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技能培训应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困境

2014-04-24 09:41杨菊华
共产党员·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流入地职业技能农民工

杨菊华

2014年春节过后,企业招工难问题再次凸显,劳动力供需双方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也更为突出。为此,国家人社部准备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计划每年培训1000万人,实现到2020年所有新生代农民工都得到一次支付补贴的就业技能培训的目标,从而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农民工职业培训

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多个主体。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巨额资源,各地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力度也很大,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依旧很多,深入推进的难度较大,实际效果甚微。在某些地方,培训甚至成为当地政府的“敛财工程”。虽然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大量的农民工接受过政府组织或政府资助的培训,但2009——2013年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农民工动态监测调查”(以下简称“监测调查”)个体数据和社区数据的对比研究结果却表明,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很低,存在“只见数字不见人”、农民工普遍“被培训”现象。

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监测调查覆盖的地区广,调查的样本量大,提供的信息量多。使用此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全国农民工接受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的一般水平。基于历次数据的分析结果,可对农民工参加政府提供培训的趋势、现状和影响因素作出如下判断:

一是参加培训的比例很低。在多次调查中,包括各级各类主体提供的所有培训在内,均只有不到20%的农民工参加过培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这一比例明显过低。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均超过70%。

二是参加过政府提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更低,大约仅有一成的农民工参加过这类培训。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或未能通过职业培训有效改善自身的职业技能。

三是培训的回报率因时间而降低,对青年农民工的回报率更低。总体而言,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尤其是年长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更低。不过,参加过培训的人多认为,培训或多或少有些用处——这种对培训的正面反馈体现了这项服务的积极意义。不过,2009年和2010年两期培训数据显示,培训的回报率因出生队列和户籍而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认为培训很有用的比例有所降低,认为培训无用的比例在上升。

四是“只见数字不见人”,农民工普遍“被培训”。通过将社区数据和个体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社区干部报告的培训服务与个体层面的培训参与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在每个调查地点,超过30%的社区报告说,为农民工提供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却不到社区提供数据的三分之一,有的地区甚至不到六分之一。一方面,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培训农民工;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却很少参与到这些培训项目中去。这种矛盾现象是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量的研究表明,政府的培训工作未能很好地契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痕迹明显,降低了农民工的参与热情。监测调查实证数据的分析结果从另一个方面印证,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同时,他们自身的特征(如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时间过长)也制约着他们的培训参与。

政府的培训服务可显著提升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概率。尽管数据存在明显的“只见数字不见人”的困境,但若当地政府或社区提供过职业培训,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只有相关机构(包括政府)首先提供了培训服务,农民工客观上才有可能参与其中,而免费培训对农民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社区的便民服务以及对农民工的各种帮扶项目和举措,提高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概率。

对策建议

对于多数农民工来说,接受正规教育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职业培训就成了提升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政府可通过向其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掌握专业化、职业化、岗位化的技能,进而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加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但是,实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信息和个体提供的数据存在巨大的矛盾,前者的数字很高,而真正的受益者很少,出现了“只见数字不见人”,农民工普遍“被培训”的现象。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对如何扩大农民工的受益面、怎样增进培训的有效性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开门办培训。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政府部门虽然为农民工举办过许多旨在提高其职业技能、增强其在流入地生存发展能力的各种培训,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政府部门和农民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农民工普遍无法及时获取政府提供培训的信息,是导致这一矛盾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在想方设法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服务的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将培训信息传递到农民工当中去,真正做到开门办培训。比如,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手机短信、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现代媒体发布培训信息,也可以在劳动力市场、工业园区等地直接发放宣传材料,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通过用人单位向农民工介绍培训项目。

关注重点人群,明确服务重点。“80后”农民工参加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明显低于老一代的农民工,而“90后”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更低。鉴于他们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的主力军,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训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应是这类人群。将他们纳入政府的培训体系中,有效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举措。

突出技能培训,拓展服务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其找到理想的工作,使其能够在流入地站稳脚跟,因此,职业技能无疑应是培训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农民工要想在流入地实现生存发展,逐步融入到流入地社会之中,还必须对流入地的风土民情、文化传统等内容有所了解。因此,政府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应当在内容方面有所突破,在突出重点的同时,适当介绍当地的特色文化,为增进农民工对当地的了解创造条件。

开展调查研究,按需实施培训。培训工作的开展必须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参加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在培训开展之前,有关部门要主动开展需求调查,分析制约农民工在流入地生存发展的主要瓶颈,将农民工划分成不同类别,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注重农民工的反馈,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在培训结束之后,有关部门要实施效果评估,寻找本次培训的积极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培训工作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活化培训时间和地点,让农民工有可能参加培训。灵活的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将为农民工参与培训提供极大的便利。为便于农民工参加培训,应当把培训时间定在晚上或节假日,把培训地点设在厂区、宿舍或农民工聚居的社区里。

实行有偿培训,激励培训兴趣。农民工不愿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的一大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参加培训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活动。政府若能给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一定的经济补偿,则其参与热情可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总之,要保证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流入地政府部门必须想方设法削弱他们的“过客”心理,推动其实现从“流动”到“留住”的转变。基于农民工需求的、讲实效的、不走过场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该目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加快转变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各项培训服务,不断培育人才。要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场地和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拓宽培训领域,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手段,提升培训质量;要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从农民工切身利益出发,不断激发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本栏编辑/白华鲜

猜你喜欢
流入地职业技能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