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软岩隧道的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

2014-04-21 00:36刘光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隧道控制措施

刘光明

摘要:根据老东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了型钢扭曲、折断,喷射混凝土大范围开裂、剥落,洞周围岩变形得不到收敛等典型的大变形特征,为保证施工安全,对洞周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围岩的岩性条件、地下水条件、地质构造条件等方面,阐述了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产生的原因;在现场不断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超前支护及初期支护措施、控制各施工工序时间和间距,保证支护系统有效性、适时性,成为软岩大变形控制的关键,确保了隧道变形开裂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特征,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高速铁路隧道大幅度的增加,软弱围岩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工程越来越多,软岩隧道施工风险大、造价高,能否制定有效、合理的施工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1]~[2]。广昆线老东山隧道为典型的大断面软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出现开裂现象,其变形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特征。本文通过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从施工工艺工法及支护参数等方面提出处理整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1.工程概况

成昆线扩能改造工程广通至昆明段(简称广昆铁路)老东山隧道地处云贵高原西部,隧道全长7578米,最大埋深约370m,隧道穿越老东山F4断层、官村至白云寺F2断层和哨村F1断层三个断层,施工风险较大。

老东山隧道大变形段掌子面上台阶为灰黄、灰绿夹紫红色砂岩夹泥岩,薄至中厚层状,中下台阶岩体为灰黄夹紫红色泥岩、砂岩互层,薄至中厚层状,泥岩、砂岩均为泥质胶结,属软质岩,强风化与全风化相间,砂岩以强风化为主呈碎块状,泥岩为全风化呈土状。

2.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特征与规律分析

2.1 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特征

根据老东山隧道现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形破坏等实际情况,总结得到初期支护大变形的特征如下:

(1)变形量大。老东山隧道该区段拱顶最大下沉量450mm,边墙最大收敛量650mm;平均下沉均在150mm以上的段落有166m;边墙的水平收敛基本都在150mm以上。

(2)开挖初期变形幅度大,变形速度快。该区段上台阶开挖当天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变形量约为20~40mm,初期支护施工完毕后为10~20mm/d;仰拱混凝土完成后保持在6~10mm/d。

(3)变形开裂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变形开裂一般发生在初期支护完成2~3d后,局部出现明显的裂纹,持续时间达到15d时,情况会较为严重,易出现侵限。

(4)变形开裂部位较为集中。大部分变形开裂首先出现在围岩软弱、有地下水出露侧,呈纵向开裂;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环向开裂并不断加剧。

2.2 初期支护变形时空效应特征

图1 隧道拱顶沉降和三基线水平收敛曲线图

根据老东山隧道典型大变形断面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分析得到大变形时空效应的特征如下:

(1)上中下台阶开挖当天拱顶沉降和拱腰水平收敛变形量约为20~40mm,初期支护施工完毕后为10~20mm/d,仰拱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保持在6~10mm/d。

(2)初期支护完成后,围岩变形仍持续增大,没有收敛的趋势,掌子面开挖16d时拱顶沉降为275mm,边墙收敛为402mm。

(3)边墙收敛受下台阶开挖的影响较大,水平收敛最大,墙脚水平收敛值最小,主要是初期支护闭合成环后刚度增加的作用。

综上所述,洞周变形受施工扰动大、变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初期支护闭合后,洞周变形放缓,但仍以6~10mm/d的速率持续增加,得不到收敛。

3.隧道变形控制原则与控制措施

在现场实践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支为主,以让为铺,支让结合”的支护原则。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基本确保了隧道变形开裂得到有效的控制。

3.1初支变形开裂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老东山隧道所处的地层条件及变形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其产生大变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6]、[8]:

(1)岩性因素,老东山隧道围岩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其膨胀变形率可达12%;

(2)地下水因素,现场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初期支护变形开裂都伴随着有渗水的影响;特别是干湿交替频繁的环境下,岩体更易风化变形破坏,浸水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急剧下降;

