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陈熙
走基层系列报道
寿光:蕴藏在菜棚内的“营养动脉”
□《中国农资》记者 陈熙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农资寒冬,水肥一体化宛如一阵春风吹拂,带来科学施肥的新理念,埋下现代农业这颗希望的种子。
在拥有“大棚蔬菜之乡”美誉的山东寿光,蔬菜经济的高附加值让农民用得起昂贵的水溶肥,用得上大棚滴灌设施。对于一些蔬菜基地而言,滴灌管道作为菜棚内的“大动脉”,能够为作物均匀输送养分;但必须看到,大量农民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等传统施肥方式,使作物很难全面吸收养分。
在传统施肥与现代农业的交接之下,寿光正在通过蔬菜基地示范带动,让农民逐渐接受滴灌施肥所带来的好处,形成全新的施肥理念。
现代农业呼唤科学施肥。一般而言,对于大棚蔬菜这种高附加值作物在施肥之前需要进行测土,以测土配方肥作为基肥,后期则使用水溶肥作为追肥,以滴灌方式追施。那么,滴灌在大棚中如何为蔬菜提供养分呢?
记者来到寿光的一处蔬菜基地,基地负责人、寿光美微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国介绍说,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进行科研合作,现拥有30亩地,设8个蔬菜大棚作为滴灌试验棚。这些试验棚的长度约为100米,宽8-10米,滴灌管沿着作物的行向铺设,距离株根5-10厘米,每行作物铺一条,滴头间距30公分。在保证均匀灌水的情况下,为了方便作物行距调整,滴灌管以S型盘绕铺放。“每次滴灌进行10-20小时,其中夏季每隔7-10天要实施一次滴灌,冬季隔15-20天实施一次,单个滴头每小时流量为1-2升。不同作物的需肥情况各异,可以按照需求量的多少控制施肥。”
滴灌管道的源头连接着施肥罐。施肥罐主要利用低压管道系统将水和肥料完全溶解,打开施肥器开关之后,通过一根一端粗、一端细的管道将肥液压出,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中,施肥量由人为进行控制。此外,滴灌所用的水源来自于当地水井,为了避免杂质堵塞细小的管道,这里的井水已经被多次过滤。
与“休渔期”相似,为了让土壤得到充分休息,记者采访期间,寿光蔬菜大棚正处于“封棚期”。记者走进一个已封的大棚发现,有一些“纸箱子”悬挂在墙上,还有不少“玻璃瓶”散放在地上,瓶子上插着几根软管。基地农资供应商、山东大地宏琳农资有限公司化肥部总经理王军告诉记者,这些是空气箱和液体瓶。“水溶肥随水追施后,大部分养分由作物直接吸收,少部分会淋失到深层土壤里,如果水溶肥产品中含有硝态氮,则还有一部分具有易燃性的一氧化氮会以气体形式释放到地表之上。空气箱可以扣在土壤上,通过已经穿透到土壤中15-30公分的管孔收集气体,测定不同气体含量;而液体瓶上的管子则可以扎入土壤中,抽取深层水以测定滴灌后作物吸收营养的比例。”
大棚中的简易滴灌系统全部使用塑料管道,毛管被埋入地下,水直接滴入作物根区,几乎没有蒸发和渗漏损失,水的利用率可达95%—98%,分别比喷灌和地面灌水省水40%、60%。肥料养分随着灌溉水渗入到土壤中,再通过质流、扩散和根系截获等方式到达根表,为作物吸收利用。由此,蕴藏在菜棚内的滴灌管道就像一条条“动脉”围绕着作物,科学合理地向根区提供水和养分,管道与作物之间“血脉相连”,形成一种良性的供需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介绍说,水肥一体化的低级应用是将肥料溶解于水,通过人工淋施、浇施或冲施入田,但是,这种看似作物养分“一次性到位”的传统施肥方式,恰恰很难保证作物养分全面吸收。
众所周知,平衡施肥已经成为作物吸收全面营养的最佳选择。作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高级应用,滴灌设施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输送除大量元素养分之外,还能够输送像钙、铁、锌、钠、硅等中微量元素。这些中微量元素被作物很好地吸收,作物“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的效果。陈清表示,滴灌一般可以提高作物产量20%-100%,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水,避免了输水损失和深层渗漏损失,同时肥料可以根据作物消耗水分直接进入根区附近,使土壤养分保持在最佳平衡状态。
