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轻轨交通可视景观与植物配置探索研究

2014-04-21 00:36张书旖牛来春王园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植物配置

张书旖 牛来春 王园媛

摘要:本文通过对昆明轻轨交通景观的视景及其景观种植分析,认为合理的轨道交通规划能整合城市土地资源,将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紧凑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也能将城市景观生态格局中的斑块、廊道优化组合。高效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还能对城市的景观生态建造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轻轨交通;可视景观;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轻轨交通(LRT)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是集交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理想交通工具,因为它具有诸多优点,而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轨道交通形式。由于城市高架轻轨高架化,它还能令乘客把城市秀丽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昆明的轻轨交通大部分是以高架轨道或地下轨道组成,与普通的地面交通有着空间上的区别。昆明的轻轨交通在进行景观配置时要考虑道路自然环境的要求、周边人文景观的要求、城市规划要求的景观功能。昆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自然环境对于高速率交通方式而言,坐乘者的视觉体验则显得更为重要。

1 轻轨景观的视景适宜性原则

从轻轨上所看到的沿途风景与从汽车上看到的景致一样,都是一种连续的印象流。静态的景观中,我们从其和谐的关系中得到乐趣,在沿途的风光景致混合交融构成的景象中我们也在寻找和谐的过渡。飞逝而过的近景本身毫无意义,起到屏障的作用,它会是一抹模糊的树影,一堵墙、土堤或建筑,它们产生的韵律,有的让人喜悦,有的让人不快。因此由于近景的一成不变常常破坏了景观内在的景观特质,如果将其撤去或者简化,那么景观的视景价值就会得以提高。所以,行进中的轻轨上的人们的视觉趣味点集中在中距离(中景)或者远处的景致(远景)上。远景变化缓慢,很快就会变得单调,只有通过中景的景物来增添变化。从景观的角度和视景的适宜性原则上来看,中景趣味点必须与前景及前景的景框的调整协调一致。

2 移动运动学对视景的视觉和心理效应

2.1 移动运动学的心理效应

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对于变化是及其感兴趣的,这种变化包括:质地、光线、温度、气味、视觉、节奏,风景线的延展与收缩,和物体、空间及视线的流动感。人们会乐此不疲的通过形状、线条、颜色和质地来实现其用途。视觉景观也一样,景观通过围合程度和一系列的过渡,轻轨的空间过渡则更加妙趣横生,通常在远离市区的景观是乡间或湖泊的自然景观,在快速的移动的过程当中,过渡是非常强烈的,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就通过了一系列功能和感受完全不同的空间。

2.2 移动运动学的视觉特征

在移动或运动当中,交通的使用者很少会刻意观赏某种单体形态,而是当单体形态以一种或更多的空间特征性——尺度、形状、颜色、光照及质感反复出现,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一定韵律变化的视觉效果时,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近景的细节部分对于交通使用者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这就决定了轻轨两侧的分隔带的边界、轮廓、建筑和植被等景观要素的尺度需要结合人的运动视觉特征来考虑。

3 自然环境的景观视景处理

3.1 和谐的整体景观

一条对视线控制良好的轻轨线路,将给坐乘者者带来将自身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感觉。这种视觉景观的控制,可从轻轨线路自身的线型设计、人工景观设计及构筑物的设计到景观的形、声、色、光等特征,与其交通沿线周边环境综合考虑,使之成为统一连续的整体。行车线范围内不宜栽植高于坐乘人员视线的植物,可以栽植小灌木、草本花卉等。

3.2 与自然景观融合

轻轨线路除了会经过一些城市外部的自然景观外,途径城市的人工景观会更多,人工景观设计的同时应结合考虑外围自然景观的引入,如当轻轨通过优美的风景区时,可在轻轨道路两旁留出视景线,供坐乘者感受周边自然景观,愉悦心情;而当交通线路两旁有令人不愉快的物体,应采取遮蔽栽植的方式,否则会污染视觉,影响情绪。