(3)地质构造因素,老东山隧道地处三条逆冲断层夹持的构造挤压带中,地层岩性复杂,砂岩、泥岩混杂,小断层、褶曲等各种不利结构面交错发育,隧道开挖后掌子面极易产生掉块和塌方形。

3.2 初期支护变形开裂控制措施[3]~[5]、[7]

3.2.1加强超前预支护及注浆加固

通过对隧道周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一方面可提高围岩力学性能,另一方面可阻止地下水渗入隧道结构周边围岩区域,从而减小围岩的变形。施工时,注浆采用φ42mm钢花管,长度5.0m,间距1.0m梅花型布置,压注水泥浆和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0.5~1.2Mpa,W/C=1∶1;具体浆液配比和注浆压力可由现场试验确定。

3.2.2调整初期支护参数

为了有效提前预防各种初支变形开裂险情,结合现场实际地质状况,对原设计的初期支护参数做了多项调整:预留变形量由13cm调整为25~50cm,在地质较差地段将I18b或I20b型钢钢架调整为H175或H200型型钢钢架,实施扩大拱脚、φ76大锁脚注浆导管等措施。

3.2.3施工方法优化

(1)开挖方式:为减少对洞周围岩扰动,采用液压锤代替中下导坑的爆破开挖,另外对渗水严重的段落,中下导坑分次进行落底,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2)各施工工序的时间

软岩隧道各工序施工所占时间的长短对变形控制有较大影响,老东山隧道以“系统筹划、合理安排,重视施工效率、缩短作业时间,初期支护尽早成环,二次衬砌紧密跟进”为施工指导准则,将施工过程中开挖、出渣时间缩短为5小时,初期支护一般为7小时,初期支护成环后根据围岩围岩变形量测、初期支护监控量测结果确定二次衬砌浇筑时间,使其发挥部分承载作用(二衬施工时间为3天)。

(3)各施工工序的间距

上、中、下台阶工序的间距均控制在5m范围内,仰拱与下台阶的间距控制在15m范围内,,二衬与掌子面安全距离正常情况下应保持在30~50米,特殊情况下可阶段性保持在15~30米范围;上述工序间距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地质条件较差围岩段应尽量缩短,一方面保证初期支护早成环,保持初期支护变形量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当变形发展到临界状态前适时浇筑二次衬砌,另一方面保证各部工序有足够的施工空间,及遇到特殊围岩条件时施工方法“因地制宜”的可调整性。

4.结论

通过对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特征分析,结合隧道现场施工措施的不断试验与调整,得出适合于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措施。结论如下:

(1)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开裂具有“喷射混凝土剥落,钢架局部扭曲、折断,初期支护开裂严重”等表观特征,并且洞周围岩变形具有受施工扰动大、变形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初期支护闭合后变形得不到收敛等变形特征。

(2)软岩隧道施工应严格遵守“先预报、管超前、控爆破、短进尺、早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方针,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具有指导性作用。

(3)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主要是在岩性、地下水和地质构造的综合作用下,因开挖卸荷和围岩膨胀所导致的。

(4)通过加强超前支护及初期支护措施、控制各施工工序时间和各施工工序间距,保证支护系统有效性、适时性,确保初期支护尽早成环,根据变形量测成果适时施作二次衬砌,成为软岩大变形控制的关键。

参考文献:

何满潮,景海河,孙晓明. 软岩工程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姜云. 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问题研究 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讨交流会专辑2003-06-30

高世军. 家竹箐隧道整治大变形的主要措施[J]. 世界隧道,1998(l):52-56.

张广泽. 乌鞘岭隧道F7断层围岩工程特性及工程措施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2005(9): 24-28

李树军. 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变形特性及工程应对措施分析[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7(3):33-36

刘高,张帆宇,李新召,杨重存. 木寨岭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机理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增2):5522-5526

李国良, 朱永全. 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 铁道工程学报, 2008, 25 (3): 54-59

广昆铁路老东山地质资料及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资料

猜你喜欢
隧道控制措施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航道整治工程齿形构建安装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探析
市政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措施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最长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某金融商业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