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剑波
摘要:大体积砼工程体积庞大,一次性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条件复杂,极易产生各种裂缝,如何减少和避免裂缝的产生是施工者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大体积砼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概述了施工裂缝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大体积砼;施工裂缝;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37文献标识码: A
一、大体积砼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施工材料的影响
1、骨料粒径
为了满足大体积砼的泵送要求,泵送大体积砼都采用粒径较小的骨料,有的还会减少粗骨料的用量,这样就导致了单位水泥用量和拌合水量比普通大体积砼多,而在大体积砼中粗骨料是制约水泥石收缩的主要成分,因此粗骨料的用量少,水和水泥用量多这三种因素加到一起又增加了大体积砼的收缩量,使裂缝产生。
2、外加剂
现在的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就会使用外加剂,而外加剂兼有减水、缓凝等综合作用的高效复合外加剂,由于缺少外加剂对大体积砼影响上午系统理论研究,所以如果不能科学的控制外加剂的加入,就会在一些部位形成薄弱环节,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裂缝。
3、配合比因素
配合比不合理,施工过程控制不规范是表面裂缝产生的主观原因。配合比决定了混凝土的各项工作性能,在实验室的试拌过程中未考虑现场的条件差异,对原材料不作选择,水灰比过大,计量的偏差都将造成混凝土开裂。在实验室的试拌过程中由于控制了操作室的温度及湿度,混凝土从搅拌到入模都处于一种较为理想的环境中。而在现场,温度与湿度将难以控制,导致混凝土施工中水泥的水化过程受到影响,产生分层离析,这是产生表面裂缝的环境因素。在施工过程中用水量的随意性,致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浮浆,产生表面裂缝。搅拌时间的不足也是产生表面裂缝的人为因素。
(二)浇筑因素
混凝土在强度形成初期的浇筑及塑性阶段,水化热聚集在结构内部,由于导热性差,不易消散,使温升剧烈,出现内外温差,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混凝土早期拉强度不足时,即在表面产生裂缝。而在硬化后期,水化温升达到峰值后开始降温,内外降温速度不同,因而造成较大温差收缩,当受到边界条件约束时,易在临界面产生裂缝。如大体积砼基础浇筑在硬基层上的连续墙体等。最典型的是高层建筑基础底版等大体积混凝土,其厚度多在1.0~2.5m间,其最高温升发生在中心部位,3d左右可达峰值,最高可至70摄氏度以上,而上表面的温升峰值最低,最先达峰值,降温则比中心快数倍,造成温差明显而冷缩大。
(三)养护因素
砼浇筑成型后,养护工作不到位,没有及时地进行表面履盖,表面水份散失过快,导致砼内部与外部不均匀收缩。
二、大体积砼施工裂缝控制对策
(一)大体积混凝土材料控制
1、骨料
对于粗骨料来说,应该尽量扩大粗骨料的粒径,因为粗骨料的粒径越大,级配就越高,孔隙率越小,总表面积越小,每立方米的用水泥砂浆量和水泥用量就越少,水化热也就随之降低,对防止裂缝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细骨料的选择而言,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或者是中粗砂,最好选用中粗砂,因为其孔隙率小,总表面积小,能够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减少了水化热,对裂缝的产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控制砂子的含泥量,含泥量越大,收缩变形就越大,产生的裂缝就越严重,因此,选用细骨料时尽量选用干净的中粗砂。
2、外加剂的添加
大体积混凝土掺加减水剂等可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可降低水化热且能提高水泥水化率,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拉强度,阻止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目前国内掺加的外加剂一般选用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的掺量经试验确定。掺加适量的粉煤灰可以降低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有利于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常用的掺和料。掺用的粉煤灰不应低于Ⅱ级,以球状颗粒为佳,掺量经试验确定。
3、配合比的优化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_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①采用混凝土60天或90天强度作为指标时坝将其作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依据。②所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到浇筑工作面的塌落度不宜大于160mm。③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不大于380Kg/m3掺入掺合料时水泥用量不小于280Kg/m3。用水量不宜大于175Kg/m3。④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40%,矿渣粉的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5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⑤水胶比不得大于0.50。⑥ 砂率宜为38%-42%。⑦拌合物泌水量宜小于10L/m3。⑧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试验,并应进行水化热、泌水率、可泵性等对大体积混凝土控制裂缝所需的技术参数的试验。
(二)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混凝土的浇筑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连续逐层推移、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层混凝土初凝前都确保被上层混凝土覆盖,保证上下层浇筑间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避免施工裂缝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全面分层。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分段分层。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斜面分层。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为确保混凝土的均匀和密实,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操作人员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插点均匀排列,按顺序振实不得遗漏,振捣期间距宜取300mm,时间15-30秒为宜,不宜过振,以表面呈现浮浆,平整和不在沉落为准,为了能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尚须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一般间隔20-30分钟进行二次复振,或者是在混凝土经振捣后尚能恢复塑性状态的时间
(三)温控措施
1、控制大体积砼混凝土浇筑温度
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后,经过运输、泵送、浇筑、振捣等工序后的温度称为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由于浇筑温度过高会引起较大的干缩,因此应适当地限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一般情况下,建议混凝土的最高浇筑温度应控制在40℃以下。
2、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为了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总温升和减小结构的内外温差,控制出机温度是很重要的。在混凝土的原材料中,石子的比热较小,但其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所占的质量较大。水的比热最大,但它在混凝土中占的质量却最小。因此,对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和水的温度,砂的温度次之,水泥的温度影响最小。针对以上的情况,在施工中,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应采取有效的方法降低石子的温度。在气温较高时,为了防止太阳的直接照射,可在砂、石子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必要时,须向骨料喷射水雾或使用冷水冲洗骨料。
3、采用冷却水管控制温度
砼入模温度不宜大于22℃,最大不得超过25℃,可采用在承台中部预埋一层冷却水管,然后通过管道系统输入循环水来降低砼温度的方式。水管采用薄壁铁,砼浇筑到铁管标高后,即开始通水,直至砼温峰值过后停止通水,停止通水时间由测温结果确定,通水流量应达到15 L/ min,然后根据测温结果决定是否加大流量。浇筑砼时在承台中心线处预埋测温孔,砼浇筑完成后放置温度计进行测温,测温由专人执行,直至砼内部与砼表面、砼表面与大气温度之差均在20℃内后,停止测温。测温同时应检查混凝土表面情况并做记录,观察裂缝、检查混凝土表面是否缺水、塑料布是否覆盖严,测温后应注意覆盖测温孔,同时测大气温度、室外温度及周围环境温度,在每昼夜至少定时定点测量三次,并把测温记录及时反馈给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加大冷却水流量或增加保温层。
参考文献
[1]陈永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5).
[2]徐丹.浅议大体积砼施工裂缝控制对策研究[J]. 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