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以全面深入的改革迎接春天到来
——专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
THE REFORM HAS BEEN DEEPLY WELCOME THE ARRIVAL OF SPRING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虽已渐渐远去,但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依旧任重道远。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国人期待中的新一轮改革究竟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航运业在举步维艰的重压下如何走出泥淖?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请他就航运业与中国经济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之路等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谈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航运业目前的困境,不能不提到改革。近些年,改革始终是公众关注的话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影响与感召下,更是舆论的焦点。对此,李稻葵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这三十多年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之前的三十年,也创下了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快的三十年记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制度、自身的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却不协调,其表现不仅在经济领域,很多问题也出现在社会管理领域中。李稻葵举例说,比如,老百姓经常抱怨堵车,其实堵车的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还与汽车的销量有关,与道路的建设和公交的建设有关,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管理问题。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新一轮改革靠什么去推动呢?李稻葵认为,有三个重要因素在推动着改革:
第一个因素,就是近十年的中国经济尽管发展非常快,但是客观上讲,制度变迁、改革相对是滞后的。因为这十年增长速度超过10%,平均增长速度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作为一个很自然的引论,改革并没有成为重点。因此这个十年形成和沉淀了许多问题,对此中国的学术界、企业家群体,一直在强烈呼吁改革,改革的能量也因此在不断地聚集。可以说,这是个不断聚集改革能量的十年。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第二个因素,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运行的的确确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地方债务问题、银行的信用扩张过快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等等,所以很多人都呼唤进行制度性根本性的变迁。同时社会矛盾也在增大,比如,年轻人望房兴叹,买不起房屋、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带来了改革的呼唤,也成为了改革的驱动力。
第三个因素,就是新的一代领导人有他们鲜明的特点,这一代领导人都经历了文革,在改革开放初期上的大学,对改革有独特的情怀,更不用说他们在基层、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过,有着丰富的基层经济工作的经验,处理过基层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领导人,对新一轮的改革也是积淀了经验,做了准备。
这三个因素作为动力,可以预见,新一轮改革将会是与以往不同的,与过去的近二十年改革相比,可能是最重大的一轮改革。
那么新一轮改革到底新在何处?李稻葵指出,有三个方面的新意值得期待。第一个新意,新一轮改革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非常全面的。从法制到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到经济体制、公共财政、文化、科技等领域。这一次的口号是全面深化体制改制,因此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会是全面的。第二个新意,是非常明确的市场化取向,这在经济领域更是非常明确的。第三个新意,就是新一轮改革将会改变过去十年比较被动的改革局面,启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对此,记者注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就是把两者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由此体现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李稻葵特别指出,做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发挥好裁判的作用,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就是今后让球员多踢球,裁判员不要下场指导球员,与此同时,裁判专心致志工作。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让企业家,让经济决策第一线的决策者,更自由地按照经济规律去决策,政府不去干预。那么,政府管的是什么?管的就是食品安全、环境标准,提供基础的公共性产品、金融监管等等。所以,各司其责,裁判员做好裁判员的工作,球员琢磨怎么踢好球,这样球赛就变得精彩了。
三中全会公报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到底经济领域有什么改革值得我们关注呢?李稻葵认为,首先,对于私营经济,将会进一步放权,很多领域将允许私人投资,让私人投资者进入,比如在造船、航运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小型的私人投资者进来。
