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立波 于万夫
吉化:新中国化工长子
文/冯立波于万夫
吉化,是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的简称,历史上曾有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吉化集团公司的称谓。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穿越崇山峻岭,流经吉林市却放缓脚步,呈“S”型徜徉北去,滋润沃野。被誉为“新中国化工长子”的吉化,依山傍水,成长于吉林市的松花江北岸。
1938年10月~1939年9月,日本侵略者觊觎东北资源,先后成立满洲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吉林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在这里建造焦炭工场、合成橡胶工场、制磷工场、低温干馏工场、合成木精工场及炼焦炉、电石炉、石灰炉、明城采矿所等,还没见到效益,天皇的投降诏书到了,能烧地烧,能毁地毁,栋折榱崩,一片狼藉地丢在那里。
1946年,国民政府接管了这个烂摊子,改名吉林电气化学工厂和资源委员会中国石油公司东北炼油厂永吉工厂。生产非但没有恢复,反而“烂”上加“乱”。
1948年3月,吉林解放,两厂合并,改称吉林化工厂,逐步恢复元气。到了1952年,吉林化工厂生产19种产品,年产值706万元。
就是这一年,东北工业部化工局编制的吉林合成氨厂、吉林电石碳氮化钙厂、吉林染料厂计划任务书送达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时,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照办”。
1953年,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吉化从此诞生,并迅速进入茁壮成长期—
第一个发展阶段(1954~1976)
1954年4月,吉林三大化工厂建设破土动工,101厂定名为吉林染料厂、102厂定名为吉林氮肥厂、103厂定名为吉林电石厂,直属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
吉林三大化开工生产会场场面
1957年10月25日,吉林“三大化”竣工投产。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化学工业部部长彭涛,苏联化学工业部代表团团长、苏联化学工业部第一副部长米·依·伊万诺夫等参加开工典礼。《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指出:“今天,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和吉林电石厂三个企业开始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了。我国的化学工业由此向前迈进了一步。”“吉林化工区的建成,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对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于发展化学工业本身,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化学工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8年1月1日,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
1964年至1965年,吉林化工区建设出现第二个高潮。到1965年止,完成扩建项目20个,新增固定资产1.4亿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对比第一期工程:染料增长1.9倍,硫酸增长1.54倍,合成氨增长4.5倍,硝铵增长1.23倍,电石由5万吨增至7.5万吨,冰醋酸增长6倍;产值1962年较1958年增长36.3%,1965年较1962年增长139.2%。
随着“三大化”改扩建,企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按照国家要求,研制和生产了火箭推进剂、特种橡胶、特种纤维、特种气体、重水等国防化工产品,满足了国防和航天工业的需要,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支援三线建设,60年代,吉化向北京、青海、四川、甘肃、贵州等省市的化工企业和管理部门,成建制输送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人,成为我国化学工业人才的摇篮。
在第一发展阶段,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陈云、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吉化。老一辈领导人为“新中国化工长子”留下殷切希望,董必武挥毫写下“巧夺天工,曲尽人力,节约增产,质量第一,鼓足干劲,虚心实绩”的题词。
在这一阶段,吉化涌现出李国才、侯德武、于德泉、刘声、王亚洲、王芝牛、朱宝英、桂纯等一大批英模人物,“矛盾乐”精神、“麻袋毛”精神、“背山”精神、“登天”精神形成雏形。
然而“文革”十年,吉化受到了严重破坏,规章制度废了,职工队伍散了,装置设备垮了,厂区杂草丛生,企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全公司主要设备完好率仅有35.1%,静密封点泄漏率高达15.6‰。整个吉化几乎找不到一个无泄漏车间,找不到一个制度健全的岗位,找不到几栋门窗完整的厂房。
1962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吉化公司
1964年7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视察吉化公司
第二发展阶段(1977~1992)
1977年7月,吉林省委与石油化学工业部党组研究决定,派贾庆礼、郭崇隆到吉化主持工作,带领吉化人,开始拨乱反正、重整旗鼓的恢复性整顿。
两头不见太阳地苦干,从厂内到厂外,从化工岗位到辅助系统,从生产装置到“四室两箱”,从清理垃圾到修缮门窗,从“沟光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到“一平二净三规整”,经过4次设备整顿,消除了各种设备缺欠30多万处,全部设备完好率由43.04%上升到87.1%,主要设备完好率由35.1%上升到84.1%,静密封点泄漏率由15.6‰下降到2.74‰。
1978年12月,吉林省政府和化工部命名吉化为大庆式企业。1979年国务院命名吉化为“全国先进企业”。
