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玉田
矢志不渝为我国化工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战士——记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潘连生
文/柴玉田
潘连生
素有苏北“延安”美誉的江苏省盐城,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抚育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茁壮成长,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潘连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幼沐浴在解放区阳光下的潘连生,在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后,又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迈入了高等学府,1954年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后,他怀着“报效祖国,振兴化工”的凌云壮志,来到刚刚奠基的吉林化工集团公司。自此,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改革事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吉林染料厂车间主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室主任和厂长、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兼副总工程师,化学工业部计划司司长和高级工程师,1986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曾当选为中国化工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共十三大代表。
自1985年8月以来,受进口化肥冲击,中国磷肥产业一夜间哀鸿遍野,很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化工矿山也未能幸免,磷矿石销售困难,成品积压,一向炙手可热的优质磷矿石竟无人问津。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而被迫封井。作为化工部分管化工矿山系统的部级领导,潘连生心急如焚,苦苦思索着如何带领矿山走出困境,已到下班时候,仍在查看着全国化工矿山的名册,昆阳磷矿、荆襄磷矿、榆山石矿……忽然,他眼前一亮,“化工部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开阳磷矿映入他的眼帘。这个从吉化基层成长起来的共和国高级干部,深信“办法来自群众,经验出自基层”。于是他让秘书拨通地处河北省涿州市化工部矿山局局长的长途电话,命明天一早赶到部机关,汇报开阳磷矿应对危机的情况,谋划化工矿山系统扭亏脱困的大计。
在办公室,矿山局领导班子一行向他详细汇报了开阳磷矿职工在停产期间不等不靠,在厂领导带领下艰苦奋斗,走出山沟,到外面揽活,“自找饭吃”;矿务局召开的三届一次职代会集中大家智慧,商讨企业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矿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在危机面前,不退缩、不懈怠,办起“抓改革、搞三创、学吉化、上等级”活动;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相继建设磷铵、重钙加工的磷化工基地,初步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开磷的成功在化工矿山行业内引起了轰动。
听取汇报后,潘连生指出:“山沟里也能出马列主义。要结合学吉化活动,总结开阳磷矿这一典型经验,运用榜样力量,发挥化工矿山扭亏脱困的引领作用。”
矿山局领导班子成员马不停蹄地赶回涿州,立即组织力量奔赴地处云贵高原深处的开阳磷矿,会同贵州省化工厅和开阳矿务局,总结回顾该矿从建矿初期开始,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扎根矿山,开发矿业,艰苦奋斗,拼搏奉献,锤炼出的“四种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的整体精神),“两结合(矿肥结合、矿化结合)的转型之路”,“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八字矿风;锤炼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等基本经验。回京后,立即向潘连生进行了报告,并建议开展“远学吉化,近赶开磷,大打矿山翻身仗”活动。
1989年10月20日,顾秀莲部长、潘连生副部长和其他部领导一致同意化工部化学矿山局提出的开展“远学吉化,近赶开磷,大打矿山翻身仗”活动;当年12月15日,又在开阳磷矿矿务局召开了全国化学矿山工作会议,化工部部长顾秀莲给大会发来贺信,贵州省副省长张树魁莅临会议,潘连生亲临会议,宣布在全国化学矿山系统开展“学吉化、赶开磷”活动;1990年3月9日,化工部又正式下发了《化学矿山“学吉化、赶开磷”规划》。
化工部的规划指出:“开阳磷矿矿务局从自身实际出发,积累了办好社会主义矿山企业的丰富经验,是化学矿山的排头兵。化学矿山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础,学习吉化和开磷的经验,对化学矿山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推动技术进步,发展化学矿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化学矿山排头兵”!这是开磷建矿30多年来化工部给予的最高褒奖。当时,整个矿区仿佛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数万职工家属被这巨大的荣誉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这是继50年代开阳磷矿建成之后,又一次声名远扬。
潘连生深有感触地说:“开磷的创业实践证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干成大事,实现发展和进步,没有一种奋勇拼搏的精神是不行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的发挥可以扭转物质条件的不足,克服困难,创造奇迹。”这是他对“中国化学矿山排头兵”——开磷的最好诠释。
1990年4月,“吉化人事迹报告团”到开磷举行报告会,在离矿前报告团团长贾庆礼给顾秀莲部长发电报,称开磷是“最过硬、最够格的国家二级企业”。开磷集团由此成为行业内学习的标杆。
化工矿山系统通过“学吉化、赶开磷”活动,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便扭转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而截至2013年,全国磷矿石产量也从新中国成立时几乎为零增加到7000万吨,全部满足了国内需要。在回忆当年这段历史时,“老矿山”们一个个神采飞扬,异口同声地说“化工矿山的改革与发展,潘连生同志功不可没”。
事情还得从1986年5月化工部化工矿山工作会议说起。