其次,国有企业将会是一个改革的重点。包括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后的市场聘用,包括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都会是改革的目标。金融领域,利率市场化、汇率要进一步的放开,资本账户、买卖外汇的这种自由度也将会进一步的放开。金融领域今后很可能将会出台政策,鼓励私人部门创办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新的金融机构。所以金融行业将会进一步对投资者放开,公共财政这个领域的改革也值得高度期待。地方政府将会获得稳定的长期可持续的财源,包括房产税。在土地使用权以及户籍方面的改革也将会加快,但是土地和户籍的改革,不是一刀切的,应是由各个地方因地制宜,推出各自的放宽户籍管理,进一步让土地流转更加市场化的因地制宜政策,并且是多元化的。
新一轮改革对未来经济会有什么影响呢?李稻葵分析道,一般来讲,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每一轮改革紧跟着就是经济的过热,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扩张性的。而新一轮改革恐怕不会重复这种历史的格局,相反,新一轮改革最有可能在2014、2015年,有一点收缩性的影响。当然,收缩性并不是中国会进入负增长,而是增长速度比2013年略有下降。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是7.4%,而通货膨胀会上升3.2%。出口会改善一点,回到9.8%,进口还会进一步上涨,回到10.9%。这是由于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的逐步恢复所致。
为什么讲这次改革是相对收缩性的?李稻葵进一步说,主要的原因是新一轮改革将要重点解决两个经济上的问题。
第一是金融领域。在过去五年多时间内,由于要应对金融危机,金融领域的扩张速度太快了,信贷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所需要的扩张速度。中国经济总的信贷,包括银行贷款,包括债务,除以GDP的比例,过去五年翻了一番。所以在金融领域,总体上讲有一个温和的去杠杆的过程,因此金融领域的扩张会有所放缓,这对经济的增长短期内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个是地方的公共财政。很多地方政府在过去五年扩张过快,借了很多钱,从银行借钱或者从民间借钱,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搞项目,因此出现了一定的债务问题。债务总额不清楚,一般估计占到GDP 15%到20%,这些债务不见得全是负面的,相当大部分是还得起的,但是小部分债务需要重组。地方公共债务的重组,也会给经济带来适度的放缓。所以未来两年增长速度可能会在7%左右,也许会高一点。为什么说不可能低于7%呢,因为毕竟中国经济跟美国经济有一点不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政府调控的。作为政府的发展目标,2021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完成这个目标的话,保持每年至少7%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这是政府的主观意愿。同时客观上讲,政府也有这个能力,毕竟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是很低的,中央政府的总债务除以GDP只有20%多一点,还有巨大的空间。所以中央政府多发一点财政部的国债,全世界都是非常愿意买的,像摩根大通非常喜欢买中国财政部的国债,而且是供不应求。所以适当多发一点财政部国债,用它来应对短期改革对增长的收缩性影响,这既是合理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那么过了2014、2015年,改革对增长还有什么影响呢?李稻葵认为,是正面影响,扩张性影响。如果能闯过2014、2015年这一关,中国经济仍然能够回到接近8%的增长速度,因为中国经济还是一个贫穷的经济,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8%。中国是大国经济,和日本、韩国不一样,地区差异很大,这是好事情,毕竟中国经济还是学习型的经济。所以中国经济的企业,中国经济的年轻人,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通过学习,企业的年轻人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还会提高。再有一条,中国经济仍然是改革型的经济,制度在不断变迁不断改革,从这些方面看,中国经济仍然有比较大的改革的增长的空间。
经济发展离不开增长点,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呢?李稻葵指出,未来中国经济有三大增长点。第一大增长点是城镇化的速度加快,中国经济的城镇化现在比全世界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整整低12%,城镇人口的比例是相当低的,这一点我们还在补课。因此中国经济下一轮城镇化恐怕不是政府主导的,是民众主导的,民众在挑选,是来沿海生活还是去内陆生活。第二个增长点是产能的绿化,中国经济五大能耗产业,从有色金属到化工等等,这五大行业如果能够把产能更新一遍的话,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大幅度下降,所以这个里面的增长潜力是非常大的。第三个增长点,称之为消费。中国经济事实上正在经历一个静悄悄的革命,消费已经往上走了,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每年上涨0.7%左右。
风险始终伴随着改革,对于新一轮的全面深入的改革更是如此。李稻葵认为,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两大风险:一个风险在国内,民粹主义的泛滥难免会左右网络,进而影响重大决策,虽然网民不能代表全部的公民,但是网民的声音,往往会左右大方向,另外一个风险来自国际,国际因素主要是周边形势的发展,当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为此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部会议,专门谈如何做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的工作,因此这个影响应该会受到一定的控制。