从1978年开始,吉化先后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头一个4年,开展“老三创”,即创无泄漏工厂、创清洁文明单位、创六好企业。全公司13个生产厂全部实现无泄漏;19个二级单位成为清洁文明单位;9个主要生产厂成为六好企业。全公司主要设备完好率上升到95%以上,静密封点泄漏率下降到0.5‰以下。
第二个4年,开展“新四创”活动,即创一级计量单位、创设备优秀管理奖单位、创全面质量管理奖单位、创无事故工厂。从上到下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完善各种工艺规程130种、岗位操作法662个,修订了15844个仪表控制参数,重新审定了236个产品执行标准。使吉化步入现代化管理轨道,进入全国企业管理的先进行列。
1982年,年产250万吨炼油装置和年产11.5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建成投产,为吉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吉化从此成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并举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全国科学大会为企业科研开发送来了春天,公司科研人员埋头苦干,克难攻坚,技术研发成果斐然。2.75万吨/年甲基叔丁基醚、2万吨/年硝基苯加氢制苯胺、3000吨/年有机硅、8000立方米/小时污水处理装置、循环水水质稳定产业化技术“五朵金花”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建成处理能力19.2万吨/日的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对松花江流域的休养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创了环境保护和责任关怀的先河。
1985年,由司机王凤山救人引起的大讨论,产生了“一个典型引起十万人思索”的效应,引发了持续多年的主旋律教育活动。吉化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新搞活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在全国引起反响。
1989年7月和9月,吉林省、化工部总结吉化经验,先后做出“学吉化”决定。1990年《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从吉化看社会主义》等9篇文章,吉化经验享誉全国。
在学吉化期间,吉化人事迹报告团走遍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44万人听取报告;为10多个行业部门开办学习班28期,培训5000多人;先后有近4万人到吉化参观学习;推动了全国化学工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1991年吉化成为国家一级企业。
在第二发展阶段,涌现出石利军、刘元方、孙守信、赵宗江、李云山、辛、白凤春、曲维斗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在这一时期,江泽民、李鹏、朱基、邹家华、荣毅仁、田纪云、倪志福、顾秀莲等2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吉化视察,肯定了吉化经验,提出了发展要求。1991年1月9日,江泽民为吉化题词:“把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集团”。
第三发展阶段(1992~2002)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以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吉林化工集团,并享受国家计划单列相关政策待遇。
企业集团的组建,使吉化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内部资源实现合理利用和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在中国工业500强中名列13位。
1994年12月,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更名为吉化集团公司,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吉林化工”H股、A股股票三地上市。
1993年11月开始建设的30万吨乙烯工程及其配套装置,于1996年9月和1997年10月分两批建成投产。从此吉化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吉化全面进入了以石油化工生产路线为主的时期,为吉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吉化自主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产品数量达1150多种,是迄今为止全国化工企业中品种最多、最全的企业,被誉为“中国化工百科全书”。
1998年7月,吉化由吉林省省属企业划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管理。1999年6月,中国石油将吉化重组分立为吉林石化公司(含吉化股份公司)和吉化集团公司。2001年,两大公司正式分立运行,核心业务组建为吉林石化公司,并代管吉化股份公司。非核心业务部分仍称吉化集团公司,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管理。
吉林石化公司由吉化30万吨乙烯工程投产后组建的聚乙烯、乙二醇、双苯厂以及合成树脂厂、污水处理厂、压检中心、研究院等组成。吉化股份公司由原所属单位和后扩充的10个分公司、4个子公司组成。吉化集团公司由剩余的26个独立经营单位、6个非经营单位、5个社会服务单位组成。
2000年,作为老化工基地,吉化还拥有全国建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以前苏联技术为主的煤化工生产装置,这些装置工艺路线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产品无市场,进入衰落期。2001年吉林石化公司淘汰报废67套落后生产装置,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