在这个会议上,会议主报告的报告人在总结化工矿山系统安全生产任务时,用了“本年度比计划伤亡人数减少百分之多少多少”;在部署今年安全生产任务时,用了“本年度比计划伤亡人数减少百分之多少多少”的词句,当听到这句话时,他怒不可遏,平时本来就十分严肃的他,大声质问道:“死几个人难道还要下指标?”现场有人解释说:“这是比照其他行业矿山生产‘伤亡率/10万吨’测算出来的。”他当着出席会议的地矿部、环保部、劳动部的领导以及全国化工厅局长、化工矿山系统矿长、矿党委书记、地质队长、大学校长,严厉地斥责了“下死几个人指标”的做法,他说:“我们化工企业属于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行业,但我们在安全生产上,没有伤亡指标!如果说有指标,那就是‘零’指标;我们职工的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抚养大,送到化工矿山参加工作,难道是为了充当你的‘伤亡指标’来的吗?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连生命都无法保障,社会主义企业的优越性如何体现。” 潘连生一席话,立即引起了全场300多名代表们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平时,潘连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他的管理经是,化工企业贯彻落实生产经营计划目标,首先要树立安全发展观,化工企业能不能发展,首先要体现在能不能安全发展上。他针对企业安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麻痹思想,针对安全与发展相脱离、单纯追求利润的观念,提出了“安全生产责任大于天”。在这一安全观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安全理念,如“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生产不忘安全”、“不要带血的利润”、“向安全要利润”、“安全就是效益,效益就是安全,安全与发展是一回事儿,从不是两张皮”、“事故是企业经营最大的风险”、“安全是节约、是效益、也是生产力”、“只有安全才能发展”、“安全发展,就是科学发展”。
他到每一家企业,无论是调研还是视察,总是强调企业一把手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他说:“企业要发展,一把手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他认为:推动安全发展,必须重点抓好各级管理干部,“要想管好职工,首先要管好干部”,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他强调,保障安全发展,必须把功夫下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上。他认为,事故往往出在制度不落实上,只有贯彻落实制度,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巩固安全发展,必须狠抓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持久化,保持对制度的不断修改完善,不做跨越法律底线的事情。
他十分重视隐患排查与整改。他总是对负责安全检查的同志说:“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切实抓好隐患排查与整改,如检查不出隐患,就是思想出现了隐患。”他认为,重大危险源和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监督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潘连生到企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安全生产。退休以后也是如此。2011年5月7日上午,年近八旬的他来到太原化工集团公司,这是时隔五年再次踏上了这个国家“一五”时期兴建的特大型化工生产基地,在公司领导狄重阳、赵俊田、郑建宏、冯志武等的陪同下,深入到该公司所属的宝源公司、焦化厂、氯碱分公司进行了调研。在宝源公司,潘连生详细询问了苯加氢的生产工艺情况,他非常重视了解生产现场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宝源公司要注重安全生产,对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焦化厂,他察看了新型焦炉装置和15万吨/年焦油加工装置,要求焦化厂在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的同时,做强做长焦化产业链,形成几个有规模、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在氯碱分公司,潘连生对厂区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由衷的赞许,他察看了准备建设的6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技改工程工地,仔细了解了PVC的生产工艺情况,详细询问了生产中的每一个工艺指标完成情况,希望氯碱分公司集中力量解决好老装置的改造,同时解决好环保治理问题,做到本质安全。
潘连生高度重视污染防治工作。早在任化工部计划司司长时,就把污染防治“三同时”做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关卡,要求凡项目建设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每当化工行业大的项目竣工前夕,他总是关切防治污染的设施运转是否到位,有的甚至深入现场,如1987年山西化肥厂投产前,常常在那儿一呆就是几个月,在试车时,一直守在开车现场。他针对有的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置环境与生态于不顾,默许企业污染、单纯追求GTP高速增长的做法,利用自身党的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以及出席全国“两会”的机会,积极进言献策,以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针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强劲的势头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潘连生在多种场合呼吁,发展现代煤化工必须坚持降污优先,节能优先的方针。实施以环境和资源可承受能力为基础的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建议化工行业抓住机遇,加快煤化工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2009年12月10日,潘连生在 “中国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发表演说,强调:“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煤,适度发展煤化工是必要的;但决不能让煤化工产业所产生的污染物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强烈呼吁要切实加强煤化工污染的防治,高度重视煤化工环境污染问题。他说:“煤化工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其发展应力求把污染、能耗降低到最低限度,控制在生态、环境、资源容量可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他建议:“要大力提高治理污染的投资,从总量上遏制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要积极开发化学工业污染防治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强环保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推动化学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的进程。”
据专家估算,由于腐蚀的原因,设施和设备每年可造成GDP 3%~5%的巨大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自然灾害损失的4~5倍,仅钢材锈蚀报废一项便多达3000至4000万吨。面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显得很麻木和不在意,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在国家行政部门,除化工部在所属兰州化工机械研究设计院设立防腐技术研究部门外,其他行业尚未建立防腐的管理机制。