对于物流业普遍关注的新一轮改革对航运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李稻葵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就中国经济内部而言,一定会出现地理上的重大重组。中国经济的城镇化事实上在加速。而这一轮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推动的,是民众自己选择的,而并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所以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区域间经济板块的重新调整,航运界、物流界对此应该深入关注。比如宁波港,据说现在已经是中国第一大港了,恐怕也是世界第一大港。这或许是五年前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所以业内要多研究地理上的布局,一定要有预见性,对于物流和港口的规划要有前瞻性。
第二,新一轮的变迁将会带来产业的加速调整。当前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需要重新调整,过剩的产能要及时退出,这在此轮的改革中将会加速。因为这一轮改革的核心点就是让市场发挥作用,就是大幅度减少政府的审批。国务院现在大幅度减少政府的审批,尤其是放松了民间投资的管理,民间投资者要投资,那么你投资你负责。因此跟航运业相关的一系列行业,相关的产业,可能将会迎来一个之前不知名的投资者,他要进入,尽管大家觉得这个利润已经很薄了,但是外面的人还是要进来。中国人讲围城效应,里面人觉得日子很难过,但外面人觉得里面很好要往里冲。过去政府管着他们不让他们进来,现在政府不管了,大量投资是要涌进来的,这会加快行业的重组。在短期,未来一两年,利润可能在某些行业还会下降,造成一定的冲击——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之后,像生病一样,病发了出来治疗之后,这个行业就会健康了。所以,业界老总首先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尽管全世界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中国经济内部,结构调整在加快,投资者的进入会加快业内的动荡,因此要准备好过冬。冬天不仅要熬过去,还要积攒能量,之后就是春天,所以未来两年可能会出现经济加速的格局。
第三就是劳动力成本还会上升。中国经济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改善收入分配,其实就是要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水平,会有各种政策出来。不管是怎么改革,政策是什么样,最终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劳动力成本还会升高。对于这一点业内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怎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怎样进一步机械化,怎样进一步改善运营管理减少浪费,这都是值得共同关注的。发达国家的航运公司,对这个问题早已是深思熟虑,非常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去学习,去研究和借鉴。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经济自身的通胀。未来若干年可能还会有所上涨,原因就是劳动力价格上来了,因为农产品价格还要涨——农村中已经没有太多剩余劳动力了。所以,这一轮来自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因素的通货膨胀,对全世界的传递也值得我们关注。
针对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李稻葵坦言,目前收入分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政府首先要做到保护底层收入。市场经济最大的不公平性就是由于人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不一样,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差距,所以政府的作用是保护底层收入。其次就是让市场起到收入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本身是有一定拉平收入分配作用的。比如大学金融系目前是一个很热的专业,于是有很多同学来报考,那么很多学生进入金融系,假以时日,学金融的人越来越多,但在金融就业市场上的工资就不一定这么高了,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在一定时间后,金融学和文学的毕业生收入差距,能够有一定的下降。所以,政府做好这两件事工作就到位了。
对于与航运业密切相关的物流业,李稻葵寄予了厚望。他认为,在产业升级大环境下,物流业第一点就是要关注区域的布局。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经济版图今后会加速变化。原因之一就是现在中国经济包括中国社会民众的自由度提高了,可以越来越自由地在各个地方自己选择生活、工作地点,这势必会带来中国经济版图的变化。这个变化,马上会导致运输业变化,物流业与此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物流业企业家一定要关注中国经济版图的变化,这不是靠发改委或国务院其他机构规划出来的。第二,物流业特别需要科学化的管理,不光是技术问题——技术上也有提高的空间——管理上,怎么合作,怎么形成同盟,怎么利用自己的运输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需要物流行业特别关注的。在技术创新上,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每一辆车、每一条船怎么提高自己运输的效率,怎么变得更加环保,更清洁,现有的设备如何改造升级。硬件这方面中国企业都做得不错了,毕竟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另一个是软件,它的创新更需要我们关注,比如管理上的一些创新,网络怎样重新布局,不同的物流方式之间怎样互换互通,各种高效率的运输方式之间怎样更好地衔接,等等。
“发展不停步,改革开放不止步”,回顾改革开放之路,展望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李稻葵不无感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民众的观念有了巨大改变,人们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拓宽了,对公共事务的意见会更多地反映到政府的决策中去,包括住房、房价、交通以及环境等问题,都会通过各种形式更快地上升为国家的决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轮改革,将对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