2000年至2001年,吉化集团公司对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内部关闭;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将吉林化工学院、吉化防疫站、吉化江城化工总厂所属中小学等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在第三发展阶段,涌现出张贞泉、刘维彬、何天伦、李贺、刘福全、丁占茹、郑旭光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1995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吉化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工地
1996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视察吉化30万吨乙烯工程
在这一时期,江泽民、胡锦涛、李鹏、吴邦国、李瑞环、刘华清、邹家华、李铁映等2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吉化视察,对吉化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1996年6月22日,胡锦涛视察吉化时说:“吉化之所以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同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分不开的”。
第四发展阶段(2002~2009)
重组分立后,吉化两大公司都处于严重亏损的境地,2002年5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和股份公司管理层决定采取调整吉林石化公司领导班子、派驻扭亏工作组、给予财务补贴、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等措施,要求吉化两大公司在三年内扭亏为盈。经过艰苦努力,采取一系列革命性措施,开展扭亏为盈攻坚战,两大公司分别提前一年实现了扭亏脱困。
在扭亏脱困期间,两大公司进一步淘汰31套落后装置,“一五”期间建设的煤化工生产装置基本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完成了30万吨合成氨、22万吨丙烯腈装置建设,实施炼油和乙烯扩能改造,使炼油能力达到7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5万吨,并新建30万吨聚乙烯项目、14万吨丁二烯项目、30万吨芳烃抽提装置,实现了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历史性跨越,企业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面对“11.13”事故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吉化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建成“三级污染防控体系”, 在行业内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使中国石化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加速向前推进了10年。
2007年7月,按照中国石油集团战略部署,吉林石化公司和吉化集团公司重组整合,对外统称吉林石化公司,公司机关设22个处室、11个直属部门,公司所属二级单位43个。
整合后,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吉林石化公司坚持优化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全面实施集中、集成、集约、集合管理,实行“三低一高”管理措施,夯实“三基”工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明确矿区服务业务管理模式和管理职能,建立了新型矿区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9年,经过“40年磨一剑”,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实现产业化,百吨装置建成投产,使我国航空航天用碳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在第四发展阶段,吉林石化公司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员工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扬吉化优良传统,在扭亏脱困、应急维稳、重组整合等克难攻坚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并总结提炼吉化“四种精神”。涌现出姜涛、王金杰、徐龙杰、薛兰茁、宋跃武、宋晓峰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在这一时期,吴邦国、吴官正、尉健行、黄菊、李长春、张德江、王兆国、王刚、曾培炎、顾秀莲等1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吉化视察,对吉化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第五发展阶段(2009以后)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石油化工市场剧烈波动,炼化行业新一轮洗牌增速,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吉林石化明确“四加一”发展定位,以攀登千万吨炼油台阶、打造千亿元现代化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第五发展阶段进程。
在发展上,1000万吨炼油扩建项目、40万吨ABS建成投产,进一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炼化一体化程度;构建形成以炼化业务为核心,以燃料乙醇、集体企业为两翼,以创新体系、人才体系、矿区服务体系为重要支撑的“一核两翼三支撑”发展格局,企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在科研开发上,推进“1031”工程,二甘醇合成吗啉生产技术、甲基叔丁基醚裂解制异丁烯生产技术、乙醛酸法香兰素生产技术、A/O工艺处理化工混合废水技术、万吨级聚异丁烯生产技术、辛烯醛加氢催化剂工业化应用技术、碳纤维生产技术、分子筛催化剂工业化应用技术、乙丙橡胶新牌号、提高丁苯橡胶转化率及环保型丁苯橡胶生产技术“十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在安全环保上,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正向激励和特色安全教育,强三基、反三违、筑三防,持续开展事故事件价值挖掘,构建特色安全文化,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污染防控能力达到一流水平,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石油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在履行三大责任方面,支持地方建设千亿元化工园区,带动吉林省汽车和化工两大产业融合,积极推动再就业、维护稳定和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参与社会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各类公益活动,被省、市命名为防汛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企业。