面对上述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叶,原化工部秦仲达部长和潘连生副部长等部领导独具慧眼,决定动员社会力量,成立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推进防腐事业,并由民政部批准,由潘连生任协会理事长。
自协会成立伊始,潘连生和协会成员一起为控制腐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进行着不懈的努力。首先,确立了“创建大防腐工作体系”的目标,明确提出,防腐要多行业,多专业、多学科的合作。以大防腐蚀的视角,打破行业限制,从设计、生产制造、贮运施工、操作运行、日常维护等五个方面和教育、科研、管理、经济评价等四个环节对各种腐蚀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使防腐蚀工作从消极治标的被动局面转变成积极治本的主动局面。
其次,确立了防腐蚀行业的基本功能,即: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提高材料的防腐性能,适应需要,减少腐蚀损失,延长材料使用寿命,节约资源,保证安全生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提出了全力、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腐蚀的口号,实施科技发展创新、标准化服务、人力资源、品牌战略和诚信社会责任五大工程,其内涵概括为:“五全”(全力,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三联”(政府与协会联动,行业与行业联合,专业与专业联手,形成多单位协同作业、密切合作的工作体系,实现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俱佳的腐蚀控制)、 “五严”(严格的标准,严格的工艺,严格的作业,严格的监督,严格的管理)。
潘连生十分注意通过鼓励技术创新,选树先进典型等做法大力推进防腐技术。在管道等设备防腐方面,以化工部的名义,先后推出了由知名专家、比利时国王骑士勋章获得者赵永鎬发明的F4(氟塑料)衬里防腐技术,目前该项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功运用的石油、化工、乙烯、钢铁、氯碱以及军工等企业。在涂料涂装方面,发挥化工部海洋化工研究院、化工部北方涂料设计研究院和化工部科技总院等科研力量,开展舰船、潜艇、坦克、大型设施设备涂料的研制工作。目前海洋涂料、重防腐涂料、功能性涂料(材料)的科研及工程化研究,已突破生产技术的关键瓶颈,其产品已成功运用到辽宁舰等大型舰船和鸟巢、北京南站等大型工程上。
更为可喜的是,在建立大防腐工作体系上,目前,已经在长垣、萧县、沁阳、绍兴、盐城等防腐蚀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出现了多专业作业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原材料生产加工——施工一体化等大防腐工作体系的雏形。
潘连生表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创新大防腐工作体系,联手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每年挽回30%~35%腐蚀损失,即3000亿元~3500亿元的战略目标,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1996年,潘连生在为我国的化工事业奋斗了几十年后,光荣退休。人虽然退休了,但他对我国的化工事业的耿耿忠心却依旧,他依然高度关注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
著书立说,研究国内外化工发展新趋势。他不顾高龄,认真地总结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笔耕不止,积极研究探索国内外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1999年1月,他以67岁的高龄出版了《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探讨 》;2009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又以77岁的高龄出版了《关于化学工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一书,并被博库网、《现代化工》等诸多媒体转载。书中从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密切结合我国化学工业的实际,阐述了21世纪初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手段,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统筹考虑我国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向,形成具有各自优势的产品领域,从而在整体上加速推进化学工业现代化。集中探讨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以及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
2004年7月12日潘连生出席老同志座谈会
这两部书高瞻远瞩,对研究、探讨、规划我国化学工业的科学发展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对从事化学工业工作的各级领导、科技和管理人员适应形势变化、开拓思路、实现科学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了解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亦有所帮助。书中关于化学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关于化学工业要早下决心推行清洁生产战略,关于化学工业要认真提高国际竞争力,关于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促进以我为主发展现代煤化工,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关于积极促进大型化工装置的国产化等对于目前我们贯彻十八大精神,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都具有借鉴意义。
做为党的十三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他始终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作为在化工部领导机关工作多年的老领导,他表示坚决赞成和拥护。为了推进这一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他充分利用全国化工学会工作会议等各种机会,宣讲党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新形势下学会如何配合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大家的思路,推动机构改革平稳推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潘老依旧热情不减,依然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不断创新。他平易近人,诚朴谦和,工作严谨,品德高尚,不仅是一位在化工行业享有盛誉的老领导,同时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