增长量最大,生猪出栏量增加了537.41万头;其次是洞庭湖产区,增加了501.50万头;再次是长株潭产区和湘中产区,分别增加了381.69万头和311.05万头;湘西产区增长最小,仅增加了21.74万头。⑵从不同产区出栏生猪的增长幅度来看,洞庭湖产区的增幅最大,为37.37%,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增幅(27.83%);增幅排第二的是湘南产区(29.71%),再次是长株潭产区(26.23%)和湘中产区(26.77%);湘西产区增幅最少,仅增长4.09%。⑶从不同产区生猪出栏量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比例来看,按比例从大到小排序,2000年为湘南产区(28.71%)、长株潭产区(23.10%)、洞庭湖产区(21.30%)、湘中产区(18.45%)、湘西产区(8.44%),2013年调整为湘南产区(29.13%)、洞庭湖产区(22.89%)、长株潭产区(22.81%)、湘中产区(18.29%)、湘西产区(6.87%)。⑷从不同产区出栏生猪占全省出栏生猪比例的增幅来看,洞庭湖产区和湘南产区的所占比例分别增长1.59和0.42个百分点;其他3个产区的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湘西产区,达到1.57个百分点。
从各产区内部看生猪出栏变化趋势,尽管湖南全省14个市州的生猪出栏量均有增加,但其生猪出栏增长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存在较大差异。⑴从生猪出栏的增长量来看,增长量最大的是永州市,增长280.33万头;其次是邵阳市,增长206.09万头;再次是益阳市,增长199.64万头;增长量排最后三位是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分别增长2.45万头、4.39万头和14.9万头。⑵从生猪出栏量的增幅来看,增幅最大的是益阳市,增长71.31%;其次是永州市,增长52.66%;再次是常德市,增长41.3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的市州还有株洲市(35.94%)、邵阳市(27.48%);增幅排最后三位的是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增幅分别为2.16%、4.45%和4.65%。⑶从生猪出栏量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比例来看,湘南产区的永州市增长最大,提高了1.64个百分点,但衡阳市、郴州市分别下降了0.72、0.50个百分点;长株潭产区的株洲市提高了0.33个百分点,但长沙市、湘潭市分别下降了0.48、0.14个百分点。洞庭湖产区的常德市、益阳市分别提高了0.73、 1.51个百分点,但岳阳市下降了0.65个百分点。湘中地区的邵阳市、娄底市保持相对稳定,均呈略有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03、0.12个百分点。湘西产区的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均有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0.29、0.92和0.36个百分点。
据文献资料,湖南生猪的粪便年排泄系数为:粪398 kg、尿656 kg、BOD 25.9 kg、COD 26.6 kg、NH3-N 2.1 kg,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生猪粪便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分析不同生猪产区的区域布局和发展趋势,必须充分考虑其单位土地面积的养殖密度,即生猪养殖的环境承载能力。根据2000—2013年湖南省不同生猪产区的养殖情况,分析各生猪产区的养殖密度发现(表1),随着生猪养殖量的增加,各生猪产区的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增长。养殖密度超过500头/km2的养殖产区由1个(长株潭产区)增加至2个(长株潭产区、湘中产区),养殖密度一直保持在100头/km2左右的养殖产区只有湘西产区。
表1湖南省不同生猪产区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猪出栏量
分析14个市州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猪出栏量,自2000年起养殖密度一直高于500头/km2的市州有长沙市、湘潭市、衡阳市、娄底市。湘潭市2000年的养殖密度为895.98头/km2,2013年提高到了1 123.12头/km2,是湖南省养殖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唯一一个养殖密度超过1 000头/km2的地区。养殖密度小于200头/km2的地区有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养殖密度增幅超过40%的市州有常德市、益阳市、永州市,养殖密度增幅低于20%的市州有岳阳市、张家界市、郴州市、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
生猪养殖产区的生产变化是所有生猪饲养者决策变化加总形成的结果,分析养殖者的微观决策主要受饲料供应、养殖基础、政策环境、经济条件、地理空间等因素影响。
3.1 饲料供应
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60%以上,饲料供应是影响生猪饲养的主要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2013年洞庭湖产区的猪料产量达到379.63万吨,占全省饲料产量的40.62%。而湘西产区的猪料产量只有27.75万吨,仅占全省饲料产量的2.97%。从2000—2013年的生猪养殖发展情况看,洞庭湖产区是湖南生猪养殖发展速度最快、增幅最大的产区;而湘西产区是湖南生猪养殖发展速度最慢、增幅最小的产区。这表明,饲料主产区相对具有生猪养殖优势,而非饲料主产区由于饲料供应主要依赖外地调入,对生猪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大。
表2 2013年湖南省不同生猪产区的猪料生产情况
3.2 养殖基础
在生猪养殖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散养户逐步退出,现代化的适度规模养殖迅速发展。传统生猪优势产区具有稳定的规模养殖群体,更容易获得政策、技术以及其他资源的集聚,其发展现代生猪养殖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产区。湖南生猪产业发展的实践结果表明,生猪优势产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养殖基础呈正相关关系。在2000—2013年的14年间,湘南产区、长株潭产区、洞庭湖产区3个产区的生猪出栏量占湖南全省生猪出栏的比重均一直在20%以上,而湘南产区和洞庭湖产区的出栏量和比栏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产区。2013年,湘南产区、洞庭湖产区分别有生猪调出大县20和19个,占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数量的31.75%和30.16%。
3.3 政策环境
生猪产业属弱质产业,受市场、疫病、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推进生猪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作保障,特别是要发挥财政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导向、膨化、吸附作用,推动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各市州生猪产业发展扶持的力度看,2008年益阳市、永州出台了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生猪优势资源的整合,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生猪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生猪出栏量的增幅分别居全省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从湖南不同产区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看,越是财政支持力度大的地方,其生猪产业发展越持续。2013年湖南省省级以上投入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补贴资金共8亿元,长株潭产区、湘南产区、湘中产区、洞庭湖产区和湘西产区分别占22.01%、28.73%、17.82%、23.86%和7.58%,各产区的生猪饲养量及其增长量与财政投入呈正影响关系。