在发挥企业政治优势上,公司党委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班子创成中国石油“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公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连续三次创成全国文明单位。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先进示范单位荣誉。深入开展大庆精神再学习、吉化作风再教育大讨论,“四种精神”发挥了引领作用,“严细实快”作风延伸了新的内涵。涌现出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等(57)个模范集体。评选出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高彦峰、王忠伟、苏东江、蔡小平、陆书来、王文胜、丛强、于建红、翟高岭、刘玉、饶红、薛庆生。
在发挥基础管理优势上,12个党支部创成中国石油“千队示范工程”示范单位;上班创五型,下班创五好理念深入人心,“双五工程”成为公司一项品牌工程。深化HSE体系、内控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奖惩体系、研发体系“六大体系”建设,加强制度、流程、ERP建设,管理模式实现重大转变,企业运营效率和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员工培训进一步取得佳绩。
在这一时期,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曾庆红、李源潮等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吉化视察,肯定了吉化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殷切希望。2011年4月13日,李克强视察吉化时说“吉化不愧为中国化工行业的长子,不愧为我国工业战线上一面鲜红的旗帜,这面旗帜不仅始终飘扬,而且高高飘扬”。
在吉化开工建设60年之际,我们来探寻引领吉化60年发展的企业之魂。
吉化人说,吉化“四种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是吉化的立企之魂、传家之宝,以“四种精神”为高度凝练的政治优势,以“严细实快”作风为坚强保证的基础管理优势,是吉化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文化乃至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闪耀的历史光辉和时代风采,激励和鼓舞着当代吉化人,薪火永相传,共圆百年梦。
“四种精神”,这个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名字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缘何吉化人能够给予其如此高的评价和认同?
“麻袋毛精神” 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从我做起
20世纪50年代,吉化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仅用三年时间就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发源于老一辈吉化人于德泉大搞修旧利废,回收麻袋毛做建筑麻刀的“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成为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涌现出了李云山、丁占茹等一大批“麻袋毛精神”的传人。1990年5月,《 人民日报 》发表专题报道《“麻袋毛”的连锁反应 》,“麻袋毛精神”从此随着“学吉化”活动名扬全国,至今依然是公司员工勤俭持家,挖潜增效的法宝。
吉化人从而把“麻袋毛精神”的内涵提炼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从我做起。
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一滴水、一度电、一个阀门、一块抹布都成了金贵的东西。“万宝库”设立在工厂,“百宝箱”遍布在车间,体现“麻袋毛精神”的小故事,象一片片绿叶晶莹在吉化的四面八方……
“麻袋毛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物业公司保洁员饶红,自己动手制作清理绿篱杂物的小耙子,带动了物业公司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发明、制作工具15个种类,54426件,节约价值30多万元。染料厂工人刘玉,在巡回检查时发现用过的催化剂桶中还有没倒净的物料,他利用休息时间,把一个个大物料桶翻空过来,一点一滴地把物料倒干净,带动全厂员工开展节约活动,演绎出无数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鲜活故事。
“矛盾乐精神” 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吉化在“三大化”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涌现出以李国才、侯德武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仅李国才所在的金属加工班就先后发明创造了合金钢弯头等189项革新成果,其中重大科研成果10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把他的事迹拍成电影进行宣传,《 人民日报 》发表《 革命就是解决矛盾 》的文章,称其为“矛盾乐”,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榜样。多年来,吉化还先后涌现出14次见到毛主席的工人技术专家侯德武,解决全公司技术难题的“革新大腕”张贞泉等先进人物。
