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国亮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战略要求,明确了“一个核心、两个毫不动摇”的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正确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27-04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1]3-4可见,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决定》的精神,重要的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把握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持改革正确方向。”[1]6在这里,《决定》旗帜鲜明地宣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而又坚定地回应了国际社会、国际舆论所关注的中国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之后所推动的现代化进程的根本走向。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30多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这个基本要求进一步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面对国内外各种争论的宣示和回答。对于中国改革的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有争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后,有人仍有不同看法。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无关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多就是更具有公平正义,倡导不加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提法;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就不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倡导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争论逐渐淡化。新世纪以来,这些争论又重新雀起。有人甚至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了怀疑。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继党的十八大以后再次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做出了鲜明的回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战略方向。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明确改革的战略任务和总体思路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5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为我们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向和总体思路。
首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客观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这条规律。”[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作用不断加大的过程。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市场的作用定位于“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重大推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化目标又一重大进步。
其次,要清晰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地利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配置资源的作用,保障经济高效运行,使经济得以合理健康的发展。但同时应当看到,“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还需要“看得见的手”相呼应,而且,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更需要“看得见的手”来修正,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合理运行。只有一方面充分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从“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1]18才能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实现有效的配合。
再次,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关系处理好了就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反之,则不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根本原则。“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揭示了市场与政府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更说明了二者相互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面临各种问题的唯一途径。在这里,尊重市场规律是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条件。市场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违背市场规律必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政府作用的发挥一定要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政府的作用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基础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对经济中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管,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不断探索政府宏观调控的恰当方式,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已经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日益强烈,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中不适应的方面逐渐显现。以副食品价格为例,当前副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政府采取了多种行政干预,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适度的调控使副食品价格的波动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总体而言,政府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恰当有效的宏观调控方式,特别是在市场规则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社会诚信的建立以及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等,建设一个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1]7-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建立一个基本制度即“产权保护制度”。《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产权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明确产权所有者的权益:“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1]8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制度基础,又激活了产权主体经营财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目标。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上述原则的延续和深化。无数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明确基本方向。《决定》指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1]8在这里,关键是要通过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要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多种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有积极探索和创新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才能够真正解放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对于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已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而且第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探索,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转变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实现了国有经济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股份制是实现对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基本形式。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肯定了“混合所有者经济”是公有制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决定》再次强调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1]8-9把这些政策和改革措施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必将促进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决定》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经济活力和创造力。”[1]8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经济主张。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并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效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全社会资本和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对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准确把握鼓励、支持与引导的内在联系。实现非公有制健康发展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措施,也是增强我国经济主体活力的有效手段。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全面推进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需要完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完善市场主体的重大战略任务。《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1]9-10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还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要从以管资本为主转到加强国有资本的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之上;要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人用人和薪酬待遇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二是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决定》强调要坚持“三个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三个平等”为准则,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还要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行“三个鼓励”,即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措施必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打破行政垄断、政府管制和地方保护,消除市场间的障碍与壁垒,让生产要素能够真正实现“自由流动”。为此,《决定》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11]11-12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措并举。既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又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还要协同推进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等。
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战略任务。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就是要当好“裁判员”而不当“运动员”。为此,《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要求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多、过细、过严”的“越位”现象。凡是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就应当一律取消审批,对确实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坚持透明、公开、规范的原则加强管理,着实提高管理效率;对那些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放在“三个加强”之上,即: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地方政府则要加强地方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之手”发挥决定性作用,不等于“政府之手”就可以形同虚设了。政府需要转变职能,腾出“干预市场之手”,转为“宏观调控之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围绕这一任务,必须建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对策上,《决定》提出了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的改革措施。宏观调控目标机制化就是要明确经济中速增长状态下的调控目标优先次序,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目标、手段和调控部门之间的清晰对应关系。从这些改革措施看,未来宏观调控的目标将偏重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在处理调控目标、手段、部门之间的关系时,势必也需要体现上述调控重点,调控重点的导引作用将通过调控目标机制化得到进一步强化。调控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重点关注的是“相机抉择水平”,包括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策操作执行有效性,具体的还有政策操作的基础、传导机制、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要实现调控行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宏观调控的持续有效性,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中央政府财力三者之间建立稳定科学的协调关系至关重要。
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治理的又一重大战略任务。现行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形成的,其历史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逐步式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实现财权与事权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降低宏观税负、解决财富分配不公的税收体制改革以及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赋、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地方税体系改革应成为重点。还要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和房产税试点,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收制度。通过税制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基本形成社会城乡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各个经济主体间的分配关系得到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有较大提高。还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位。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指导思想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定了战略方向。在坚持改革战略方向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只要全面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 凌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