不仅如此,矿质营养元素补充到农作物体内后,经过植物吸收、利用、合成,最终会形成天然富含矿质营养元素的食物,能够增加人体对矿质营养元素的摄取。记者发现,经科学滴灌生产出的番茄顶端没有激素堆积的锥形突起,密度比一般番茄要大,放在水中会自然下沉,肉质红色、沙瓤多汁;而黄瓜瓜皮油绿发亮,瓜条短而直,带有一股自然的清香,口感鲜而清爽、脆而甘甜。
张建国介绍说,公司与当地蔬菜生产带头人共同发起成立寿光美微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统筹设施蔬菜生产,现有社员300余人,共计拥有400余座大棚,其中,基地8个大棚与合作社主要使用金正大水溶肥产品,由大地宏琳统一供肥供药。基地已经将所生产的蔬菜做成品牌,其中黄瓜、番茄、青椒等作物还形成系列进行销售。
由于滴灌帮助作物摄取全面营养,品牌作物附加值变得非常高,像大棚出产的番茄由于品质好受欢迎,每箱销售价格在50-55元不等,并且已经坐上火车,挺进北京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
在2014年寿光市政府工作报告上,寿光市市长朱兰玺表示,将继续培强培优现代农业,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推广菜沼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微机管理等农业新技术,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安全、优质、生态的“寿光蔬菜”整体品牌。
国内水肥一体化技术虽然推广多年,但寿光地区农民仍然依赖于大水漫灌、撒施浇施等传统施肥方式,导致作物养分吸收率低,大量淋失致使土壤板结、水源污染,新技术推广奈何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农民传统施肥习惯和落后理念成为最大阻碍。
张建国看在眼里,记上心头。他发现,农民只有看到效果才会相信滴灌设施的好处。于是,张建国选取其中一个大棚进行“再试验”,在大棚内设置“漫灌对照田”和“滴灌试验田”,分半种植番茄。待到收获时经测产发现,试验田最终收获8000多斤番茄,而对照田仅收获4000多斤,不仅如此,对照田中的土壤还出现明显的板结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大棚全部使用滴灌方式种植,将至少收获番茄13000斤。
无人知晓,设施再好徒唤奈何;示范带动,滴灌美誉传遍千里。随着对照试验结果的出炉,不少寿光美微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和古城街道周边村村民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向张建国咨询水肥一体化的设施应用情况,有不少大户在观摩示范后当即表示愿意与基地合作,购入新设施并由基地统一管理,摒弃过去大水漫灌的传统施肥方式。
在基地附近,寿光古城街道后王村农民告诉记者,他们种植蔬菜大棚普遍利用“土办法”,即自行组装一种简易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一个棚的设施成本价仅为200多元,寿命为1年。
张建国介绍说,基地中所使用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均来自以色列,由国内经销公司购入,8个大棚的成本总计约为40000元,合一个大棚成本在5000元左右。目前已经使用5年,设施利用率比较高。
大棚滴灌应用具有省水、省肥、省工、保护土壤、提高棚温、提升产出效益等优势。据寿光市委办公室统计,2011年初,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85万亩,高标准蔬菜大棚发展超过40万个,截至2012年底,寿光市蔬菜基地数量超过35个。与寿光美微蔬菜专业合作社一样,目前寿光已经有几十个蔬菜基地应用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并且通过试验示范,为这些基地的周边农户带去全新的施肥理念。
液体瓶上的细管可以扎入土壤抽取深层水,以测定滴灌后作物吸收营养的比例。
大棚内一根滴灌主管沿着作物边缘铺设,毛管以S型盘绕铺放在作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