吉化人把他们的事迹总结提炼为“矛盾乐精神”,其内涵为乐观进取、求实创新、大胆实践、敢于突破。
“矛盾乐精神”展现了吉化60年来克难求进、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从建厂之初的生产资料匮乏,到世纪之交陷入严重亏损的困境,直至今天面对经济危机的严峻挑战,吉化人发扬“矛盾乐精神”,积极应对困难和矛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征服了一个个险境,一路自信、一路自强、一路拼搏走来。时至今日,“矛盾乐精神”仍弥足珍贵,它是吉林石化走向未来,打造“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千亿元现代化产业基地的不竭动力。
“矛盾乐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高彦峰,曾技压群雄,夺得状元360全国钳工技能大赛冠军,现任吉林石化建修公司“高彦峰班”班长,专啃检修中的硬骨头和大型转机,成为“矛盾乐精神”新时期的接力手。2013年,高彦峰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五一”大会上宣读了倡议书,并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再一次为吉化人争了光。
“背山精神” 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
1965年初,化肥厂厂长王芝牛从北京领回了生产30万吨合成氨的任务。当时吉化的合成氨装置刚从20万吨改造到28万吨,要背起30万吨合成氨的大山几乎难以想象。王芝牛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表态:我们要完成30万吨合成氨任务确实有困难,但我们不完成任务,国家就更困难,我们绝不能让国家为难,就是头拱地也要背起来。从此,王芝牛带领全厂职工逐个工序进行脱瓶颈改造,终于提前7天完成任务。多年来,吉化人以为国分忧为己任,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担当的先进人物和群体,“背山”是吉化人共同的骄傲和追求。
吉化人把“背山精神”的内涵总结为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牢记责任、勇于担当。
时代变了,但“头拱地也要背起来”的雄心壮志没有变;环境变了,但“背山精神”力量犹在。王芝牛创造的“背山精神”,已成为吉化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进入新时期,“背山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丛强,是化肥厂丁辛醇车间化工二班班长,以“人人发挥能动性,班组就是动车组”的理念,带领班组实现了6年安全生产无事故,调优攻关创造价值近千万元,带出了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丛强的名字命名其班组为“丛强班”。炼油厂分析车间班长于建红,由于技术精湛、业绩突出,被评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她自愿担起车间技术培训的重担,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在她的带动下,车间上下形成了“人人当能手,个个争金牌”的金牌文化氛围,连续多年实现百万组分析数据无差错的目标。
“登天精神” 敢为人先,忘我奉献,不畏艰难,合力攻坚
登天是人类的梦想。20世纪50年代,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带领橡胶实验组,用自己研制的产品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60年代中期,重水专家桂纯以毕生精力,终身未嫁,每天吃住在工厂,艰苦创业搞试验,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急需的重水、液氢产品。工程师张志成、白风春等同志,凭着一定要让祖国的火箭飞上太空的决心,埋头苦干,试验生产出国家急需的火箭推进剂。
吉化人把她们的事迹总结提炼为“登天精神”,其内涵为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
在实现人类登天的过程中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中国人从60年代“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到2013年实现嫦娥奔月,中国已经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航天大国。这其中有无数的科学家、航天航空人前仆后继、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探索,也凝聚着几代吉化人的心血和智慧。凭着这种精神,吉林石化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刻苦钻研,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用在了为国防建设事业的科研工作上。
“登天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蔡小平,带领碳纤维攻关团队,以“宁让黑发变白发,也要白丝变黑丝”的豪迈气概,顽强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生产出国家急需的高端碳纤维,受到了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十一五”以来,吉林石化取得科研成果102项,19项实现了产业化。
吉化人对吉化“四种精神”是这样来定义的:吉化“四种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发展和延伸,是吉化优秀儿女在创业实践中形成高度凝炼的政治优势,是吉化人为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提供的宝贵精神财富。
60年来,吉化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持之以恒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培育了“四种精神”和以“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优秀团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为吉化履行国企使命、长子责任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