3.4 经济条件
一个区域的经济条件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影响其对生猪生产的财政公共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一般而言,经济条件越发达,其生猪生产投入的可能性越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和现代养殖技术水平越高;二是地方居民收入增加可能导致猪肉消费量增加,进而促进生猪生产扩大规模,形成新的优势产区。在湖南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近几年的猪肉一直占65%以上。从收入弹性上看,目前城市与农村居民猪肉消费的收入弹性分别为0.10与0.46,当农户纯收入增加1%时,猪肉消费量增加0.46%,远大于城市居民;这也预示着随着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湘南产区、湘中产区、湘西产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其生猪养殖量和猪肉消费量将呈刚性增长。三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对生猪生产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生猪养殖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湖南湘西产区作为国家级攻坚扶贫开发地区,生猪产业一直是其重要的扶贫产业,因此当地农村养猪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产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养殖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农民弃养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影响生猪产业发展。
3.5 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主要包括交通区位、动物防疫屏障、人居环境密度、土地粪污承载能力等因素。从湖南全省空间区域布局看,养殖者往往将交通区位排在首位,因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养殖农户购买原料、销售生猪,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湘南产区紧接粤港澳、珠三角,其明显的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具体到某个养殖场的选址环境,养殖者更愿意在远离人口密集区、动物防疫屏障好、土地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生猪养殖污染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农户散养形态下,生猪养殖一般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生猪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生猪产区的区域布局调整。因此,在湖南生猪养殖区域布局调整中可以明显看到,长株潭产区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多年出现停滞增长现象,特别是长沙市的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已基本退出生猪养殖。2013年,这三个城市区的生猪出栏量分别为1.65万头、4.9万头、1.3万头,较2000年分别下降85%、7.5%、92.4%。即使是同一生猪产区,也在进行养殖区域布局调整,生猪养殖由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疏区转移,由土地承载量小的城市周边地区向土地承载量大的丘陵山区转移。
从2000—2013年的14年看,湖南生猪生产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呈现了由长株潭产区优势地位逐步下降,湘南产区、洞庭湖产区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的趋势,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湘西产区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
分析湖南省不同生猪产区的变化趋势,既要根据正在发展的变化规律,还要结合各生猪产区的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长期以来,湖南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湘南产区、长株潭产区、洞庭湖产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南生猪养殖密度最大的长株潭产区,其优势地位正在下降。洞庭湖产区的生猪养殖在政策推动、饲料供应等因素的推动下,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区,但洞庭湖产区的规模养殖户如果不能进行彻底的污染治理,生猪养殖废弃物可能造成洞庭湖水体污染,进而影响生猪产业发展。2014年,湖南省政府规定,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湘江干流两岸1 000 m范围及综合枢纽库区以外湘江干流两岸500 m范围内的区域为禁养区,区域内1 567户规模养殖户必须全部退出。可以预见,为保护洞庭湖的水体环境,洞庭湖及其相通水域的周边地区也将成为生猪禁养区。因此,洞庭湖产区的生猪发展速度将逐步放缓。湘中产区的规模养殖户相对稳定,山地资源丰富,生猪养殖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但由于该区地域面积相对较小,生猪养殖密度较大,发展速度也将受到一定影响。湘西产区的生猪养殖密度只有湖南平均养殖密度的1/4,且该区域山地资源丰富,天然防疫屏障条件较好,将成为新一轮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综合上述分析,湘南产区的生猪养殖优势将进一步发挥,湘中产区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长株潭产区、洞庭湖产区的优势地位将呈下降趋势,湘西产区则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成为新的生猪优势产区。
生猪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既有市场规律的作用,更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要把握生猪生产区域布局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生猪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引导生猪养殖由当前的优势区域向未来的优势区域转移,建立长效的生猪优势产区。二是要统筹不同生猪产区的产销供应,稳定生猪调出大省的优势地位。在湖南生猪养殖区域布局调整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时期不同产区养殖量的合理性,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甚至出现局部地区生猪供求失衡现象。要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强化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和预警信息发布,建立产区与销区之间的对接机制,确保猪肉供需基本平衡。三是要通过项目投资、养殖补贴、风险保障、扶持龙头等措施支持湘西产区的生猪养殖,让其发挥潜在优势,发展成为新的优势区域。四是要按照生猪产业的发展需求,增加生猪优势产区的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加大对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疫病防控、技术推广、肉品加工等环节的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做强优势产业,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F326.33(264)
B
1673-4645(2014)12-0032-04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