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百人冲击诺奖”靠谱吗?

2014-04-23 20:28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时评诺奖诺贝尔奖

最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公布,该计划决定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培养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遴选出100名杰出人才“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对“万人计划”的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还将在经费、政策上给予直接的特殊支持。(2013年10月30日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把冲击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目标,专门针对一个特定人群,这不符合科学规律。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险、探索,国家应积极营造比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研回归本质。如果科学家有潜力,愿意做某个方向,无论十年二十年都应坚持下去,国家也理应支持。

@时评人吴心远:从“万人计划”的官方解读看,国家的良苦用心值得期待,但同时也要明白,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运动式圈养,要使各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尤其是培养世界级的顶尖人才,更需要优化制度环境、夯实教育基础。

@作家韦其江:当前,科技发展面临两个瓶颈:一是过多的行政化干预,导致科研机构官场化;二是急功近利的利益化政绩观,使科学研究脱离了自然方向。诚然,科学探索需要国家加大经费投入,但最核心的还是要营造一个独立公平、宽松自由的学术生态环境,简单寄望于行政力量去推动科研进步,实非理性和明智之举。

@大学讲师王勤川:类似“遴选百人冲击诺奖”的做法国际上也有先例,例如日本在2000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目标中,就提出今后50年内要获得30个诺贝尔奖,目前他们已实现了三分之一。因此,对我国的“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应持肯定态度,被遴选的人应该说都是目前我国离诺奖最近也是最有可能获奖的佼佼者,我们为何不期待一回呢?

@时评人董劲飞:对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扶持计划,只是人才培养的土壤之一,毕竟再好的科研人才,没有好的科研环境,没有资金支持,也难以做出大成绩。可光凭这些就够了吗?大量科研经费流失,科研腐败如何治理?僵化的学术体制如何注入活力?再看得长远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些都需要好好翻一翻土,彻底深耕一下。

@热心网友风烟杨柳:国家出台一系列人才扶持计划的初衷是好,但就怕像运动员参加奥运、学生参加“奥赛”一样,为了获奖而搞“大跃进”,搞“举国体制”,这是值得警惕的。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说:“一个科学家为了拿诺贝尔奖而去工作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获奖而进行的人才培养,似乎有点剑走偏锋了。

@社会学家洋河:全球顶尖的科研成果并非仅用金钱就能堆砌出来的,不要再沉浸在什么“美籍华人”“华人女婿”获奖之类的自我安慰里了,他们接受的教育与国内的相差十万八千里。我这么说并不过分,请问,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现在这样,不遗余力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政府职员张国伟: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优良的基础教育,他的人才储备就会明显不足,花再多的钱去扶持少数几个人,最终都无益于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正如鲁迅所说的“天才的出现,首先要有天才的土壤”,因此,在投入大量经费“滋润”少数精英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革教育教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万人计划”作为一个中央计划,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落空,因此“冲击诺贝尔奖”只是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当然不会仅限于此。对一个大国来说,即使获个别诺奖,对科技发展的意义也有限,因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还有更全面的指标,非一两个诺奖就能涵盖。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时评诺奖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知多少
时评的一般思路
聚焦诺奖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诺贝尔奖的由来
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