3.3 自然景观的序列性原则

空旷与狭窄的视野空间、起伏与平坦的地形会使在行驶过程的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沿途景观明显的节律感、多变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绵延冗长的交通线路,若是完全的单一景观则不会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且设计车速越高,人们对节律的感受越强。因此轻轨的交通线路布设应在满足安全与经济的前提下,结合考虑交通线路两侧景观变化的序列和节奏性,即形成有不同类型的景观且依附在轻轨交通线路两侧段落性排布的序列景观空间上。

4 人文景观的视景处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和文化特色,不同城市对环境景观都有各自的要求,城市的性质、历史、文化、气候、地理、经济等都是环境景观应当考虑的因素。轨道交通线路两侧的建筑与环境景观的人文景观的视景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4.1 自然环境对场地的要求

人文景观不论是建筑还是道路上都有与城市自然环境及景观协调的问题。如何能最大程度地解决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相适应,成为城市场地规划与自然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

4.2 地域人文景观的要求

以建筑物、街道、高架路、广场等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要求环境中景观要从地域文化背景、城市形象、城市色彩以及细部处理等方面协调统一,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此外,按照城市规划或地段景观功能的需求,从空间尺度、视觉效果、整体的连续性,要求轨道交通景观创造出丰富的形式与质感,并给人以产生亲切感的环境,同时对城市环境中各种空间与城市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这都是城市发展对轨道交通人文景观的情感诉求。

5 地域性植物及其适应性的景观种植

地域性植物的选择应当做到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适地适树是指在景观种植中要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植物,以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景观绿化成果。

5.1 植物的色彩与景观空间的营造

植物色彩通过植物生长特征呈现,颜色还有深浅变化。树叶的主要色彩是绿色,但不同种类的植物也会有深浅的变化,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其色彩还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运用植物的色彩作用来影响轻轨交通两侧的景观空间,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红色和黄色属于明快鲜艳的颜色,能够近距离迅速作用于眼睛,使人感到物体空间变小和距离变近;冷色调的蓝色和白色,会引起空间变大和距离变远的感觉,如果蓝色逐渐地变浅,则会使人感觉物体越来越远;而且强光对冷色的影响比对暖色的影响小,冷色在阳光下能产生变远的视觉效果,而在阴影下,将会变得更远。因此,在轻轨交通两侧的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植物的颜色来改善景观视觉效果。

5.2 植物材料视觉特性与植物的生命周期及季节性变化

植物不同于建筑材料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生命。因此景观一但建成,它就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赋予了植物景观与建筑景观异调的特点。尤其是在四季如春的昆明,植物常年绿叶茂盛,植物花期时间长,这为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元素,不应该只是注重某种植物在某个特定观赏季节的特性,植物全年乃至一生的生长变化对交通的景观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任何轨道交通的景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季节和生长周期的变化,植物的冠幅大小、色彩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轻轨交通景观设计必须注重植物生长周期变化中的视觉特性,应根据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考虑植物的种植设计。

6 结语

由于轻轨交通速率的高速性,本课题通过对坐乘者生理和心理诉求的视景分析以及对轻轨交通的视景营造和相关联的植物种植研究,对其视景的相关营造创造更具趣味性及协调一致性进行探索研究,有其前沿性。轻轨交通不单是城市规划景观中的一部分,也应当能为乘坐在轻轨穿越景观的人们带来愉快难忘的经历。

参考文献:

[1] 张波.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41-44.

[2] 周向频,刘源源.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景观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报,2011,(4):75-82.

[3] 王丹平,刘拓瑜.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景观研究[J].百家论坛,2006,(11):19-24.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科研教研基金资助项目(13KJY009)。

作者简介:张书旖(1983-),女,2011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助教,现主要从事素描、色彩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植物配置
重庆山地植被在园林环境中的配置模式初探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探讨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论述适用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的重要性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